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翻译研究年度评析2014:特点、问题与趋势

2015-10-22刘建珠赵护林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本年度口译理论

许 艺 刘建珠 赵护林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广州 510420)

一、引言

本文对收集的2014年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发行的29种外语类专业学术期刊所刊载的翻译研究学术文章定量描述和定性分析,基于数据分析该年度翻译研究各个领域发展情况,以期对2014年中国翻译研究现状形成一个整体认识。基于现状分析,提出现阶段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中国翻译研究未来发展趋势。

二、近五年中国翻译研究量化分析

经统计,截止2015年1月20日,2014年中国外语类专业期刊共刊发翻译研究的文章867篇,其中研究类论文774篇,会议综述、书评和人物访谈等文章93篇。笔者根据罗列、穆雷 (2010)对翻译学学科的分类,将774篇研究论文归为10个类别,并与2010至2013年的数据比照,从中可以看出,近五年来,中国翻译研究总数及各类别的数量特征与趋势有如下特点:

图1 2010-2014年中国翻译研究论文总数趋势图

(1)近五年来,中国翻译研究论文数量呈总体上升趋势 (见图1),2012年的研究论文数量有较大增长,此后两年数量水平比较稳定。从图2中可以看出,2012年有较大增长的研究类别主要是专业翻译、文学翻译和译介研究。究其原因,2012年,中国翻译协会发布了《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社发展报告2012》和《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为中国翻译行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者对翻译行业以及实用文体翻译研究的关注增强。此外,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文学翻译和译介研究增添了较大动力。

图2 2010-2014年中国翻译研究各类别研究论文数量趋势图

(2)从图2可以看出,近五年来,普通翻译研究一直是中国翻译研究的重中之重。随着对翻译活动和语言服务认识的加深,跨学科借鉴理论和方法增多,翻译研究要求研究者始终将翻译学的根本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学界对学科建设顶层设计等问题的关注有所回升。纵观近五年的翻译管理研究和译介研究,数量持续上升,表明语言服务业发展和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持续升温。

(3)近五年翻译研究数据表明,文学翻译研究和专业翻译研究呈现平稳上升趋势,但应用翻译和翻译技术研究数量持续下降,翻译教育和翻译技术研究略显薄弱。翻译教育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也是为行业输送人才的主要来源,翻译技术是语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学科发展至关重要,需要研究者给予更多关注。

三、2014年度翻译研究特点分析

通过对2014年翻译学研究的10个类别的质性分析,发现中国译学研究在2014年呈现以下几个总体特点:

1.深刻反思自我,逐渐关注翻译学学科顶层设计

这一特点在普通类翻译研究和应用类翻译研究中表现突出。与去年关注如何丰富翻译学研究的学科内涵和研究路径相比,本年度翻译学研究回归对翻译学学科本质的探讨。

2014年1月,来自内地及香港地区的十余名著名翻译理论研究专家应邀参加了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翻译理论研究高层论坛”。在此次论坛上,与会专家展开热烈讨论,讨论的议题主要是对中国翻译学研究现状的深刻反思以及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和翻译理论研究的未来之路。这一主题在2014年的普通类研究论文中有所凸显,如冯佳、王克非、刘霞 (2014)和李红满 (2014)通过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关注国际翻译学研究动态,利用大数据分析,向译界展示国际翻译学研究的热点。穆雷、邹兵 (2014)通过对中国两岸四地700余篇翻译学博士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提出中国翻译学博士研究在研究选题、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后续发展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这类研究从大数据的角度,关注翻译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热点和问题,对未来制定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顶层设计提供了坚实基础。

此外,许钧 (2014)、袁筱一 (2014)、王宁、谭载喜(2014)、王东风 (2014)、黄忠廉 (2014)、朱志瑜(2014)、王克非 (2014)、吕俊 (2014)等学者针对国内翻译研究现存的主要问题和困境各抒己见。他们指出,中国翻译学界对翻译学根本问题缺乏关注,提出要对翻译核心问题进行探讨。基于对现状问题的分析,学者提出需从历史高度和顶层设计角度,探讨翻译问题,当然,翻译学中的具体问题也不容忽视。

