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海外华报的功能研究——以 《星岛日报》澳洲版重大事件报道为例

2015-10-22刘康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华文澳洲星岛日报

刘康杰 朱 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州 510006)

一、中国的海外文化符号

漫步在欧洲、美国等地的许许多多城市,都会看到中国菜与中国餐馆,这些品种繁多、博大精深、令人垂涎欲滴的中国菜,已经成为在海外的中华文化象征符号。可是,很多人却忽略了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另一个象征符号-海外华文报纸。这些海外华人的“精神食粮”,不仅历史悠久,也四海开花——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菜,有华人的地方,也就有华文报纸。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移民潮,华文报纸更是方兴未艾。据2015年8月召开的“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统计,全球共有60个国家的海外华文传媒1015家,其中网站有250家、杂志221家、电视77家、广播81家。可见在海外华文媒体中,报纸最多,从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富裕国家到非洲穷国、从北半球欧洲发达国家到南美洲发展中国家、从“儒家文化圈”国家日本、韩国到大洋洲西方国家澳洲,海外华报的数量不仅远超华人广播电视,也超过世界上其它移民报纸。

虽然海外华报数量庞大,有关这些报纸的中英文专门研究却不多,特别是对在美国、欧洲、澳洲的华报研究,近年来还有下降趋势。通过对CNKI、EBSCO等32个中英文数据库进行长期搜索,结果表明:虽然有海外华文传媒的英文书籍,却没有专门一本关于海外华文报纸的英文研究型著作。相关英文论文集中在美国的华文报纸,如Yang(2008),Zhou(2006,2002),Lin(2004)and Xu(2002)等,以及加拿大华报 (So&Lee,1995)。但数据库显示缺乏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在中文研究中 (包括陆港台、海外),有两本专著和一些论文,为这一课题研究打下一定基础,但是由于地域原因,中国本土学者无法深入海外研究许多问题。

更重要的是,海外华报在当今的媒体实践中遇到强劲的挑战。当今社会,新媒体的发展一日千里,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基础,以手机等为终端的信息传播模式大行其道,海外华文报纸,面对新媒体的围追堵截,如何发展,甚至如何生存?华报必须借助新媒体,实现媒体融合。然而,更深的追问是,怎样实现融合?资金、技术都不是华报的强项。因此,海外华报只有在“内容”上做大做强,才能在媒体融合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综上所述,结合已有的理论研究和海外华报的实际情况,本论文以两个研究问题为基点:海外华文报纸具体报道了怎样的内容?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海外华报种类繁多,不可能一网打尽,必须选择研究样本。而除了在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美国华报外,据2013年“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数据统计,数量占第二位的是澳洲华文报纸。无论是在国际传播还是移民传播舞台上,澳洲华报都相当独特,完全可以作为案例研究的标本。

澳洲最早的华报《唐人新闻纸》,也是世界最早的中英文双语报纸(Wang&Ryder,1999)。它1856年在墨尔本发行,仅比世界最早的华文报纸《金山日新录》(美国)晚2年。这份报纸也是这之后,澳洲华报起起落落,从1894年重新出现后,1957年又全部停刊。直到1982年,《星岛日报》澳洲版-当代第一份澳洲华文报纸在悉尼创刊,吹响了华文传媒的新号角。之后,华报如雨后春笋,不断增多。至2012年,澳洲各地华报共有27份。而《星岛日报》澳洲版,无论是发行量、影响力,至今还在澳洲华文传媒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报社在悉尼市区的Kent路,近年约有50名员工,2010年平时 (除周末)发行36版,内容包括新闻、广告、文学、生活等。其中最重要的内容还是新闻,包括澳洲新闻、中国新闻等。由于澳洲华报及《星岛日报》澳洲版的特殊性,它们被选作案例研究样本之一。

二、理论背景与研究方法

据Shoemaker(1996)观点,报纸内容决定报纸作用/功能,报纸作用折射报纸特点。所以,在这些研究点中,报纸作用是中心问题,因此,通过对华人报纸所刊发的内容为研究点,探索报纸在华人社区和西方社会的双重社会结构之中,媒体所起的作用。

