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思考

2015-09-10赵泓呈

考试周刊 2015年6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

赵泓呈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我国的主体信仰,目前正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有来自社会层面的争议及负面的困扰,也有来自高校的不重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主体信仰理应具备层次性的特征,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需求,从基本层次的信仰出发,从而逐渐实现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需要不断发挥社会的合力,尤其是高校可以发挥更大力量,为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信仰 基本层次信仰 高层次信仰

西方哲学家尼采说过,一个人宁可信仰虚无,但不能没有信仰。它揭示了信仰对于人存在的意义,确定了人的存在意义更多的在于超脱于物质之外的精神的存在。然而信仰是什么呢?它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人或物极其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从概念我们看出信仰虽然是心灵的产物,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有很大差异,但是对人类的行为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因此,当今很多社会学校在分析社会存在的诸多丑陋现象时,往往归结为信仰的缺失。美国著名的思想家丹尼尔·贝尔指出:“现代主义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用不时兴的语言来说,它就是一种精神危机。”[1]

对此,很多社会学家也有争议,是信仰的问题还是人的道德底线的问题,有没有一些道德是人类共同的需要,不分种族和国家,不分信仰的差异。而这样一些道德也构成了不同信仰的基础,促进所有人在世俗世界和谐相处。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所有的信仰都提出人向善的要求,这些基本的道德要求构成了宗教终极关怀的基础。因此,可以认为,任何信仰都必须具有层次性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新中国成立后国人的主体信仰,近年来一直面临重大危机。有来自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的质疑,有来自种种思潮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冲击,还有来自思想界和教育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表面化”重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也导致近年来国内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怪象丛生,虽然国家非常重视,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设问题仍是一个艰巨工程,尚需社会各层面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培养大批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才。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我国的困境

首先我们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坚信,并以此作为人生的指导原则,坚信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的未来必然会实现。针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存在困境的原因,下面主要从社会和学校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社会层面

第一,信仰的争议降低了信仰的高度。马克思主义信仰由早期的共产党员的信仰,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全民的主体信仰,到“文革”中的个人崇拜,到改革开放初期的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尤其是在破除个人崇拜的时候,很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开始全面质疑,从而西方实用主义的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蓬勃发展,最终造成了“8.9学潮”的动乱。信仰是不用争议的,争议的只能是理论,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争议也动摇了信仰的群众基础。

第二,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鼓舞,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然后过度重视经济的后遗症也逐步显现,GDP崇拜的政绩观导致的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浪费,群体疯狂的“拜金主义”造成的诸多“热”现象,各行各业在金钱刺激下失去道德底线的冷漠,等等。在经济腾飞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这一时期的特征,贴上了“财富”的标签,而往往缺失了信仰的基本道德特征。

第三,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共产党员的根本信仰,与腐败具有天然矛盾。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员的党章规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而腐败官员在台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却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群众动摇。

第四,作为主体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是共产党员的信仰,而应该在具备崇高性的同时,兼具世俗性的特征,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具备高层次和基本层次的信仰,才能真正成为国民的主体信仰(新中国成立初期除外)。

(二)学校层面

第一,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信仰教育缺乏层次性,缺少对学生的可接受性的研究,从小学到研究生教育,基本内容一致,缺少针对性的设计,不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规律,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问题。从中小学到大学,信仰教育就作为一门课程教授,而没有以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目的,在内容设计上缺乏人本主义的终极关怀,沿袭过多陈旧的理论案例,根本无法实现马克思主义养成教育的目标。课堂上当成一种理论知识进行主动灌输,形式过于单一,而在教育评价上,主要以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作为标准,导致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不能真正理论联系实际,脱离现实生活,尤其是大学教育中,这种理论和现实的距离也为成长中的信仰不坚定的大学生提供了其他思潮存在的温床和土壤,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性降低。

