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意义和实施原则*
2015-10-21贾鹤鸣吴迪戴天虹
贾鹤鸣 吴迪 戴天虹
【摘 要】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就业,还可以有效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知名度。创新实验项目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指出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意义,尝试提出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原则,并根据东北林业大学自动化专业成立以来指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经验,对以创新实验项目为代表的此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选题、组织等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创新实验项目;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原则;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14-02
作者简介:贾鹤鸣,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课程改革研究。吴迪,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育哲学。戴天虹,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系主任。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北林业大学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编号:14Q069)的研究成果。
一、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意义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本科教育最重要的课题,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又是重中之重,受到各国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1969年首先提出“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受到很多国家的借鉴;1989 年,团中央支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 31 所高校开展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迈出了第一步;随后开展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则进一步深化了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质上是通过课堂外的实践教学,既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利用知识的能力,又塑造学生的竞争意识、科学素质和团队精神,被认为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原则
1.了解大学生特点。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建立在学生的主动性基础上,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辅助。为此必须了解大学生的知识和性格、兴趣特点,以制定合理的培养体系。当前大学生知识结构明显宽化,通过网络查找、学习知识的能力显著提高,特别是对科技发展新知识了解较多。性格和兴趣上,大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对新科技等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敢于动手尝试。然而长期灌输式教育模式下,大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多、动手实践机会少,部分学生缺乏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创新精神,甚至是仅因为好奇心或新鲜感、甚至抱着功利性心理而进行科学创新实验。这类学生心态比较浮躁,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开展研究,稍遇困难就容易出现畏难情绪,甚至选择放弃。
2.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指导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目标与规则;选定好的带头人;选题;过程控制。其中选题和过程控制是关键。选题上,大学生由于收集资料的片面性和经验的欠缺,往往仅凭掌握的少量信息就确定选题方向,有时只是凭想象或兴趣选题,导致选题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不足。为此指导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学生完全自主,放手让学生查阅资料,确定研究内容和方案;同时指导教师紧密跟踪,发现偏差并及时纠正。为此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知识结构的不足,及时查缺补漏,既把握全局,又注重细节。这种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值得提倡。二是教师根据长期研究中的经验积累和学科发展趋势,选择适合于大学生特点的“子课题”作为研究内容,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内容要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相匹配,否则教师认为很有价值的内容学生可能不以为然,甚至反感。这里需要避免学生机械地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特别是避免将教师的科研课题机械地搬来作为本科生的研究内容,本科生只是按教师的计划或方案开展研究,很少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就从主体参与者变成了“打工者”,创新能力培养也就无大打折扣。
3.培育正确的科学态度。通过创新实验项目要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这个硬件,更要培育正确的科学态度这个软件。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态度的培育更为重要。科学态度的培育与教师的言传身教有直接关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科学研究态度方面的灌输,采取“润物细无声”式的方式比机械的说教效果更好。这就需要教师将自己对科研的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融入日常的指导工作中。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研究工作出现困难时,谈谈自己对此困难解决的宏观方法,而不直接告诉具体措施;当学生在研究中出现以偏盖全的问题时,教师要认识到这源于他们的知识面宽度不够,容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此时可以介绍科研工作中的系统论、方法论的作用。
三、东北林业大学自动化专业科技创新教育发展分析
东北林业大学的自动化专业一直坚持“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工作理念,坚持“以学生成才为根本,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为重点,以提高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为支撑”的工作思路,不断深入推进专业建设。本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遵循现代人才质量观,通过对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學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形式以及配套的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的综合改革,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突出林业工程和林业装备控制技术的特色、强化网络化控制技术的优势,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把该专业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示范辐射作用、在国内特别是在东北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专业,为林业高校自动化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科技创新是工科大学生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科技实践活动,对于工业应用明显的自动化专业大学生来说,科技创新活动对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自从专业成立以来,各级教职员工就十分重视这项活动,不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科技创新的指导、评审工作,指导教师还对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一些重要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获得了如下经验:
1.学院的保研加分政策是吸引優秀学生投身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依据现有的政策,获奖的科技创新项目组成员均可以获得保研加分,所以吸引了大量的优秀学生参与。
2.经费保障是科技创新活动出成果的重要条件。每年度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人数虽然多,出成果的却较少。众所周知,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科研报告、科技论文以及专利,尤其是后两项。我院每年结题的科技创新项目大约有20项,但是一般只有科研报告,论文或者专利较少。原因就是论文的发表是需要大量经费投入的,而学校支持的经费一般不够一篇核心论文的版面费,对于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学生来说,是不可能自行解决发表费的。针对于这一点,我们进行了一些实验性的工作,就是用教师的科研费支持所指导的本科生发表论文以及参加必要的会议。笔者就使用科研费支持了所指导的学生发表论文,通过这些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校及学院的知名度。以上均说明论文在科技创新成果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我校对本科生发表论文的支持力度并不大,这还需要更加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以创新实验项目为载体,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真正达到培养人的目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要在了解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在选题、过程指导、知识更新和环境建设等方面做好辅助工作,特别要将科学精神的培育贯穿于项目实施过程,达到科技知识的丰富与科学精神塑造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杨雪昭,张五一,王东云.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11):146-148.
[2]徐艳.多学科融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62-64.
[3]邱东,李岩,白文峰.科技创新型工科大学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47):4-6.
[4]上海交通大学.集大成得智慧——钱学森谈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5]吴迪,贾鹤鸣.正视知识教育——素质教育的选择[J].教学与管理,2013,(9):13-14.
(编辑:郝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