由于海外华文报纸属于移民/种族报纸,与主流社会报纸不同,所以,必须选择相关理论,包括移民媒体理论、社区媒体理论以及政治经济传播学等。经过对这些理论及研究进行吸收与概括,结合华文报纸特殊情况,本论文认为华文报纸必须发挥四个功能:信息传递、联结家乡、帮助融入主流社会、监控华人社区。

首先是信息传递功能。美国社区媒体学者Stamm(1985:21)说:“如果你准备搬家到了一个新地方,你的第一条纽带可能就是当地的报纸。”Husbands(1998:29)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移民社区媒体从移民中来、到移民中去。对在新社会生存、急需各样信息的新移民,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同样,Adoni、Caspi和Cohen(2006)对以色列的移民报刊进行深入采访后,也持相似的看法。

而Kim(1985)则实地观察到移民媒体这一作用。在澳洲的韩国移民有不同当地居民的信息需要,比如有关家乡的近况、澳洲政府为新移民制定的专门政策等。而澳洲的主流英文报纸并不刊登这些消息。但是,在悉尼的韩国报纸经常报道这些信息,发挥了“信息传播功能”。在美国,Zhou、Chen和Cai(2006)也提供了一个例子,一个60岁的美国老华人,对时事了如指掌,他说这是当地华文报纸提供的信息。而Liu(2010)则认为,华文报纸的首要功能就是“提供信息”。从上述这些例子可以看到,“信息传递功能”是海外华文报纸首要功能。

海外华文报纸另一个基本功能是“桥梁功能”——联系家乡与海外移民。早在20世纪初,移民传媒学鼻祖Robert Park(1922)就观察到美国的30多份移民报刊,不论是欧洲还是中国的移民报刊,都有相当分量的家乡新闻。他总结移民传媒的基本功能是“桥梁功能”——联系家乡。20世纪80年代,Martin(1980)考察了美国的德语报纸后,也得出相同结论。具体到海外华文报纸,Zhou、Chen和Cai(2002:437)认为:“美国华报发挥了联结华人与家乡的作用,维系华人与中国的情感和心理的纽带。”

“帮助融入主流社会”也是移民传媒的突出功能。20世纪初,美国有人曾经担心移民报刊,认为它们会鼓吹“分裂主义”。但是Robert Park(1922)审阅了30多种移民报刊后认为,这些报刊报道美国主流社会价值观,报道政府活动和政策,甚至教移民美国英文,因此能起到帮助移民融入主流社会的作用。直到20世纪50年代,Wittke(1957)审阅了不同时期的美国德语报纸,继续肯定这一功能。到了21世纪,Xu(2002)用内容分析法量化研究美国西海岸的华语报纸The China Press头版,结果显示报纸经常系统性地登载各种美国主流社会信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非常强调“融入主流社会”功能。

在澳洲,上世纪60年代Gilson和 Zubrzycki(1965)就从30多份各种语言的移民报纸中,发现他们能提供移民所必须的、与主流社会相关的信息,包括工作、生活、住房、社会福利等,这能帮助移民更好地溶入主流社会。后来,Pe-Pua、Morrissey和Mitchell(1994)访问了六位华文报纸的主编,其中四位表示,报纸致力于提供更多的主流社会信息,这是溶入功能的体现。正如Cormack(2007)指出,移民媒体能够起到“社会熔炉”的作用。

对于海外华文报纸,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社区监控功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大众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 (1969)就认为“媒体监控”是媒体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他的观点得到后来不少学者的支持。如Wilson和Gutierrez(1985)以及Wright(1986)等,都赞同媒体必须警惕社会问题、提醒人们各种潜在危机。海外华文报纸研究者同样持相似的观点,Liu(2010)小结海外华报的五个作用,其中三个与“社区监控”有关联:“提醒社区各种危机和风险”、“加强华人在社区中的作用”、“社区的论坛监督功能”。

