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离骚》一诗的教学策略

2015-10-17贾有禄

甘肃教育 2015年17期
关键词:离骚灵魂

贾有禄

【关键词】 过程和方法;学生潜能;灵魂; 《离骚》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7—0093—01

一、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1.观看“百家讲坛”中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敬讲解的《屈原》视频,使屈原的形象进入学生的认识视野。要求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做好笔记。视频中李敬教授从屈原的名字讲起:屈原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公正法则,平正,只有天是平正的,可以效法的;大地就像母亲,把自己的财富毫无保留地公平地分给每一个生灵。屈原把天地作为自己效法的对象。屈原主张对内申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联齐抗秦,统一中国。从信任到被疏远,两次被流放,第二次流放他在长江和沅湘间徘徊二十年,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故土——楚国,最后沉江。这些讲解使学生对屈原生平事迹、政治主张、人格志趣,他的爱国情怀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于理解《离骚》有了历史知识的基础,大大帮助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解题

“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遭遇忧愁之意。有了视频中的讲解作基础,学生对于屈原的遭遇以及忧愁的根由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自主学习,加强预习

高一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和自主能力的最佳时期,所以老师一定要在引导学生勤于动手、乐于动手、积极思考等方面做好具体的落实工作。了解作者及背景,借助文下注解及工具书翻译文句(必须有批注)、质疑。其中,做批注是重点,要求学生对难以理解的字词通过看注解、查工具书写出词义,进而理解句意。对查不出不能理解的词句要做标记,以向老师质疑、讲解。

三、合作交流,质疑解惑

按学习小组就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多义词、特殊句式这五大类进行整理,具体安排:两小组负责整理一类,一个小组作点评。负责整理的小组选出代表板书、展示所选的词句,并作讲解,要求既讲词义又讲句意。负责点评的同学从书写、讲解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进行点评,还要评出优胜者及有问题者,指正存在的问题,补充整理中忽略的遗漏的词句。学生讲错的或没讲到的,则由老师再作补充讲解,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发挥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在学生讲解过程中,笔者也会插入一些提问来考查他们掌握的程度。其中,发现同学们的语法知识很欠缺,涉及到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的句子时,只是概念上的理解,并不懂得这些句子的构成特点。“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属状语后置句,状语是“以蕙纕”、“以揽茝”,动词是“替”(废弃、贬斥)、“申”(重复、再三。有“加上罪名”之意),状语是动词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也属状语后置句,“乎此时”介词结构作状语,“穷困”是形容词,作谓语。“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属定语后置句,句中“岌岌”(高耸的样子)、“陆离”(修长的样子)分别修饰名词“冠”、“佩”。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词性,学生才真正了解了这些特殊句式的特点。

经过全体参与,全面查找,相互交流,互为补充,问题就由学生自行解答了。更重要的是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人人都享受到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成就感。

四、重点突破,拓展提升

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通过相互间的探究,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活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学生的发言:

学生甲:我们组受到的启示是:无论自己身处怎样的环境,都应该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不息。

学生乙: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学生丙: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学生丁:屈原最后沉江是不值得的,他应该投奔赏识他的诸侯国以发挥才能。

……

前三个学生的理解是符合课文主题思想的,学生丁的理解就需要作进一步探究了。我让同学们就此看法再次进行讨论。最后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他自沉汩罗江,这不是轻生,不是自戕,因为他心里只有他的祖国——楚国,这正是深爱祖国的屈原。再说屈原是一个非常注重高洁品格的人,他不可能朝秦暮楚,弃楚而去,这又表现出屈原热烈高洁的灵魂。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离骚灵魂
长相年轻,是因为灵魂不老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解读《离骚》中屈原的思想斗争和心路历程
灵魂树 等
不可回避就不要逃避
神性的转向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
灵魂的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