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笔下的孤独者

2015-10-12刘磊

青春岁月 2015年18期
关键词:礼教祥林嫂

刘磊

【摘要】鲁迅先生的作品,常呈现出表面的喜剧性和深层悲剧性的特点,读来时常会感到心灵上的压抑以及精神上痛苦,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多是孤独者,他们往往与周围的人事物呈现一种激烈的对立,身边环绕着各种各样的看客,构成了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被看者试图与周围的环境和解,而看客却不断将其驱逐,致使其被动成为孤独者。这些孤独者可能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有知识分子,也有社会底层人物,他们有着各自的生活经历,或悲惨或荒诞,无一例外都最终沦为被他人带着变了质的眼神窥视的异类,在这种对生存本能的妥协以及对权势的屈服之下,被动的形成了互视错位的带着深层悲剧性人生。

【关键词】孤独者;祥林嫂;看客;礼教

祥林嫂是鲁迅笔下的底层人物的代表人物之一,她是《祝福》里面最为悲剧性的一个人物,不知是该加入看客行列里看着她结束悲惨人生,还是应该圣母似的对这个人物给予心灵上的关照,她终究是一个被迫深陷在痛苦世界里的孤独者,没有人去真心的理解她。她不断地向他人诉说着“我真傻,真的。”她经历了两次不幸的婚姻,经历了儿子阿毛被狼吃了的现实,她无比悔恨自己没能照顾好阿毛,丈夫死了,她的心灵已经被打击的千疮百孔,或许不停的向他人诉说已是一种本能,是她自己的一个排泄口,除此之外她任何事都做不了,因为她连“忙”的资格也失去了,她不再伶俐,被鲁四老爷辞退,无依无靠。她向人们讲起阿毛的死,起初,人们还是带着眼泪去聆听的,是的,她们的脸上的挂着泪珠,这对她们还说是一件多么悲惨的事情,作为看客,她们要表现出足够悲伤,站在一个看热闹的角度去看,咀嚼着祥林嫂的不幸,挤出几滴眼泪,来获得自己内心的满足。就这样没过多久,在没人愿意去听似乎痴傻了的祥林嫂絮絮叨叨这件事了,所有冷漠的看客已经对此事不再感兴趣,看客们早已将其当作咀嚼后的渣滓,祥林嫂已经处于被唾弃的境地,不再有鉴赏时的哪怕是获得满足后的眼泪,只是一脸的笑影,这笑影在祥林嫂的感觉是“又冷又尖”直刺她的内心。

在旧时代的封建礼制下,是容不下祥林嫂这样的人物的,就在热闹的祝福之夜,她悄无声息的走向死亡,结束了她孤独的并不漫长的一生。这是旧时代妇女的悲哀,在封建礼制的压迫之下,没有人愿意去容纳这样的一个人,于他们而言,她似乎是大家可以共同去排斥的对象,以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丝慰藉,无疑这是人性的冷漠与残忍。鲁迅先生作为第一个文章外的看客,他并不是去高高在上的批判,他没有批判鲁四老爷赶出了祥林嫂,没有谴责看客们的冷漠,这里没有人需要谴责。或许,鲁迅先生的内心是痛苦的,在这种残酷的现实条件下,一种最基本的生物性的简单性或者也不可的,是一种多么无可措手的境地。

《灯下漫笔》中有一个十分著名的论断:“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 却是数见不鲜的”,于是将中国的历史划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即历史学家所谓的“一治一乱。”从鲁迅先生的这个论断来看祥林嫂的死很有启发性了,鲁迅认为中国人有一种从骨子里透漏出来的奴性,苟且偷生,这也是救国的根本之所在,就是救赎千万百姓的思想,只有思想站起来了,腰杆才能硬起来,不然一辈子都是奴隶,更可怕的是想做奴隶而不得,这是怎样的一种境地。祥林嫂就是这样在压迫下只想以一个“奴隶”的样子生存,只想以一个简单的生存者的摸样生存,却经不住“吃人”的礼教的残害,这种残害不论时间、地点就可以将人凌迟,让其忍受不住精神的摧残而自动走向灭亡。在第一次丈夫死后,祥林嫂逃到鲁镇,做着卖力气的活,她却很高兴,嘴角时常挂着微笑,而她的婆婆要她改嫁,这对旧时代来说,是一种屈辱,她反抗不得只能服从,原以为命运就这样眷顾了她,可贺老六和阿毛的死,彻底将她推到崩溃边缘。礼教为她设置的荒唐而悖谬的人生处境之中,使她求生不得,她的生命的存在是永远的荒诞,在这一矛盾的夹缝中,即使想做奴隶,也根本不可能了,等待她的只是暗无天日的灭亡。

祥林嫂这个形象是无数个孤独者中的其中一个,他们受到残忍现实的压迫,或奋力反击而不得最终走向自我毁灭,或一直处在黑暗现实的压迫下逐渐接近死地。《在酒楼上》的魏连殳,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窘迫使他放弃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着一身长衫,穷愁潦倒的旧书生孔乙己,地位低下,不合时宜的卖弄着学问,是包括“我”在内的所有看客眼中的笑料,得罪了举人老爷,最后在一条长街死去;《伤逝》中落魄的“我”却在故乡而失乡,陷入无尽的失落与孤独之中。“我”曾经远离毫无生气的故乡,去异地“谋食”--谋取物质与精神的新营养,在异乡的漂泊中寻找着“灵魂”与“肉体”解放的自由空间。但在都市的生活和辗转的漂泊生涯中,“我”感到了与身边世界的隔阂,成为一个孤独者。

在黑暗又残酷的现实世界里生存的黑暗的人们,带着根深蒂固的国民劣根性,他们是被压迫者,屈从于权势,被警告着同处于群体共性和奴性下的其他人,不要自我标高超越与群体的界限,同时也在以看客的姿态“吃人”。鲁迅对这种国民劣根性持批判的态度,他自身对于这种孤独有着强烈的自我揭破和深刻的反省意识,他把不堪的一切都看作是自己的责任,用于担当。就如鲁迅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参考文献】

[1] 鲁 迅. 祝福[A]. 鲁迅全集[C]. 第2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2] 鲁 迅. 灯下漫笔[A]. 鲁迅全集[C]. 第1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3] 闫玉刚. 改造国民性——走近鲁迅[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4] 季 玢. 异己恐惧:祥林嫂死亡根源新解[J]. 名作欣赏, 2005.

猜你喜欢

礼教祥林嫂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试析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服饰研究
《狂人日记》的深层意蕴论析
中小学生识“礼”教育浅谈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现实处境
古希腊私法何以未壮大
新文化运动百年祭:论儒学与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