综上所述,海外华文报纸,要发挥“社区监控功能”,即要提供独家、深刻、全面的华人报道,深入挖掘海外华人社区和华人个体的故事,揭露他们所遇到的各种潜在问题、困难与艰辛,深刻反映社区状况,为华人而代言。

那么,当代澳洲的主流华文日报能否发挥这四个媒体作用,特别是“社区监控功能”呢?以《星岛日报》澳洲版为例,用案例研究法,先审阅报纸内容,然后概括该报的作用,再比较欧美部份华文报纸,总结它们的共同特点。

在选择案例时,需要选择具有国际性、或在澳洲有一定代表性、与华人紧密相关的事件,分析《星岛日报》澳洲版在对华人、家乡、澳洲社会的多重社会结构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根据这一标准,研究者在悉尼的新南威尔士图书馆等地,花了近一年时间寻找该报的完整资料,审阅了2004年至2011年的原版报纸及2012年至2014年的网络版报纸,选取了20件重大事件报道。然后,比较澳洲主流日报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The Daily Telegraph的相关报道。最终选取了4件至今很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1.魏寥惨剧,(2008年10月,中国留学生魏寥在悉尼被性侵后坠楼身亡);2.2008年奥运会;3.2007年澳洲大选;4.2007年两中国工人在悉尼被盘剥一年。案例1、4是2004年至今澳洲华人经历的最为悲惨的事件之一,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星岛日报澳洲版如何报道发生在华人身上的重大事件、以及报道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案例2中,当年参与总理大选的是“中国通”——陆克文,案例3是至今为止中国举行的最大型、最有影响的国际性活动,所以,选择2、3,挖掘该报在与中国、华人相关的国际性事件和澳洲重大事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三、案例样本分析

案例一:魏寥惨剧 (2008)

魏寥惨剧中《星岛日报》澳洲版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的所有报道,共有12篇相关文章刊发,见表1。这些报道提供了有关事件的详细动态消息,但却没有独家、深入、调查性的文章,揭露华人遇到的种种艰难。研究结果表明报纸在事件报道中只发挥了“提供信息”作用,却没有履行“社区监控功能”。

表1 魏寥惨剧(《星岛日报》澳洲版2008年10-11月)

表1显示了该报对这一惨剧的详尽报道。中国留学生魏寥和她的韩国男友,以及另外两名女室友,在悉尼Redfern区的家中遭到一土著的性侵。魏曾经三次打“000”求助,但是警察没有找到他们。魏寥和男友爬下阳台逃生,不幸坠楼身亡,男友重伤半身不邃。该报虽然报道了整个事件,却并未对华人和华人社区起到重要启示作用。

一是语气和语言的不当。纵观全部报道,所有的文章均采用客观、中立的语气。当然这些语气是新闻报道所必须,然而,这是一个中国的年轻女性在澳洲被非法地剥夺了生命、屈辱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因此,在客观报道这一事件的同时,应该有必要的立场。因此,在对这些事件的描述之中,作者和编者应该将正义与谴责溶于报道之中,为华人及整个社区的正当权益而代言。另外,报道某些语言使用不当,如“剥光猪”等广东方言的使用,出现在这样的报道之中是对逝者的不尊重。

二是事件至2009年来,报社并没有发表相关的深度报道和反思性文章,提醒华人们,注意自己的生命安全。其实,在魏寥惨剧之前,已经有类似情况发生。如,2007年11月,在西澳大利亚州柏斯,一名中国女留学生夜晚回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被一当地青年用酒瓶袭击后脑,昏迷后被强奸、勒死。类似事件虽然数次发生,然而报纸却总是重复这些血腥的故事,却没有深入采访事件发生的原因、提醒华人们高度注意自己的安全,呼吁华人社区团结,向主流社会和政府要求切实保护华人安全,并提醒华人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居住区域。总而言之,《星岛日报》澳洲版没有深入挖掘魏寥惨剧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揭露华人社区和华人所遇到的危机,没有发挥“社区监控”、为华人服务作用。