2014年度的应用翻译研究体现了对翻译教学基础理念的关注,主要反思翻译专业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以翻译为核心的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仲伟合 (2014)反思BTI和MTI专业建设问题,指出现阶段翻译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穆雷 (2014)针对语言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思考如何设计并开展翻译博士专业学位教育。

2.研究视角拓展,关注行业需要和国家战略需要

本年度翻译学研究的10个类别均呈现研究视角进一步拓宽的趋势。在普通翻译研究论文中,所借鉴的学科不局限于语言学、翻译学内部,还扩展至系统功能语言学、语义学、文体学、符号学、语言哲学、功能类型学。研究主题主要包括元翻译理论研究 (如翻译的不确定性),从社会学、生物进化理论、认知科学等其它学科视角针对翻译现象的探究,以及翻译思想研究和译者/员主体性研究。在应用翻译研究中,研究者主要从翻译行业的需求和中国“走出去”战略等国家战略需求的角度,探讨翻译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问题。在其他类别的翻译研究中,研究者也尝试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丰富翻译研究的视角,成果撮要将对此具体描述。

3.研究范式和方法进一步拓宽

本年度的翻译研究继续关注新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在去年对翻译学多元路径的研究基础上,本年度的学者继续探讨复杂性科学、认知翻译学和实证主义的方法在翻译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然而对于这些方法在翻译研究中的研究路径缺乏反思。本年度翻译研究各领域均借鉴了新的研究方法,如普通翻译研究中运用了文献计量法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法,语料库研究法在应用、译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技术和管理研究中均有进一步的应用,翻译史研究借鉴更多实证研究方法。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能够丰富翻译研究的广度,然而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是否存在误区,应予以反思,如此才能够增加翻译研究的深度。

四、2014年度翻译研究成果撮要

本节按照10个领域下的主要研究主题,归纳2014年翻译研究的主要成果,进一步揭示该年度翻译研究的关注点。

1.普通翻译研究

(1)学科建设研究

学科建设研究文章对翻译学根本问题的探讨以及中国翻译研究的现状予以更多关注,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翻译研究,寻求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例如,许钧(2014)认为国内翻译研究不太重视翻译的根本性问题,对翻译的期待与批评缺乏回应,理论敏感度不高以及翻译的泛文化研究倾向严重。王东风 (2014)认为翻译研究呼唤跨学科品质的研究,同时要求研究者具备全面的知识体系,才能够避免研究的片面和主观。吕俊 (2014)认为当前中国译学研究有偷懒嫌疑,总是从其他学科寻找热点,而不去从译学内部发现规律,阻碍了学科的有序发展,也容易迷失方向。

(2)方法论研究

方法论研究是翻译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然而也是本年度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本年度的研究主题包括翻译过程研究方法、认知翻译研究方法和描写翻译研究范式。例如,王寅 (2014)总结了关于翻译的认知过程和习得能力的研究方法。大量对比平行语料库的创建也为实证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保证 (王运鸿,2014)。另外,通过不断吸收和融合相关学科的理论视角,描述翻译研究的研究对象从单一的目标语取向到多维的社会学视角,从单纯关注外在的规范研究,转向内外结合的惯习与规范、个体与社会的双向研究。

(3)外国译论研究

本年度的外国译论研究主要针对单个学者的翻译理论,比如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蒯因“翻译的不确定性”、安乐哲的翻译思想、本雅明的翻译观和克罗齐的文学翻译思想等。此外,部分研究梳理了翻译研究中的理论学派,如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翻译规范论,同时对比分析不同学者、不同理论流派的翻译理论,如描写翻译研究与后殖民翻译研究对比、经验实证与规约性翻译理论命题的论证,研究者针对这些翻译理论提出较为深刻思考,通过对比分析,对外国译论提出反思和质疑。

