APP下载

依帕司他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药效研究

2015-10-24吕艳利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8期
关键词:依帕司山梨醇传导

吕艳利

(本溪市铁路医院内三科,辽宁 本溪 117000)

依帕司他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药效研究

吕艳利

(本溪市铁路医院内三科,辽宁 本溪 117000)

目的 研究依帕司他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25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13周后两组患者的体征指标以及神经系统均得到了有效改善,实验组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依帕司他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可靠,意义重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依帕司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效果

有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患有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多,长久性的糖尿病会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其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依帕司他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属于羧酸衍生物[1]。当患者血糖水平较高时,依帕司他具有降低山梨醇的合成作用,山梨醇的水平含量与周围神经病变具有密切联系。现为研究依帕司他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选取我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25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经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患者的诊断标准。实验组: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为(55.34±2.31)岁,病程为6个月~4年,平均病程为(2.34 ±1.05)年;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为(56.28±2.26)岁,病程为5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2.04±1.11)年。患者的临床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①运动神经传导受阻。②四肢自发性疼痛。③四肢伴有麻木感。④跟腱反射减弱。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组间差异较小(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以及家属对于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服用常规控制血糖药物,再给予弥可保药物治疗,口服,每天3次,每次500 µg,连续治疗13周。实验组:服用常规控制血糖药物,再给予依帕司他药物,口服,每天3次,每次50 mg,连续治疗13周。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传导速度与感觉传导速度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则用卡方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从研究结果可得,经过13周治疗两组患者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

2.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传导速度与感觉传导速度的差异:从研究结果可得,经过13周治疗两组患者的运动传导速度以及感觉传导速度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更加显著,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传导速度与感觉传导速度的差异

3 讨 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为一种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国内外医学研究者对该病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法等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但目前尚未有确切的研究成果可以阐明其病理。多数学者推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能是由机体内糖代谢紊乱加之其他因素所造成,如血流微循环出现障碍、脂代谢产生障碍、多元醇旁路激活以及神经营养缺失等等[2-3]。其中,多元醇旁路激活是目前医学界普遍认同的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诱因。醛糖还原酶将细胞内的葡萄糖大量转化为果糖以及山梨醇,而神经细胞内缺少分解果糖与山梨醇所需的激酶,从而造成大量的果糖与山梨醇无法被有效分解,堆积在周围神经内,继而导致周围神经受到损伤或坏死,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早期的临床表现有肢体痛感、麻木等,均为感受神经异常症状。目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使用营养神经及扩张血管等功效的药物,但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依帕司他的药理机制不同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传统药物,它是一种高效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可在来源上节制果糖和山梨醇的产生,从而缓解了过量果糖和山梨醇在周围神经内的堆积,改善患者病情[4]。本研究实验结果同样显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接受依帕司他治疗后肢体麻木、疼痛及感觉异常等症状得以减轻,神经传导速度显著提高,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性高且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1]杨拯,王燕,张晓,等.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的Meta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8):739-741.

[2]高明松,彭聪,谭燚,等.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震动感觉阈值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3):408-409.

[3]曹平,刘雪辉,胡泉,等.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8):3595-3596.

[4]杨科春,沈默宇,成金罗,等.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1):61-62.

R587.2

B

1671-8194(2015)18-0188-02

猜你喜欢

依帕司山梨醇传导
非均相催化法制备异山梨醇的研究现状
纤维素制备异山梨醇研究进展*
分析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异山梨醇提纯及未知杂质结构研究
神奇的骨传导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依帕司他联合用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研究概况
普罗布考联合依帕司他治疗早期糖尿病性肾病的疗效观察
浅析生物法生产山梨醇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