案例二:北京奥运会

从下图表格2可看到,《星岛日报》澳洲版在奥运期间,每天均大篇幅报道华人家乡的盛会2008奥运会,一共有419篇各种稿件发表,体现出报社的“联系家乡”功能。但是数量众多的文章没有反映澳洲华人与社区在这一事件中的情况。所以,该报没有发挥“社区监控功能”。

表2 《星岛日报》澳洲版2008年奥运会报道(2008年8月9日至24日)

从表2数据可看到,该报大篇幅地报道了北京奥运会,除了21日,每天均6至7个版,其中消息最多,达到320条,还有79条通讯和10篇评论。而通讯几乎每天都有,主要详细是报道开幕式及重大赛事、刘翔退赛、美国游泳名将菲利普 (Michael Phelps)夺冠等。有10篇评论对具体赛事发表了意见。另外,有10篇消息报道了澳洲运动员获奖情况。有关中国的报道,达253篇,占60%。然而,巨大的反差是,仅有一篇报道是有关澳洲华人的短讯:澳洲华裔伍丽群(Melissa Wu)获得奥运会女子跳水银牌,但是连她的具体情况都没有说明。

从以上分析可看到,该报起到了信息传递和联系家乡功能,为澳洲华人提供了来自家乡、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的详细情况。但是却没有起到“社区监控”的作用,深刻反映当地的华人社区和华人的真实情况。首先,从读者研究的角度看,报道并没有通过奥运会反映华人的现实生活。包括,第一,没有反映澳洲华人对奥运会的关注程度。因为他们已经在澳洲生活,是否更加关心身边的事情,从而减少了对家乡事件的关注?还是虽然他们已经定居澳洲,但还是心系家乡,特别关注奥运会?第二是澳洲华人对奥运会的支持程度。澳洲华人是否支持奥运会?奥运会是世界级盛事,能够在历经百年衰落后崛起的中国举行,是许许多多中国人的渴望。澳洲华人是否持同样观点?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各种社会问题,澳洲华人是否认为举行北京奥运会的时机并未成熟?可惜这些问题在奥运会报道,没有得到任何体现。

另外,从新闻学角度来说,报纸也并没有从奥运会中深入发掘澳洲华人的相关状况。伍丽群既是海外华人的代表,也华人新闻报道的好题材。综合其他媒体信息可知,她的父亲是中国移民,母亲是缅甸人,她在澳洲出生,参加奥运会当年只有13岁。伍丽群在学习之余,努力练习跳水,她既接受澳洲跳水教练的教育,又接受中国教练的培训,在奥运大赛上取得佳绩,是中国和澳洲的成功,也是华人的骄傲。但是,不少澳洲华人还在职业的发展中苦苦挣扎,伍丽群的成功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鼓励。然而,有关她的报道,仅限于一条动态消息。因此,报纸在奥运会事件报道中没有发挥“监控华人社区”、“为华人代言”作用,仅仅发挥了“信息传递”、“联结家乡”功能,为澳洲华人提供了家乡的一般信息。

案例三:澳洲大选 (2007)

澳洲大选是该国重要的政治活动,对国家发展、人民生活包括澳洲华人的未来都产生深远影响。《星岛日报》澳洲版详细报道了主要党派工党和联盟党的种种活动,深入介绍了大选的基本情况、政党政策、主流社会反映等。但是,却没有一篇报道与澳洲华人和社区直接相关。因此,该报只起到了“帮助融入主流社会”功能。

表3 《星岛日报》澳洲版2007年11月澳洲两党大选报道

从上述数据中可看到,《星岛日报》澳洲版发挥了“社区融入”功能,全方位、多角度报道澳洲大选,发表了99篇相关报道。报道倾向于由陆克文领导的工党,有10篇该党的正面报道,是负面新闻报道 (仅4篇)的2倍。比如,在竞选的最后时刻-11月22日,该报在头版头条用通栏红色大标题报导:“工党上台澳洲可加速发展”,并配上了陆克文的照片。而对于由霍华德领导的联盟党,该报刊登13篇负面报道,仅2篇正面报道。