(4)本土译论研究

继上一年关于中国传统译论的热烈讨论,本年度关于中国翻译理论的研究继续升温,主要围绕中国本土译论该如何划界 (谢思田,2014)以及中国译学该如何发展 (陈达、龚小萍,2014;谭载喜,2014)等问题探讨。传统译论的挖掘以及本土译论的构建意义重大,需要学界共同努力。2014年11月在福州召开的“传统与现实——当代中外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高层论坛对中外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激烈讨论,这正是译学关于理论问题探讨的一次良好示范,不同的声音和观点相互碰撞是构建翻译理论的必由之路。

(5)译者行为及主体性研究

译者行为及主体性研究主要针对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建构。本年度多位学者借鉴跨学科的视角,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及其行为机制。如谌莉文、熊前莉 (2014)从范畴空间认知的视角出发,探究了口译言语行为过程的主体性协同。另外,译者的职业道德规范研究也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如冯曼 (2014)指出职业道德规范研究应纳入翻译伦理学的研究范畴,从而更好地促进行业发展。

2.应用翻译研究

应用翻译研究共95篇 (12.43%)。与去年相比,数量和比例都有所下降。本年度应用翻译研究有以下三个特点:(1)翻译教学研究侧重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的探讨。2014年度,较多翻译教学研究着眼语言服务业发展要求和文化对外传播需要,探讨翻译教育的基础理念问题、培养模式设计和具体教学方法。研究对象主要针对BTI和MTI教学,对翻译博士学位 (DTI)教育设计也有所探索。(2)测试、评估、教师发展等其他教学问题关注较少。与前三年相比,对翻译测试、教学评估、教师发展等问题热度明显减弱。(3)翻译批评研究视角进一步拓宽。本年度研究者试图借鉴认知翻译学、哲学阐释学、社会话语理论等跨学科理论拓展翻译批评和翻译批评研究的可能性。

本年度应用翻译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基础理念与课程模式研究

对基础理念和课程模式问题是本年度翻译教学研究关注的重点。本年度翻译教学研究论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第一,在职业化视角下,总结当前翻译专业教育的主要问题,探讨解决对策。第二,从语言服务业需求和文化对外传播需要的角度,探讨翻译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例如,刘和平 (2014)基于目前语言服务业的发展,探讨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办学模式和人才质量评估体系。仲伟合 (2014)探讨国内翻译教育如何服务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国家战略。

(2)翻译能力研究

本年度翻译能力研究开始关注能力发展,如吴青(2014)采用学习日志的方法,分析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各项笔译子能力的发展。方红、王克非 (2014)从动态系统理论视角探讨翻译能力的构成及其阶段性特点,论述翻译能力的动态发展模式及其体系建构,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基于翻译能力发展”的翻译教学模式。

(3)教学方法研究

本年度对翻译教学方法探讨有所减少,主要考察具体翻译课程的方法和设计。主要涉及课程包括以新闻翻译为主体的传媒翻译 (岳峰、陈榕烽,2014)、MTI翻译项目管理课程 (王华树,2014)和商务翻译项目化课程 (蒋阳建,2014)等。其中,多媒体和信息化教学设计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文珊,2014;吴苌弘,2014)。

3.口译研究

口译研究共40篇,占总数的5.24%。对比前三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口译研究文章的数量较为稳定。本年度口译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口译教学研究明显增强。与去年相比,口译研究者从对口译过程的关注转向对口译教学的关注,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工具等方面,探讨口译教学的提升方式。(2)口译研究趋于技术化。本年度,口译研究者不仅使用语料库研究探讨口译产品的特征,也将语料库应用于口译教学研究中。此外,研究者还探讨了网络资源、计算机辅助或多模态运用下口译教学的新模式。(3)跨学科借鉴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依然明显。本年度口译研究仍有借鉴认知心理学等相邻学科视角来探讨口译研究问题。