第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没有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首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没有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只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甚至还有淡化趋势。其次,对于学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教师要求不高,某些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不了解,并不信仰,甚至信仰宗教。再次,马克思信仰教育没有按照信仰养成的规律。信仰、道德教育虽有好的顶层设计,却未接地气,不食人间烟火,给人以“两张皮”的老套虚空之感,在耀眼的金钱和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2]。

(三)学生层面

第一,学生其实是高校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学生没有及时地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会为其他社会思潮或宗教所吸引,因此高校尤其要重视这一时期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养成。

第二,随着科技进步,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网络正日益成为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学生在网上获取诸多信息的同时,缺乏必要的筛选能力和认知,因此很容易被网络上诸多错误甚至是似是而非的理论和观点引导。

第三,对于大学生缺少科学的引导,网络信息缺乏必要的审查,就会导致大学生马克思信仰养成变得更加困难。当前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在增加,一些大学生存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这些都是信仰教育缺失的必然。

二、马克思信仰教育的措施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包括教育本身,更包括教育环境的塑造,即社会的因素。

(一)社会层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层次与定位需要更好的顶层设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全体国人的主体信仰,而不是少数人共产党人的信仰,这里就涉及信仰的层次问题。作为信仰,兼具终极关怀的精神需要和指导生活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样如此。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今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可以划分为信仰的基本层次和信仰的高层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高层次就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基本层次就是所有的国民都需要坚持而且可以坚持的基本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属于基本信仰层次,是国家在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层次的顶层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突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不同层面的价值目标。基本层次信仰不仅是共产党员的信仰,更是全体中国人的信仰。

第二,重塑党员形象,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官吏往往是当时道德的标杆,也提出了“治国先治吏”的主张。党员形象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官员的道德问题,十八大后,我国加大了反腐力度,并提出了“反四风”,让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群众路线活动,向全社会宣告了共产党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反腐败提升了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确认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成为国人主体的信仰。

(二)学校层面

第一,充分按照信仰养成的规律,在学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仰形成的规律就是一个从认知到认同到形成的过程,它包括认知的抉择、情感的激励、价值的认同、意志的磨炼、信念的固守、信仰的形成等阶段。在学校尤其是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过程中,要对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做好规划。首先,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进行全面的阐释,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认知。其次,在教育中,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各种理论进行科学的解读,运用鲜活的生活情景激励学生。再次,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讲述、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在产生价值观的认同。最后,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方式,了解社会,坚定信念,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师资的培训与选拔。首先,学校在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后,就要对教师进行再教育,鼓励教师通过学习,不断培养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并形成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在教育中积极主动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人才。其次,对于一些经过培训不合格的教师要采取果断措施,暂停教授马克思主义信仰课程的资格,确保学校的主旋律不变。

第三,充分认识教育的规律,正如陶行知所言:“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就是死书本!”[3]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4]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不能仅仅靠课堂教育就希望达到信仰教育的目的,更应该把信仰教育融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鼓励学生在鲜活的生活场景中,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刻理解,对生活中种种现象进行分析和批判,对似是而非的一些理论进行辨别,从而坚定科学信仰,不断锤炼意志,提高才能,成为国家建设的真正的有用人才。

第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学生组织,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尤其是高校的学生党团组织,占据了大学生生活空间和时间的很大一部分,通过党团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通过创先争优的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整合社会、企业、学校等多种资源以形成合力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必须整合各种力量,保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价值观在网络上的地位。当前,宗教等各种思潮都在网络上大行其道,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阵地就要一批真正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在网络上发挥作用,在网络中建立马克思信仰的理论阵地,在网络上营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2]叶小文.现代化进程中的信仰之惑[N].中国青年报,2012-04-02.

[3]陶行知全集(卷2)[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5(第一版):31.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仰
“主义信仰”之根
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的信仰困境和信仰塑造 
互联网时代怎样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现代化视域下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规律和机制探析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前提性问题思考
解读“信仰”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特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