这些报道,全方位、多角度介绍澳洲的基本政治制度-大选,给读者提供选举制度的运作与过程的各种信息,特别是两个主要政党工党和联盟党的政策思路、执政重点、竞选技巧等。这些各种各样的大选信息,有助于当地华人深入了解澳洲的大选竞争、媒体运作、经济政策、社会福利、民心背向等,从而更好地溶入当地社会。因此,在事件中该报发挥了“融入主流社会功能”。

然而,报道都是以消息为主,一个致命的弱点更是,在22天的澳洲大选报道中,竟然没有一篇有关澳洲华人的报道。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澳洲华人的政治倾向性,如大陆背景和香港背景的华人,居住了5年以内和5年以上华人,倾向于哪个政党?第二是澳洲大选、少数民族政策与华人的生存问题。大选决定总理、内阁和政府部门。新的领导集团将制定一系列政策,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居民生活、就业等产生重要影响。这其中,新政府对华态度如何?新政府对移民 (特别是中国背景移民)是怎样的态度和政策?这些都对澳洲华人生活、工作、福利等有直接的正面或负面作用。

华文传媒必须在大选期间为华人代言,维护华人利益,反映他们的政治要求和对未来生活的愿望。然而《星岛日报》澳洲版却没有任何的相关报道。或者说,其实华人读者在这22天读到的新闻,与在其他主流英文媒体中读到的,只是语言形式上的不同,而不是内容上的不同。因此,报纸没有发挥“监控华人社区”、“为华人代言”作用。

案例四:两中国工人在悉尼被盘剥一年 (2007)

2007年,悉尼不少媒体报道的一件有关中国工人工资纠纷的事件。两位来自浙江的工人在悉尼为老板同乡工作约一年,老板代管他们的银行工资卡,最后近3万澳元工资 (约20万人民币)却被取走。《星岛日报》澳洲版虽然在此事中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却没有发挥“社区监控”的功能。

表4 两中国工人在悉尼被盘剥一年(2007年9-10月《星岛日报》澳洲版)

纵观这7篇报道,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工人被盘剥这一事件的全部过程。从两人身无分文流落街头、到获得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无良老板打官司,都作了报道。然而,进一步阅读这些报道发现,所有报道均是描述性的,没有对事件进行深入采访、反思。甚至,连案件结果,最后两名工人到底拿到多少钱,也没有报道。

其实,之前就有类似事件,如《星岛日报》澳洲版2006年10月31日就报道过,墨尔本一华人印刷厂曾拖欠4位工人共94000澳元的工资。据2006年澳洲统计局数字,在澳洲的中国工人 (合同工)数量占在在澳中国人的第三位,仅次于移民和留学生。与移民和留学生不同的是,这些工人的英文能力低下,只能生活在华人社区之中,很难在主流社会生存,也不知道怎样用澳洲法律保护自己,这客观上为一些无良的同胞行骗提条件。

中国工人被中国老板盘剥问题的一再发生,报社必须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入了解当地中国工人的情况,包括他们在生活、工作中的困难等。然后,采访当地华人领袖、澳洲法律界、工人会等组织,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澳洲有较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保障,然而,如何在实践中保护华工的利益,这是一个具体化的问题。报社可以联系各界,深入探讨。甚至,该报可以进行深层次探讨中国的国民性,为何在异国他乡,华人经常骗自己的同胞?

