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5-10-17蒋冰
蒋冰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学习兴趣;激发;
导入;生活实例;合作交流;
游戏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7—0101—01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和激发更强烈的学习欲望。而数学又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谨性及逻辑性的学科,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 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备课时,教师通常都要精心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一般说来,一个导入至少需要完成下列四个任务中的一个: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建立联系和组织指引。
比如,教学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为了形象、生动地演示两个圆之间的五种位置关系,理解这五种位置关系与两圆半径和圆心距的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可以用人们熟悉的一种天文现象“日环食”来演示说明。利用多媒体演示日环食全过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体会两个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理解这几种位置关系之间的动态联系。之后再指导学生用课前准备的两个不等圆纸片进行相对运动,画出运动过程中两圆位置关系的不同状态。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开始新课学习,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实践证明:这样导入可以在上课的开始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列举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事例
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都应充分准备尽可能多的与本节知识有关的生活事例,这样学生会感到数学并不抽象,就在身边。并且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会使学生产生好奇心,通过教师启发性的提问,学生会产生解决这类问题的欲望。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认真地学习,积极地探索,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升了。
比如,教学“商的变化规律“时,刚一上课,笔者就从口袋里掏出12块糖,把这些糖平均分给第一组的6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块?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笔者又拿出12块糖,现在24块糖,平均分给这6个同学,怎么列式呢,结果是多少?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被除数扩大多少倍,除数不变,商也扩大多少倍。用同样的方法增加学生人数,糖的块数不变,得出结论: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多少倍,商就缩小多少倍。
三、从小组讨论到同桌交流
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新知识,又不想让学生有太大的压力或者紧迫感。笔者让学生十人一大组,五人一小组,然后在每组中任命小组长、记录员,让小组长组织组员讨论课堂上遇到的“疑难杂症”。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能听到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同时,学生为了表达意见或者在同学们面前表现一下自己,都会主动地思考、倾听、整合,并灵活地结合新旧知识,进而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或者让同桌互相交流、提问、考核,对刚学的新知识点加以熟悉和巩固。通过交流,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能达到透彻理解、灵活运用。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复述。
四、利用游戏活动
新教材的教学致力于使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尽可能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笔者在知识巩固这一环节中安排游戏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模拟现实的各种活动中,让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
例如,四年级下册学完“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后,让学生做“站方阵”的游戏、玩“手拉手”的游戏,在游戏中巩固封闭图形的规律。
总之,兴趣是学习中的活跃因素,引起兴趣的原因和激发兴趣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关键还在教师的选择或决策。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正确引导、热情关怀、精心培养,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