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生疑的释疑方法初探

2015-09-10蔡译琦

考试周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问题

蔡译琦

摘 要: 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生成疑问的普遍性和合理性,教师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合适的方法释疑。学生提问超出教师预设,释疑需要教师有较强的驾驭能力,有随机应变的技巧,并对知识全面把握。知识、技巧储备充分后,还必须有合适的释疑方法。

关键词: 问题 生成 释疑引言

韩愈的《師说》中写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疑问是学习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释疑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是需要随机应变的能力。”那么教师需要掌握哪些释疑方法呢?本文主要围绕语段压缩类专题课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

1.反射问题法。教师用一个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释疑方法。

【教学案例1】2014年浙江卷语用题。补写答话。字数不超过30字。

原题:师父训练徒弟爬树,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喊道:“小心,小心!”第二次,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一言不发,等徒弟下到低处时,他才说:“小心,小心!”徒弟问:“师父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提醒我,这次到低处才提醒我?”

师父回答:“?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

答案之一是“在高处时难免紧张,让你小心;在低处时难免大意,让你小心”,学生说不上不合适的理由,老师是如下释疑的。

老师问:“那为什么第一次的低处和第二次的高处师父都不提醒呢?”

这样一问,学生立即明白不光是高处低处的问题,应该和“第一次”和“第二次”也有关系,由这一思路延伸,学生说出问题,就是过于片面,断章取义。

【教学案例2】2014年的山东卷新闻语段压缩题。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原题:近来,共青团中央发起一项“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鼓励青少年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写下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体会。活动开展以来,33万余名青少年在网站、微博、微信、手机等网络平台上,编制和传播内涵丰富、形式时尚的网络文化产品,仅话题微博总阅读量就超过9000万次。这项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活动,为网络空间注入强有力的青春正能量。

学生问:“鼓励青少年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写下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体会”这句作为新闻主要内容的“目的”,是否可以?

老师问:“鼓励青少年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写下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体会”这一具体做法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老师问:“那这两句相比,哪句更能体现出概括性和根本性?”

学生明确了具体做法与实质性问题的差别,困惑就解决了。

2.互动讨论法。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回答,更不轻易否定,而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老师只起引导作用。

【教学案例】阅读新闻,拟标题。

新华社11月5日电,缘于党派纷争,今日以色列总理沙龙宣布“解散议会,提前进行大选”。由此执政20个月的沙龙联合政府解体。

谈到联合政府垮台的原因,沙龙指责是左翼工党和极右翼党派要价太高,进行政治讹诈,他为了“国家利益”已无法做出更大让步,由此“大选也就成了最后必然的选择”。沙龙指责工党10月30日集体退出内阁导致政府解体,同时指责极右翼党派要求他执行更加右翼化的政策最终使联合组建新政府的谈判无果而终。

此间有人认为,各党派利益分歧难以弥合,以致最后分道扬镳。沙龙领导的右翼利库德集团政府,本意使和平取得突破。但是,两年来沙龙推行的却是与和平相悖的强硬政策,结果巴以暴力冲突升级,以色列党派纷争加剧。沙龙政府倒台缘于党派纷争,尽管沙龙本人难辞其咎。分析人士指出,这种状况,不仅对以色列执掌政权者有损,更受损害的则是以色列的国家利益。

学生最后认可“沙龙联合政府解体”和“沙龙宣布‘解散议会,提前进行大选’”这2个答案,但有学生提出:“‘联合政府的解体’是否可以”?当时老师没有估计到这种可能,立即引导学生讨论。讨论中有学生提到“名词”两个字,我立即请那位学生释疑,因为标题结构式主谓偏多,单独一个名词不做标题。在互动讨论中,学生相互帮助,释疑效果非常好。

3.联系语境法。联系上下文,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文本贯通理解,实现对疑问的更好地理解的释疑方法。

【教学案例】“互动讨论法”中的习题材料。学生基本是“沙龙联合政府解体”和“沙龙宣布‘解散议会,提前进行大选’”这两个答案,但是这两个答案存在争议。主要是学生对主要事件的判断。

教师引导学生先分清段落关系。学生分析每段内容不难发现,第二段是沙龙谈联合政府解体的原因,第三段讲外界对沙龙联合政府解体这一事件的看法。在此分析基础之上,考虑这两段都是围绕什么事件,引导学生明确是“沙龙联合政府解体”。那么标题应该是“沙龙联合政府解体”更好。做题遇到分歧,老师要站在学生角度分析产生分歧的原因,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样的课堂肯定会更具实效性,学习的增量就会更大。

4.比较法。针对学生的疑点,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对相似情况的分析、比较、明确异同,从而更准确地理解的释疑方法。

【教学案例】原题:“告诉我一片雪花的重量吧!”一只知更鸟问一只野鸽。野鸽回答说:“微不足道。”“那么,让我来给你讲述一个不平常的故事吧!”知更鸟说道:“我飞落在一棵冷杉的树枝上,紧挨着树干。这时下雪了,小瓣小瓣的雪花缓缓降落。我无事可做,遇事就数起了飘落在树枝上的雪花,确切的数字是141254,当一又片你所讲的微不足道的雪花飘落到树枝时,枝条断了。”说完,知更鸟便飞走了。

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

学生问:“‘微小的事物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个点行不行?”老师不能直接否定,否则学生是不能接受的,老师试图找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对比理解,少一个“积累”是有很大差别的。

老师问:“一辆车子的一个零件是不是属于微小的事物?”

学生答:“是的。”

老师问:“那这个零件对整辆车是不是有很重要的作用?”

学生答:“是的。”

老师问:“那车子零件的作用和材料中最后那片雪花一样的吗?”“如果只是最后一片雪花落在枝头,枝头会断吗?”

比较后,学生明白了不是仅靠最后一片雪花起到这个作用的,而是在积累中达到了最后的改变,所以与一般的微小事物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运用比较法,明辨异同,效果非常好。

结语

释疑,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堂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是点睛之笔,教师想通过对语段压缩类课课堂释疑方法的研究,找到更多行之有效的合适的释疑方法。释疑方法的恰当既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疑问,更能够激发学生质疑与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释疑方法的巧妙也能够体现教师的驾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教师的学识修养和对学生的充分尊重,是教师传道授业的职责的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李仁甫.预备与生成.中学语文,2013(11).

[2]李仁甫.支撑性的生成策略——建构“生成课堂”.中学语文,2014(3).

猜你喜欢

问题
保障性住房选址问题分析及选址建议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避开“问题”银行股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浅谈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有效性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完善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探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