然而,该报仅发表了动态消息,没有任何有关这一问题的深入报道,也没有深入华人社区,揭露华工的困难。所以,该报仅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没有发挥“监控华人社区”的功能。

四、比较研究结果

上述研究用案例分析法,调查2007、2008年这两年的四件重大事件中的报道内容,总结《星岛日报》澳洲版起到“信息传递功能”、“联系家乡功能”、“帮助融入主流社会”功能。不过,该报的主要问题是“华人社区监控功能“非常弱。对该报的纵向研究和对欧美华报的横向比较研究表明,这已经成了不少海外华报的特点。这将严重制约华报的进一步发展。

更深入的问题是,为什么《星岛日报》澳洲版重视“联结家乡”、“帮助融入主流社会”功能,却忽视“监控华人社区功能”呢?原因有二。首先是报纸要维持与中国的关系。《星岛日报》澳洲版只是传媒集团的一个分支,《星岛》是香港的国际传媒集团,其主要利益在香港。而香港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所以,集团必须维护与中国的各种政治经济联系。因此,适当的中国新闻报道是必须的。其次,报社要在澳洲生存。要在澳洲生存,就不能不搞好与主流社会的关系。因此,报纸不遗余力传播主流社会的各种信息和价值观。但是,当地华人的深入报道费时费力,有时甚至会损害报纸利益。如在澳洲从事揭露性的深度报道,很容易触犯当地法律所规定的“隐私权”,或者得罪潜在的广告商、合作方利益。所以,报社都对这些深度报道都敬而远之。

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部份美欧华报也有类似缺陷。从McCue(1972)到Chen(1992),学者们均指出美国华报缺乏有关美国华人的深度、独家报道。这种情况在21世纪没有太多改变。Lin(2004)的研究可以作为例子。她用“内容分析法”深入观察了加州的华文报纸,发觉华人报道在州-县 (市)-邻里的地理范围内的递减。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欧洲华文报纸。Nyiri和Saveliev(2002:306)比较了匈牙利的华报,发觉他们缺少独家、深度新闻:“这些报纸有不少内容都是相同的,包括内容、风格和版式。”在2011年和2013年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部份与会代表也指出了这些问题,他们认为:当代海外华文报纸一方面只是转载中国新闻,另一方面翻译当地新闻,这导致了报纸质量的低劣,华人新闻的严重不足。

在华人—西方的双重社会结构会中,海外华文报纸所发挥“信息传递”、“联系家乡”“帮助融入主流社会”功能是必不可少的,为华人在这个独特的社会结构中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很少、甚至没有华人最关心的、他们自己的新闻,严重制约了华媒的进一步发展。

其实,海外华文媒体的读者就是当地华人,媒体对读者的忽略,最终会造成读者对媒体的摒弃。华报的本地新闻与当地主流媒体的内容类似,中国新闻则与中国国内的新闻重叠。这样,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报纸与主流媒体、中国媒体的竞争已见分下。美国移民媒体学者Lauterer(2006)强调地区性对社区媒体的极端重要性。他以加州的移民报纸为例,指出只有扎根于当地社区,报纸才能发掘到最适合当地读者的新闻线索,留住当地读者,保证发行量,获得稳定的广告源。

回首过去,美国斯克利普斯报业集团在20世纪30年代的倒闭给当代华文报纸敲响警钟。20世纪初,斯克利普斯依靠报业链,成功吞并了不少报纸并成为“美国报业帝国”。但是,面对“新媒体”-收音机的冲击,加上报纸内容缺乏本地新闻,斯克利普斯报业集团在20世纪30年代倒闭了。这一教训值得当代华文报纸吸取 (Adams&Baldasty,2001)。

因此,海外华报必须大力加强“社区监控功能”,为社区代言、为华人代言,大力加强华人新闻报道数量和质量,特别是深度报道、独家报道,才能在新媒体一日千里、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中,守住“内容”这块最重要的阵地,与当地主流媒体和中国媒体的竞争中赢得更多读者,从而历史大潮中不被淘汰。

Adams E E,Baldasty G J.2001.Syndicated Services Dependence and a Lack of Commitment to Localism:Scripts Newspapers and Market Subordination[J].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78(3):519-532.