4.翻译史研究

翻译史研究论文数量有所减少,共68篇,仅占8.90%。研究范围未出现明显变化,范围主要是翻译家研究、翻译断代史研究以及特定翻译事件和翻译群体的专门史研究。但是,相对2013年度而言,对翻译家的研究比重有所下降,翻译事件和翻译群体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晚清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学界挖掘出一些全新的翻译史料。另外,台湾、香港等地区的翻译史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5.译介研究

译介研究论文数量在本年度有了明显上升,共76篇,比2013年增加了3.93%。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中国对外传播政策对于翻译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从研究主题看,研究重点集中在中国四大名著、四书五经、莫言作品的译介,对民族典籍以及科学技术等非文学作品的译介研究相对不足。除对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研究外,本年度也有论文探讨了境外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传播问题,为中国了解境外文化提供了重要途径。

6.对比翻译研究

对比翻译研究文章共35篇 (占4.58%),占比较少。本年度对比翻译研究中,英汉 (15篇)对比研究相对较少,除此之外,还有俄汉 (7篇)和日汉 (6篇)的对比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对汉语与维吾尔语 (6篇)、英语与维吾尔语 (1篇)以及汉语与蒙古语 (1篇)的对比研究探讨,表现出研究者开始关注本国民族语与汉语以及英语的对比研究。对比的对象主要是语法特征 (词汇、句法特征)和修辞特征 (隐喻、幽默、惯用语、熟语。摹拟词)等。

7.专业翻译研究

专业翻译研究文章共130篇,主要是非文学翻译中具体问题如翻译方法、策略和原则等的探讨。通常表现为借用不同理论、不同方法研究同一主题。比如外宣翻译,既探讨外宣翻译的宣传内容和翻译内容,又从目的论、操纵论的视角探讨外宣翻译问题,并涉及了外宣翻译中的编译问题 (顾文同,2014)。专业翻译研究涉及商务翻译、科技翻译、医学翻译、法律翻译和外宣翻译等不同实用文体,研究主题包括翻译原则、策略与方法、修辞问题、逻辑衔接、意识形态和互文性等。

8.文学翻译研究

文学翻译研究论文共110篇,占14.4%,比去年略有下降。从研究对象来看,除了《红楼梦》、莫言小说作品、西方经典文学作品以外,诗歌翻译和儿童文学显然也是本年度的研究重点,作家涉及面较广,既有国内的杜甫、陆游、胡适、鲁迅、莫言、毕飞宇等,也有国外的莎士比亚、欧·亨利、雪莱、村上春树等。从研究方法来看,语料库翻译研究在文学作品翻译的分析中有了较大的发展 (冯庆华,2014)。

9.翻译技术研究

翻译技术对译者的工作模式有着翻天覆地的影响,也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课题 (张霄军、贺莺,2014)。本年度翻译技术研究文章变化不大,主要的研究主题有语料库翻译研究、术语管理与机器翻译。如崔启亮 (2014)、王华树、张政 (2014)探讨了术语管理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0.翻译管理研究

随着翻译职业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以翻译为核心的语言服务业的发展,管理类翻译研究随之增多,主要表现在语言服务业概念界定、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等,并探讨语言服务中的具体问题。王隆文 (2014)提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庭审的翻译服务制度涵盖的范围。滕梅 (2014)基于翻译政策及其研究现状的分析,重新定位翻译政策研究在翻译研究框架中的位置。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翻译管理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还需要学界与业界人士协同合作,关注翻译和语言服务的核心问题。

五、2014年度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趋势

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总结分析了2014年翻译学研究10个领域的论文成果,发现这些领域有如下发展趋势 (或问题)值得研究者继续关注。

