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辽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2015-10-21杨坚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杨坚

【摘   要】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辽宁省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影响其构建的因素,探索出构建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旨在培养更多的国际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32-02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2013年度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课题“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辽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编号:W2013326)的研究成果。

辽宁省教育厅顺应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新形式,于2010年批准了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高职院校分别与澳大利亚霍姆斯格兰政府理工学院等四所澳洲高校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开办了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11个专业。但是,辽宁省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起步较晚,处于试办阶段,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系统研究,尤其要深入地探究处于合作办学项目核心地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辽宁五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招生困难,生源基础较差。调研发现,辽宁省五所高职院校2010年和2011年都没有完成计划招生人数,并且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均呈下降趋势。学生的入学成绩较差,分数远远低于高职录取分数线,尤其是英语成绩即使经过两年的训练也难以达到雅思5.5的出国留学标准。他们选择合作办学项目是因为其高考成绩很难进入其他专业,所以选择收取较高学费的合作办学项目来换取一纸文凭。

2.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国际性和长远战略性。目前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是以应付雅思等各类考试为主,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终身学习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此外,项目在合作学校分布和专业设置上也过于狭窄,合作的对象只局限于澳大利亚的四所学校,设置的专业大都是贸易和管理类,工程类鲜有涉及。培养方案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缺乏长远战略性。

3.监管体系不完善。辽宁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存在外部监管尚未建立、内部监管不健全的问题。外部管理机构对项目进行“以批代管”,这使合作双方院校缺少了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桥梁。在承办项目的五所学校中只有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国际教育学院,另外四所学校则是其他部门兼顾,这大大地阻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良性发展。

4.课程设置缺乏多样性。在课程设置方面,过多地开设了理论课,忽视了实践课程,结果就是学生没有真正地掌握专业实践技能和英语交流能力,出现了“死读书”的现象。另外,对能体现中国特色的课程开设的也较少,这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5.师资队伍不优化。合作办学项目的师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绝大部分中方教师没有出国学习的经历,而且还要承担其他专业的授课任务,没有过多的精力胜任合作办学项目的授课。更重要的是,很多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过于陈旧,没有突出合作办学的特点。外方教师基本是澳洲高校联盟招聘的,流动性较大,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二、影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因素

1.学生需求因素。大部分报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渴望出国留学,但是他们各学科的基础太差,尤其是英语成绩很难达到雅思5.5的最低入学标准,更何况满足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语言需要。鉴于此,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要深入系统地强化英语教学。

2.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素。合作办学项目培养出的学生要想顺利在国内外就业,就得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并且取得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合作办学项目要充分考虑国内外社会对高端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因素,以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技能型人才为核心任务。

三、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对策

1.以完善招生制度为前提,保证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首先,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宣传。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等多种渠道,为学生和家长全面了解中外合作办学搭建平台,扩大合作办学项目的生源。

其次,杜绝降分录取现象。一味地降低录取分数会影响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尤其是英语成绩太差的学生根本无法完成日常学习和通过雅思考试完成留学。可以在录取时设定英语分数线,这既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又阻止了混得一纸文凭的学生扰乱学习秩序、带坏学风。

2.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案。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培养出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打破现有的仅与澳大利亚高校合作办学的局面,把合作区域拓宽到其他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充分汲取他们的教育优势。另外,在专业设置方面,把合作专业拓展到工程技术类,尤其要拿强势专业与外方的强势专业进行合作,真正做到强强联合。

3.以创新教育管理为手段,努力营造国际化人才成长的氛围。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内外“双管齐下”,即政府相关部门的外部监管和承办合作办学院校的内部管理。

政府相关部门不能只注重项目的审批,还要对项目实施动态监控和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帮助双方院校进行有效沟通,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

承办院校更要完善自我内部管理,设立专门的外事机构或国际教育学院专事专办,系统有效地完成合作办学中招生、教学、学生管理以及与外方协调沟通等工作。充分发挥班主任、思想政治老师、辅导员和中外教师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4.以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为核心,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具体构建为英语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本土化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

(1)英语课程体系。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是英语课程体系的核心任务。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强化英语教学。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前两年国内的英语课程从基础知识的巩固过渡到综合能力的强化,学生需要掌握英语基本技能并通过英语A、B级、四级和雅思考试;第三年,不出国的学生完成专业英语的系统学习并通过六级考试,出国的学生继续强化英语交际能力并深入学习专业英语。

(2)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设置秉承由浅入深的原则,即由基础过渡到专业再深入到核心课程。第一年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为以后两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年细化到不同专业和学科相关课程的学习,系统地了解本专业的知识体系;第三年无论是在国内学习还是出国留学的学生都要深入地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全面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能。

(3)本土化课程体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本土化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目的。本土化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法律基础、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能反映中国国情的特色课程。这些课程均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完成,分别以必修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的形式实施,其中思想道德课程为必修课,占本土化课程体系总学分的百分之六十。

(4)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创新能力。实践课程体系涉及军事化训练、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其中军事化训练在学生入学伊始完成;其他课程在第二和第三学年完成,国内和国外的学生分别按照中方和外方院校不同的要求完成该课程体系的学习内容,锻炼实践能力以提高自身的国际就业竞争力。

5.以改革教学模式为基本途径,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由于合作办学项目招收的学生来源多样化、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英语基础差异较大,英语分层次教学势在必行。在进行英语分层次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这避免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跟不上的现象,激发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同时,在各学科的教学中,采用小班授课的模式,这能大大地提高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关注度,帮助他们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更有利于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课堂活动的顺利实施。

此外,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远程授课,邀请优秀校友分享学习心得,开展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设海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在国外实习、就业创设有利条件。

6.以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为后盾,保障人才培养顺利实施。一方面,支持并选派更多的教师在国内外继续深造,更新高职教育理念,掌握各學科的前沿知识技能并应用到合作办学的教学中去;另一方面,吸引外方有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来校任教,鼓励中外教师交流经验、优势互补,形成一股强大的师资合力,保障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

辽宁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默迪.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国际化人才的培养[J].继续教育,2008,(12).

[2]王旭.高职中外合作的困境及改进策略[J].世界教育信息,2012,(8).

(编辑:郝婵)

猜你喜欢

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基于合作办学的民航高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