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生本课堂,彰显生命活力

2015-09-10张露

考试周刊 2015年69期
关键词:终身发展激活思维生本教育

张露

摘    要: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生本课堂的理念,在课堂实践中通过使学生经历知识本源的挖掘过程,艰难的探究过程,交流、纠错、评价的过程,让孩子们在智慧的碰撞中实现“真探究,真思考,真交流”,让课堂彰显生命活力。

关键词: 生本教育    终身发展    激活思维    尊重生命个体

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以生为本”的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驱动本能的学习潜能,激扬生命活力。在教学改革的路上,我们边学边做,虽然头脑中一直装着以生为本的理念,但还是没有完全理解精髓,把握要领。很多老师认为将“导学单,探究单”发到学生手中,也就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呈现出学生互相提问:我说的对吗?你有补充吗?便认为是以学生为主体。这种重形式而轻内容,重模式而轻理论的做法,只会让我们在学到皮毛的同时,丢失课堂教学的精髓。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多对生本课堂模式的内涵进行思考。

“罗杰斯”的“学生中心”教育思想主张“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习者学习和成长。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环境,激发学习的动机,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结合古今中外的生本教育理念,我们在这条道路上慢慢摸索着,虽然还未有成果,但平时的反思、心得体会见证了我在生本课堂试验中虽然歪歪扭扭却愈来愈清晰的足迹。

一、准确挖掘教材的内涵,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索

无数次听到“数学内涵”这个词,一直以来,对它的理解总是片面的、模糊的。最近研究了有关的理论,进一步认识到了教材的内涵,即所学习教材中蕴含的知识本质。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从事多年的数学研究之后,说过这样一段话:“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什么机会应用,所以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后就忘记了,然而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上述的数学思维方法、精神、研究方法等即属于数学内涵。我们要深入挖掘隐藏在知识背后的内涵、本质。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可能对教学行为运筹帷幄,才可能实施科学的教法、学法,真正落实“以生为本”。

如本学期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角的度量”,这是一节操作技能课,按照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重点放在量角方法地指导上,教师细致地指导,口干舌燥地讲解,甚至让学生把量角的方法背熟,结果还是有部分学生没掌握。课前,我细细反思,传统的教本理念下的课堂,到底教会了孩子们什么?还是仅仅停留在操作技能的层面?教材所呈现出的是形式化的、冰冷的结果,我们的教学如果从这些“冰冷”的形式开始,学生就不可能经历“火热”的数学思考过程,更不会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带着这些想法,我意识到要把课堂真正交给孩子,必须引领他们充分挖掘量角本质的东西。

课始让学生汇报自己研究量角器的发现,疑问,不少学生都发现了量角器上有角。为了抓住量角的原理内涵——重合(把要量的角与量角器上相应的角重合),我把重头戏放在了“找角”环节。

师:你能尝试在量角器上找到30度的角吗?

在独立找完,小组交流后,学生展示出了不同的找法。

A组:我们找到的是这样的(开口向右),因为它有30个小格子,就是30个1度的角。

B组:我们组找到的和A组的方向相反(开口向左,底边对着量角器外圈的0),也是30度。

C组:我们找到的是(开口向上),里面也包含了30个一度的角。

师:怎么你们找到角不一样,为什么都是30度呢?

生:都是由30个一度的角组成的。

师:对,量角器上的角就是由很多个1度的角累加成的。

你还能找到多少度的角呢?自己找找看。

上述环节,引领孩子们挖掘这些量角的内涵,把孩子们的思维推到这样一个层次。下面的尝试量角,学生完全可以融会贯通。而老师便可以完全放手,退居二线,欣赏孩子们的思維交流碰撞。

学生自己量后发现:量角,其实就是把给出的角和量角器上的一样大的角“贴”在一起,看看有多少个1度就行了。1个“贴”字虽然用得不恰当,但是足以看出孩子们对量角的原理领悟得多么透彻。本来作为难点的量角的方法,我没有对学生做出丝毫的指导,淡化教的痕迹,学生却能无师自通,自己摸索出来,源于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抽象过程,较深入地领悟数学的内涵。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智慧学习。