Adoni H,Caspi D,Cohen A A.2006.Media,Minorities and Hybrid Identities-the Arab and Russian Communities in Israel[M].Creseekill,NJ:Hampton.

Alia V.2005.From Colonization to Cultural Revival:Homeland,Diaspora,and the“New Media Nation”[M]∥Alia V,Bull S(Eds.).Media and Ethnic Minorities.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Bell P,Heilpern S,McKenzie M,Vipond J.1991.Different Agenda:Economic and Social Aspects of the Ethnic Press in Australia[M].Wollongong:The Centre for Multicultural Studies,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Cormack M.2007.Introduction:Studying Minority Language Media[M]∥Cormack M,Hourigan N(Eds.).Minority Language Media.Toronto:Cromwell Press.

Georgiou M.2005.Diasporic Media across Europe:Multicultural Societies and the Universalism-Particularism Continuum[J].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31(3),481-498.

Gilson M,Zubrzycki J.1967.The Foreign Language Press in Australia[M].Canberra: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Husbands C.1998.Globalization,Media Infrastructure and Identities in a Diasporic Community[J].The Public,5(4),19-31.

Janowitz M.1952.The Community Press in an Urban Setting[M].Glencoe,Ill:Free Press.

Kim S O.1985.Communication and Acculturation[M].Sydney:Macquarie University.

Lasswell H.1969.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M]∥Schramm W(Ed.).Mass Communications(2ed.).Urbana,Chicago,London: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Lauterer J.2006.Community Journalism:Relentlessly Local(3rd ed.)[M].Chapel Hill(CA):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Lin W Y.2004.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Building:the Role of Ethnic Media in the Chinese Immigrant Community of Los Angeles[M].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iu D.2010.Ethnic Community Media and Social Change:A Case in the US.Howley K(Ed.).Understanding Community Media.California:SAGE.

Martin L M.1980.Images,Immigrants,and Their Press.Robin B(Ed.).Small Voice and Great Trumpets:Minority and the Media.NY:Praege.

Nyiri P,Saveliev I.2002.Globalizing Chinese Migration:Trends in Europe and Asia[M].Burlington:Ashgate.

Ogan C.2001.Communication and Identity in the Diaspora:Turkish Migrants in Amsterdam and Their Use of Media[M].NY:Lexington Books.

Park R.1922.The Immigrant Press and Its Control[M].Westport:Greenwood Press.

Pe-Pua R M,Morrissey M.1994.Content Analysis of Australian Non-English Language Newspapers[M].Sydney: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Press.

Shoemaker P,Reese S.1996.Mediating the Message:Theories of Influences on Mass Media Content[M].White Plains,NY:Longman.

Stamm K R.1985.Newspaper Use and Community Ties:Toward a Dynamic Theory[M].Norwood NJ:Ablex.

Tenezakis M D.1983.The Neglected Press:A Study of Arab and Greek Newspapers and Their Sydney Publics[M].Sydney:School of Education,Macquarie University.

Wang Y W,Ryder J.1999.An“Eccentric”Paper Edited for the Unwelcome Aliens(The Chinese Advertiser)[J].Australian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ies,30(4).

Wilson C C,Gutierrez F.1985.Minorities and Media:Diversity and the End of Mass Communication[M].Beverly Hills,California:SAGE.

Wright C.1986.Mass Communication: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M].NY:Random House.

Xu Y.2002.Assimilation and the Chinese Ethnic Press:A Case Study on the West Coast Edition of the China Press[M].Oxford: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Zhou M,Chen W,Cai G.2006.Chinese Language Media in the US and Canada[M]∥Sun W(Ed.).Media and the Chinese Diaspora:Community,Communications and Commerce.NY:Routledge.

Zhou M,Cai G.2002.Chinese Language Media in the United States:Immigration and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J].Qualitative Sociology,25(3),419-440.

猜你喜欢

华文澳洲星岛日报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享誉海内外的澳洲奶酪
澳洲动物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A Glance at Woolworths and Coles
杭州特产
Who discovered Australia?谁发现了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