1.关注翻译学核心问题

翻译学学科已经发展了三十余年,关于翻译活动的本质讨论也持续了三十余年,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研究者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缺乏和不熟悉,常常仅简单地套用某一理论或方法,导致翻译学研究逐渐脱离了对本质问题的探讨。本年度普通翻译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批判式地回顾中国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研究需要关注研究热点,需要借鉴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简单地照搬所有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而应从翻译学的核心议题出发,落脚于翻译学的核心,被借鉴的视角和理论均应以能够解决翻译实践中的问题为前提。这正是目前中国翻译学所面临的困境,也是未来研究者需要突破的重点。2015年已有多个学术会议表现出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如2015年3月28至29日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办的“何为翻译?——翻译的重新定位与定义”高层论坛,体现了中国译学界对于深化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决心和努力。

2.关注行业和国家战略需要

在应用翻译、文学翻译和译介研究方面,2014年度翻译研究体现了对行业和国家政策需求的关照。未来研究将更多地关注以翻译为核心的语言服务业以及翻译在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本年度应用翻译研究回归基础理念问题的探讨,从行业需要和国家战略需要的角度,理清目前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并探明发展方向。与前三年相比,对翻译教学方法、测试与评估、教师发展等问题的研究骤减,原因可能是目前翻译专业教育处于转型期,在基础理念尚未解决的大背景下,这些具体应用翻译问题的探讨和尝试较少。201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当前翻译专业教育的理念和模式研究将产生巨大影响,今后研究将对学科基础、教学基础理念以及具体教学问题有更多的探讨。

文学翻译研究论文的数量和比例今年有所下降,但依然是翻译研究的重要领域。从研究视角来看,文学翻译研究不会局限于语言学视角下的文本对比分析,而是采用社会学、文化学、生态学、伦理学、心理学、叙事学等多元视角。就研究方法而言,语料库等实证研究手段今后将更加频繁地使用。

3.研究视角有待拓宽

本年度的翻译研究视角涉及面较广,但仍然受到较大限制。口译研究今年呈现出侧重口译教学的倾向,对口译过程的问题探讨明显减少,跨学科借鉴研究方法和理论的趋势减弱。总体来说,口译研究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在2014年10月厦门大学召开的第十届全国口译大会上,研究者对口译质量评估、手语传译、技术与口译、语料库口译研究、口译服务等多种议题热烈讨论,在2014年的研究论文中尚未有体现。未来的口译研究将进一步探讨尚未深入关注的问题,口译研究仍处在蓬勃发展时期。

在对比研究方面,本年度对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语对给予了关注。可以看出,对比翻译研究不仅限于汉语与外语的比较。然而,对其他小语种的探讨仍然较少,且对第二语言和第三语言的对比研究亦较少,今后研究可考虑这一方面的研究。

翻译史研究和译介研究对典籍和文学名著以及翻译家的研究较多,对于政治、军事、科技等非文学翻译史以及非文学翻译作品的译介关注还不够,研究视角也相对单一。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关注非文学翻译史以及非文学翻译作品的译介,并引入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视角。此外,还应在翻译活动以及翻译群体方面挖掘出更多的史料,以便为翻译史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

4.研究深度有待加强

随着翻译学学科的发展,翻译学研究的范围逐渐拓宽,然而对于具体问题研究的深度仍然不够。例如,在文学翻译研究中,语料库研究方法大量应用,但部分研究者存在仅作数据报告、未深入分析数据的问题。此外,在专业翻译研究中,如何做到从实用文体翻译中的具体问题出发,但不停留在解决具体问题层面,也是大部分研究者们的困扰。正如穆雷 (2012)论证实践与理论之间关系时指出,大量翻译实践基础上会有经验感悟的产出,若能对翻译经验总结、提炼、思辨、理性化、学理化,才能上升到应用翻译理论层面。翻译理论反过来又会在更高层面指导实践。假如翻译实践者能够有意识地这样做,理论与实践之间不再被随意割裂,也少一些“理论无用论”的纷争,困扰我们的翻译理论话语权等问题的解决便多了一些可能。

陈达,龚小萍.2014.译学继承与发展:传统译论现代化新论[J].上海翻译(4):13-16.