二、让学生经历“艰难”的探究过程,收获深入思考的习惯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的核心观点,其关注的是人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学生一时一地地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反思时下的课改,虽然不少课堂学生动起来了,但“形”动得多,“神”动得少,导致课堂上出现假讨论,伪交流,蜻蜓点水式的展示。久而久之,“以生为本”便愈发模式化了。

本学期听了一节和量角是姊妹篇的“画角”一课。教者较高的理论水平、扎实的教学功底,将生本课堂理念凸显得淋漓尽致。

课始,教者别具匠心地让孩子们用三角尺画角,让孩子们体会画角的本质“印”角。

师:“如果我们想画50度的角怎么办呢?”(学生想到量角器)“怎样将50度的角印下来呢?”

(1)学生独立尝试怎样画。

(2)尝试在画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或疑惑?把它简单地记录下来。

教者完全放手让孩子们探究画角的方法,存在很大的难度。尽管这样,还是让他们尝试,在交流展讲的时候出现孩子们最真实、最有思维含量的心声。

(1)“明明在量角器上看到角的顶点,却印不下来。”

(2)“量角器的中心为什么不做成空心的啊?这样就可以画出顶点。”

(3)“用量角器画角太难了,明明50度角就在上面,却画不下来。”

(4)“我一直擦了画,画了擦,画十几次才画出来。”

孩子们的这些问题都是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最真实的思维暴露,虽然困难重重,但看得出来他们在竭力想办法战胜困难。他们在尝试中思考,在探究中调整,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在汇报中得以提升。几乎每个孩子都经历了从一开始的束手无策到思考后的稍有眉目,再到尝试后的逐渐明晰的过程,虽然追求成功的道路很艰辛,但孩子们不仅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更收获了有价值的东西,那便是挑战困难、敢于尝试的勇气和深入思考的习惯。这才是学生最宝贵的、受用一生的财富。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的思考,只有有了学生的真思考,有了思维的真正参与,才会有真正的探究,才能真正落实“以生为本”。

三、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学生,抓住生成的错误资源

在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则不仅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还要会充分“利用”学生。只有充分利用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所以每节课,我都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课堂的走向,思考教学方法。

以前我们总是害怕学生出错,感觉出错的课堂是有瑕疵的,而如今的“生本课堂”要尊重学生的原生态想法,不能回避错误,而是要允许出错,暴露问题。我们便可以抓住错误资源,让孩子们共同探讨、纠错,以实现对知识的进一步内化。在小组学习时,我常常深入各组,聆听他们的讨论意见。如果发现小组的观点有问题,给他们机会在全班展讲,让大家辨析,逐步明晰化。

例如“确定位置”一课,在学生小组交流自学成果环节,我深入各组,仔细聆听他们的意见。发现一个小组将数列的顺序弄颠倒了,于是我抓住这一资源,将他们的观点呈现在全班同学面前,立刻掀起了波澜:

“我们发现你们组数‘列’的顺序有问题。”

“数‘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数。”

“我還要强调一点,这个左右是以观察者的角度确定的,而不是学生的角度……”

列和行的方向,尤其以什么角度确定是本节课的一个重难点,但在这里,我没有一遍遍地强化,而是抓住这一错误资源,像踢球一样踢给了其他孩子。让学生在交流辨析中有效突破重难点,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们。

践行生本课堂,我们要摒弃模式化的操作,既要有理论研究上的全面深入的思考,更要有课堂实践中的坚定灵活的践行。不应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而应立足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尊重生命的个体,让课堂彰显生命活力。生本课堂之路永无止境,我会在这条路上且行且思,执著向上。

参考文献:

[1]周卫东.数学味:数学教学的本真追求[J].小学数学教师,2014(11).

猜你喜欢

终身发展激活思维生本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浅谈教育创新在数学课堂的实施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莫让对话止于课堂
课前演讲好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