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对中国高等教育影响的研究

2015-09-10陆丹梅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慕课高等教育影响

陆丹梅

[摘 要]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中文称“慕课”。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体制下,慕课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本文通过整理分析近三年的慕课对国内高等教育影响的各种研究成果,总结归纳出慕课的产生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几个方面: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促使传统高等教育模式改革,促进高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以及对正在建设中的中国开放大学发展提出新的启示等。

[关键词] 慕课;高等教育;影响

MOOCs又名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中文简称“慕课”,直译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Dave Cormier和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Bryan Alexander提出的概念。慕课最先起源于高等教育,并在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中依靠其全新的模式大放异彩,进而通过其巨大的应用成功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走向。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对慕课的传播及发展有着敏锐的嗅觉,仅比国外三大流行慕课平台晚了一年的ewant平台成立就是例证。本文综合分析近三年各种发布的新闻、专题报道等媒体资源,以及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学术为文献资源,采用主题搜索的方法,输入的主题为慕课、MOOC或MOOCs搜索得到相关信息和学术论文,并针对这些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和研究总结。

一、相关学术文献研究的特点

在知网“文献”模式下以篇名检索“慕课”(时间截止到12月20日),得论文列表,可以看出从数量上有巨大差别:2014年为386篇,2013年为71篇,2012年为1篇;在同样模式下以篇名“MOOC”搜索,2014年为488篇,2013年为111篇,2012为3篇,2011为2篇;以篇名“MOOCs”搜索,2014年为177篇,2013年为49篇,2012为0篇。上述情况与慕课概念在中国的传播时间相吻合,比国际上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滞后性。

在上述搜索结果中,输入篇名“高等教育”,可以得出关于中国高等教育中慕课影响的研究文献,经过对这些搜集的论文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文献数量呈爆炸式增长

在篇名模式下2014年的文献总数为76篇,2013年为15篇,2012年为0篇。由此可见这两年是相关研究文献集中出现的阶段,对于慕课的探讨如火如荼,呈现爆炸式增长。

2.研究的方向逐步细化

通过对一定数量样本文献的整理分析,高等教育的慕课研究中可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两大主要方向。基础研究方面具体细化的文献关注点体现在慕课(MOOCs)的概念和特征、理论体现、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对我国开放教育的启示等方面。应用研究关注点在对典型项目分析、平台技术支持、教学模式设置与改进创新、具体学科领域课程应用、慕课的版权保护等内容进行论述 [1]。

通过对抽取的2014年近50篇文献的分析,可见这几年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慕课的概念介绍、理论体系、对传统教育产生的影响、带来的启示等四个方面,占了70%,而典型项目分析、平台技术研究、教学模式改进、具体学科领域应用等其他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只有30%,特别是具体科学领域涉及慕课研究的仅2%,可见慕课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深入应用研究。

3.研究的学科方向比较集中

在中国知网平台进行高级搜索,匹配主题为“慕课”的2013和2014年的论文文献数量分别为27和108,2012为0。进行学科划分统计具体见如下统计表。

可见,这两年慕课研究的学科分布集中于“社会科学类”,此类论文特点是关注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带来的理论、观念、课程体系、高校内部制度等各方面的挑战,并针对其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深刻的讨论,提出应对措施。

二、研究主体及其成果

1.网络媒体

从发展历程来看,慕课是开放教育和网络学习实验演化的产物,它的前身即包含原有的开放课程的优质资源。慕课借助网络无处不到的通达力量,综合更多的优质思维、创意以及资源来产生集聚效应并丰富发展自身,因此网络作为一种当今各种信息的载体是不可或缺的。当前媒体正是依靠网络来宣传和推广慕课,各大网站、中国教育在线、中国新闻网等都有关于MOOCs的相关报道,这些文章论述主要为非学术文献的分析,从总体上看主要集中于慕课的出现、冲击、启示、理念和应用,其作用主要是对慕课进行推广和宣传。

2.大学和相关教育机构

国内大学和教育机构对于慕课的关注热度呈现螺旋式上升,除五大交通学校成立的ewant平台外,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大的“好大学在线”等这些中国自己的慕课平台陆续建立,有些教育机构也通过网络平台开发新的慕课平台,如“网易公开课”等 [2]。国内这些平台的运用从学生参与度和规模来说正逐步扩大,例如“好大学在线”开设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慕课在很短时间内吸引了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选学,目前已有19所高校参与“好大学在线”。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基于著名大学为学术资源后盾的国内慕课平台正快速发展。

