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人文内涵,让课堂“绿”意盎然

2015-10-21黄爱姑

教育艺术 2015年3期
关键词:凡卡人文精神语文课程

黄爱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师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学语文,又学做人,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课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发掘真味,提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的“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语文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我们教师都知道,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凭借,纵观现行小语教材,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的选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语言有典范性、文学性,内容有思想性、文化性。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发掘出文章的真味,引导学生去体味和感悟,使学生受到感染,于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人文意识。如教学《我家住在大海边》这一课时,教师可抓住诗歌的音韵美,让学生通过多次不同方式的朗读,体验诗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首先,应腾出时间让学生试读、互读,在读中整体感知,然后借助图片,重点指导朗读“天蓝蓝,海蓝蓝”和“海边有个月亮湾?,在读中理解体会天空、大海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研读,让他们伴随着海鸥叫声、波涛翻滚声进行欣赏阅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样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感受到诗歌的文字美、音韵美的同时,既产生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进而懂得: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在这样的教学中,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得到深层挖掘,学生由此受到了保护环境、热爱人类共同的家园等良好的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为他们长大做—个合格的公民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生活,提升能力

语文与生活聯系紧密,语文是生活的外延,生活是语文的天地和资源。语文教学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教学中,我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沟通课堂内外,把语文学习指向生活,指向社会,指向人际交往;把语文学习的过程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领略社会的多彩,体悟生活的丰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教学《小闹钟》一课,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并没有就此给教学过程画上句号,而是通过让学生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最喜欢谁,激起学生情感的浪潮。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及时点拨:“你们平时是不是也能体会到别人的辛苦呢?我们自己该怎样做呢?”于是就有了学生“我妈妈通宵上班,早上在家睡觉,我不吵醒她。”“我为妈妈送上一杯茶。”“我帮妈妈捶捶背。”等充满人情味的回答,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回答中得到了升华。在学生有了情感上的认知后,我又趁热打铁,让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妈妈、对家人的爱。一段时间后,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变得懂事多了。显而易见,通过这样的延伸拓展,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生活,他们已经把情感转化成具体行为,关心他人、孝亲敬长的人文精神的种子已在学生的心田生根。

三、宽容学生,体验博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以上表述强调语文教学要立足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到语文课程的涉及面非常广,许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较大的距离,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常常难以与作者的情感同步、有时甚至相悖这一实际,要注意到对文本的理解存在开放性,不同读者可以有不同看法,也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角度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给他们以宽容,让学生体验到平等、和谐、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爱、理解,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才会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充满信心和激情的生命过程,而教材也才能成为促进学生充分发展、有效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凭借。如教学《凡卡》一课,我让同学们反复朗读凡卡向爷爷呼救的句子时,有个同学突然饱含深情地脱口而出:“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本是一次充满人文关怀的感情朗读,却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面对这突然爆出的笑声,此时教师如果沉下脸来进行一番严肃的评说,那么课堂气氛肯定会变得僵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因此而大受打击。我想,学生未必缺乏同情心,只是他们“泡在蜜罐里”,缺乏对苦难生活的感性认识,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他们的情感也会逐步产生共鸣的。所以,我对这笑声采取了宽容的“冷处理”,稍作停顿之后,我用低沉的语调对同学们说:“是啊,亲爱的爷爷再不快来的话,凡卡会怎么样?”并引导学生继续朗读体验。同学们读道:“我只有死路一条了……”这时大多同学沉浸在对凡卡的深切同情之中,不少同学声音哽咽,双眼闪着泪花。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充满了信心和激情。课末,当我让他们发挥想像,写写“凡卡来到爷爷身边”时,一句句对凡卡美好的祝福从他们的笔尖流淌而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充满了人性的宽容,学生在平等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到博爱的人文精神,并在具体的想象中进一步得到内化。

四、多维思考,挖掘人文底蕴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多维的,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也是多元的,对同一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自由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从而充分挖掘语文的人文底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对“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心里可能怎样想?”这一问题,学生经过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大部分同学都认为邱少云可能这样想: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我不能动,否则整个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但是,有的同学却认为:邱少云可能会想,如果我跳起来,就算活下来,也太没面子了。学生这样的回答,乍一听,似乎走上了岐途,但仔细一想,学生这样的想法也是合理的。于是我对同学们说:“这位同学的想法也有道理,就算活下来,也太没面子了,以后谁还信赖他呢?所以,我们要做个值得……”学生自然而然地接着说:“值得信赖的人!”无形中,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诚信教育。这一教学案例告诉我们:教学中允许学生多维思考,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人文气息,使学生获得更多感受人文内涵的机会,并由此内化成他们的自身素质,成为学生内在的人文精神。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利用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努力为学生提供表现人文精神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本栏责任编辑 项珍)

猜你喜欢

凡卡人文精神语文课程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凡卡》续写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克隆快乐
丰富情感,打造朗读底座
集中扫描动词,想象透视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