谌莉文,熊前莉.2014.口译言语行为过程的主体性协同概念框架[J].外语与外语教学(4):75-80.

崔启亮.2014.论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J].中国翻译(6):68-73.

方红,王克非.2014.动态系统理论下翻译能力的构成及发展模式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5):124-130.

冯佳,王克非,刘霞.2014.近二十年国际翻译学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1):11-20.

冯曼.2014.译者的多重角色与职业道德规范[J].东方翻译(1):28-32.

冯庆华.2014.思维模式下的译文句式初探——以《红楼梦》的霍译与杨译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6):3-11.

顾文同.2014.浅谈外宣期刊文章标题的编译[J].中国翻译(6):99-101.

黄忠廉.2014.中国译学:问题何在[J].外国语(4):9-11.

蒋阳建.2014.商务翻译项目化教学设计[J].上海翻译(3):48-51.

李红满.2014.国际翻译学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翻译(2):21-26.

刘和平.2014.政产学研: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中国翻译(5):40-45.

吕俊.2014.目前我国译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J].上海翻译(3):1-6.

穆雷,邹兵.2014.中国翻译学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1992-2013)——对两岸四地近700篇博士论文的考察[J].中国翻译(2):14-20.

穆雷.2012.也论翻译研究之用[J].中国翻译(02):5-11.

穆雷.2014.论语言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培养[J].外国语(4):14-17.

谭载喜.2014.译学研究中的理论话题:发展动态与当下两对主要矛盾[J].外国语(4):4-6.

谭载喜.2014.译学研究中的理论话题:发展动态与当下两对主要矛盾[J].外国语(4):4-6.

腾梅.2014.翻译政策研究及其对当下中国的借鉴意义[J].上海翻译(1):35-39.

王东风.2014.中国翻译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外国语(4):7-8.

王华树,张政.2014.面向翻译的术语管理系统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1):20-23.

王华树.2014.MTI“翻译项目管理”课程构建[J].中国翻译(4):54-59.

王克非.2014.翻译需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来认识[J].外国语(4):52-54.

王隆文.2014.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庭审翻译服务制度构建之探讨[J].中国翻译(3):68-71.

王宁.2014.翻译与跨文化阐释[J].中国翻译(2):5-13.

王寅.2014.认知翻译研究:理论与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1-8.

王运鸿.2014.描写翻译研究之后[J].中国翻译(3):17-24.

文珊.2014.智能全媒体认知体系视阈下的翻译教学设计[J].外语电化教学(6):25-29.

吴苌弘.2014.法律翻译教学信息化研究——基于语料库和数据库检索系统的实践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6):18-24.

吴青.2014.学习日志呈现的笔译能力发展进程及其对笔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翻译(4):45-53.

谢思田.2014.我国译论史发端新界说[J].外国语(5):47-56.

许钧.2014.直面历史 关注现实——关于新时期翻译研究的两点建议[J].外国语(3):2-3.

袁筱一.2014.翻译事件是需要构建的[J].外国语(3):4-6.

岳峰,陈榕烽.2014.从译审到翻译:MTI传媒翻译逆序教学法探索[J].中国翻译(5):45-48.

张霄军,贺莺.2014.翻译的技术转向——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侧记[J].中国翻译(6):74-77.

仲伟合.2014.文化对外传播路径创新与翻译专业教育[J].中国翻译(5):11-15.

仲伟合.2014.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翻译(4):40-44.

朱志瑜.2014.理论是研究和教学的基石[J].外国语(4):18-19.

猜你喜欢

本年度口译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本年度审稿专家和编委名单(按姓名拼音排序)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山东省蛋鸡产业2020年一季度生产形势分析与后市研判
本年度谁是冠军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