3.众多大学教师和学生群体

中国学者对慕课的相关研究始于2012年,但是中国部分学生在2011年时就已经参与了慕课的相关课程学习。从国内相关文献中发现,最早对慕课进行关注并研究的学者是南京师范大学的焦建利教授,他在《说说慕课的来龙去脉》中第一次将英文名称翻译成“慕课”,并论述了慕课产生的模型和发展演变的情况。从2013年开始对慕课的研究在大学机构间快速扩大,在搜集的统计样本中,90%以上的相关文献都是大学的教师和在读的学生群体所著。

三、慕课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慕课对高等教育的促进影响

(1)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慕课(MOOCs)由于其大规模、开放、在线的教学理念,以及低廉甚至免费的高质量课程资源,将极大地促进教育的公平化和大众化。总结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主要由几个方面体现:首先,慕课推进了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地区的学生们免费获得优秀资源和学习体验的机会,让即使非常偏远的地方的学习者也能享受到一流的教育服务。其次,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的发展,例如有些已经在工作岗位需要继续学习的人,可以不受地域、时间和制度的限制,随时参与学习,打破了校园的围墙,提高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普及度,增加了学习者的成就感。再次,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在线的公平分享使得学习者有更多的选择,让有能之人更多地涉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促进知识精英的形成,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

当然,目前慕课课程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参与的人数很多,但完成率较低,而且众多慕课课程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和标准。虽然已有少数优秀的大学目前是慕课的先行者,但更多的大学现在仍无法对慕课进行学分认证,随着形势的发展,大学慕课间学分认证将是一个趋势,也是慕课大众化的一个必然要求。目前有不少有见地的文章已经聚焦怎样提高慕课的完成率、校园教学体验缺失、学分互认等课题。

(2)促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2012年由美国著名顶尖大学发起的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在国际社会引起很大的震动,有些学者称之为教育界“海啸”。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形势下,全球的学习者能够有机会选择世界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开始变为现实。目前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一流水平的高等学校很少,即使在这些学校,优质课程的选课人数过多,小班化难以普及,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慕课(MOOCs)的出现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全面跟踪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行为,促进因材施教,提升培养质量。[4]

(3)促进传统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慕课的出现和发展并不是完全为了取代传统的教育模式,未来可以预见,慕课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存在三种关系:交叉关系、融合关系、竞争关系。慕课与传统高等教育交叉点不仅仅是课程知识,在教学方式、教学观念、教育体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交集。在课程模式、教育目的两个方面相融合,传统课程模式注重引导和讲解,而慕课课程注重主动性、交互性和共享性。在知识爆炸的现代,怎样提取自己有用的知识而不至于产生知识过多负荷,需要慕课与传统课程两种模式的结合。 [5]此外,在很多相关文献中,学者用“地震”“海啸”等形容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带来的冲击,二者的竞争关系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竞争、教育市场的竞争两个方面。慕课以革命性的面貌出现,必然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促使高等教育模式改革。

(4)促进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慕课给老师和学习者之间搭建了开放沟通的平台的同时,也给教师间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而竞争有助于能力提升。有学者指出,名师可以通过专业的课程开发和教学手段利用慕课一展身手,获得大家的认可,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明星教师,而水平弱的教师要么努力迎头赶上,要么成为名师的“助教”。

(5)对中国开放大学建设发展的影响。建设开放型大学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慕课的出现带来不少冲击和启示。中国知网上关于这类的研究2014年多达十几篇,观点主要集中为:第一,树立品牌的观念,加快转变。开放大学现有的网络课程有着向慕课课程转变的天然优势,然而慕课的平台促进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相互的选择,因此开放大学必须把课程资源做好做强,树立品牌。第二,服务对象的转变改革。传统开放大学中网络课程原来更多的是为特定缴费报读的群体服务,而慕课出现是为全民学习社会需要的课程资源与教育服务,如果开放教育本身不进行改革,融合发展慕课模式和资源,将很快被慕课所取代。第三,借鉴慕课先进的资源建设和运行模式,如多学校联盟办学,课程互认,学分互认,建立学生学分银行等措施。 [6]

2.慕课研究的局限

(1)研究慕课体系不完整。目前关于慕课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慕课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深入应用研究。主要关注方面是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带来的理论、观念、课程体系、高校内部制度等方面的挑战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的影响等进行的讨论,提出一些宏观应对措施,但是研究的方向不够细化。在慕课平台的教学标准、评价体系、学分互认以及基于慕课的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等方面研究比较缺乏。

(2)研究慕课课程的基础相对薄弱。当前对形成培育慕课生长的土壤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慕课课程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参与的人数很多,但完成率较低。在分析慕课对高等教育影响的文献中,较少关注高校教育制度本身对慕课建设的弊病影响。怎样打破传统制度的藩篱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形成,是将来推广慕课优质资源建设和共享必须涉及的课题。

3.未来慕课的研究方向分析

据对近五年有关“慕课”的文献研究综述,未来应从以下方面重点开展。

(1)评价机制及学分互认研究。虽然慕课在一定程度上采用计算机评估、学生互评、网络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这类模式化的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学科,且MOOC尚未建立起健全的评价机制,即便一些学校在学分互认等方面做了尝试,但是还不能达到学生获取课程学分和学位的要求,因此在机制及评价标准方面,更应深入研究。

(2)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问题研究。慕课无法取代大学存在的意义,只有进一步研究如何利用慕课的优势,更好地让学生利用幕课这一新平台丰富自己的知识,又不忘在真实的大学校园里面收获自己内心的成长,开创属于中国的“慕课”之路。

(3)课程受众高要求问题研究。对于全世界所有的人,慕课都是开放的。但是目前大多数慕课是来自于世界名校全英文的教学,因此对于英语基础薄弱或者是非英语语言的国家的学习者而言,语言将成为慕课课程共享的一大瓶颈。因此,我们对慕课研究工作不能仅仅停留于开展国际课程研究,还要研究不同语言课程间的桥梁共建,以及开展中文等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课程,否则会影响慕课课程的受众人数。

(4)建设属于中国的慕课的问题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张杰校长说:“中国也必须建自己的慕课平台,不能让中国的学生都到Course、edX上去学。”上海交大目前正在建设 “好大学在线”,清华大学在建设“学堂在线”,因此,如何建设中国的MOOC平台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5)课程内容的前后关系问题研究。大学的课程设置有严密的规划,课程之间具有传承的关系,但是慕课则不然,所有的课程均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因而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则成为了一大问题。因此,进一步研究如何帮助广大学生建立分区域分板块的某课程的前后结构体系,即告诉学生在选看本课程的时候应具有哪些知识储备或者应该先看哪些其他的课程进行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到知识上的承接,提高慕课课程的效果。 [7]

(6)后慕课时代下SPOC模式的研究。后慕课时代出现了SPOC(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它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慕课负责人Armando Fox提出的,是目前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都在尝试的一种课程类型,学生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有前置申请过程和严格的审批流程,SPOC相对更为规范和严格。SPOC的应用多为与实体课堂的结合,即SPOCoff,也就是结合高校教学的融合创新,因此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模式 [8]。在后慕课时代,SPOC并不是慕课的对立竞争模式,而是慕课与传统校园教学的有机融合。我国后慕课时代下SPOC模式的研究主要偏向于SPOC的理论介绍和解读,有关SPOC案例分析的文章非常少。伴随更多更新更有效的教学理念在慕课领域的不断渗透,以及高等教育领域混合式学习需求的不断提升,SPOC将在高等教育领域拥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穆丽缘.2010-2014近五年有关“慕课”的文献研究综述[J].资源建设,2014,(5):52-54.

[2]2014中国大学慕课发展论坛报告[R].金水教育信息网,2014-06-23.

[3]陈柳.MOOC兴起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11:5.

[4]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42-50.

[5]赵晓霞.MOOC冲击传统教育模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6-14.

[6]殷丙山等.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

[7]杨竹筠,郑奇.MOOC等在线教育模式初探[J].科技与出版,2014,(2):9-12.

[8]赵磊磊,赵可云,胡凡刚.我国MOOC领域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12-18.

责任编辑 无 忧

猜你喜欢

慕课高等教育影响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