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福建高考作文题解析及佳作展示
2015-09-10左淳
左淳
摘 要: 材料作文立意的提出,要从所给材料的命意中提炼。在审题时要分别分析各则材料,尽量找出不同材料含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确定立意时,可以以其中一则材料的含义为主,其他材料的立意为辅;也可以跳出材料,正确质疑材料,这样文章的立意才会深刻。
关键词: 材料作文 福建高考作文题 佳作展示
一、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二、题解
(一)材料作文,实际上是“命意作文”,所给材料有导向性,因此在必须分析材料、正确理解所给材料后,再提出立意,这样立意才不会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
(二)所给的三则材料可以构成共同的整体;也可以以其中一点为主,其他作为映衬。在这里“路”是一个意象;“人”也可以是意象;意象要抓的是寓意。三则材料的寓意分别是:
1.第一句的核心是:“路”是探索的结果,是用来走的。
2.第二句的核心是:要“走”的路,有可能“通”,也有可能“错”,“有时”是关键的前提——可能会走出“新”路。
3.第三句的核心是:关键是“敢”,“探索”与“创新”是主旋律。
三则材料之间可以构成以下系统:走——探索(前提);错——创新(契机);敢——创新(主观),关键在于“怎么走”。考生要有自己的感悟与联想。
(三)材料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证明的,要对具体语境进行分析,从多角度思考,可以仰视、俯视,也可以正视。格言式的材料要相解,融入现实的思考,现实感要强,要勇于跳出例子,让思维在正向与反向的碰撞中深入。
(四)质疑要有合理性,与中心的契合度高。但“反向”与“质疑”是手段,不一定是结果;对所给材料可以质疑也可以不质疑,反向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所有的格言都是相对的。
三、考场佳作
直道而行,何惧“歧途”
正如鲁迅曾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而第一个开辟这条道路的人,就要走常人不敢走之“歧途”,其肩负的使命之路,犹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其直道而行,不惧“歧途”。
然而,这样重大的责任要由谁承担呢?我想不会是蝇营狗苟的小人,也不会是碌碌无为的平庸大众,而应是作为社会领头羊的肩负时代重任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国家的脊梁,是民族振兴的希望,是直到而行的狂士。
《沉默的阴谋者》中曾言:“发言,一人即可,沉默却有赖众人合作。”当万声俱寂,思想停滞,社会陷入泥淖之时,若是没有知识分子的发声,以唤醒沉睡的众人。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情景?我们或许会由此进入尼采所言的“懒人杀死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柏拉图的“洞穴”中而不自知,生活在鲁迅的“铁屋”中而不自知,生活在高行健的“自我地狱”中而不自知。倘若有人借此机会兴风作浪,蛊惑民众,就为二战时期的德国一般,那么造成的灾难就不只是民族的,而是世界的。
所以作为知识分子,就应直道而行,勇于打破沉默,当众多教授学者臣服于纳粹之时,朋霍费尔依然坚守着知识分子的良知,以叛徒的名义与纳粹抗争;博尔赫斯即使离开自己心爱的图书馆,也拒绝沉默,公开反对庇隆的极权统治;索而仁尼琴在苏联的铁栅栏中横冲直撞,用尖锐的笔锋揭露极权统治下的群体之恶。他们都是不畏强权,直道而行的知识分子,敢于与时代“唱反调”,走常人不敢走之“歧途”,用行动诠释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当然,正如《活着不是给别人看》一文中提到:“人都是会犯错,只有死人才不会犯错。”当知识分子也难以避免,那么在选择道路时就应该仔细审视,吸取他人的意见,直道而行不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若是如叔本华一般与他人完全隔绝,其自身都难以保全。又何来开辟道路、引领社会之说。
“世上没有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面对所谓的“歧途”,畏惧退缩的人终成平庸大众,在社会潮流前亦步亦趋,而敢于开辟“歧途”,直道而行的知识分子才是唤醒众人,打破沉默的人。
罗曼·罗兰曾言:“人们所遭遇的最大不幸,不在于恶人的暴力,而在于杰出人物的软弱。”作为杰出人物的知识分子应直道而行,不惧“歧途”,扫除人类的不幸。
评价:优点:善于解析材料,又能跳出材料,关注现实,表达流畅,事例简洁,阅读视野广阔。
真理之路
苏格拉底坦言“追求真理之路是人人拥有的权利。”是历代能人志士的漫漫求变,开掘了那通向真理的大道。然而大道一旦筑成,便是永恒不变的吗?不,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新的道路就在自己的脚下。
古斯塔夫在《乌合之众》中分析到“大众没有辨识能力,因而也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许多观点轻而易举地得到普遍的赞同,仅仅是因为大部分人感到,他们不可能依据自己的头脑,形成独特的看法。
人都是贪恋安逸的动物。我们常常更愿意追随人群,安心的踩在已知的大道上。我们宁愿抛弃自我的灵光,以空荡荡的身躯随波逐流,是因为我们相信既定的道路是安全的。同时,我们也在惧怕,惧怕自己一不小心就会踏入那未知的、前途未卜的道路,使得自己与众人失联,独自坠入深渊。于是,我们给自己的思维设了限制,不敢越雷池一步,殊不知自我的极权已然将探求真理的机遇扼杀在了摇篮。
尼采言:“我们要抵制把未知贬为邪恶的诱惑。”人们并不知善与恶、荣耀与鄙陋、真理与谬误,皆是一株植物的果实与根。它们不需要同时出现,但正面事物可以是反面事物努力培育出的果实——人们不知他们惧怕走错路。甚至将未知之路一概视为危险,这使斩断了本可以培育出美丽新真理的植物的根茎。
真理并非永恒,那些约定俗成的社会秩序,却常常延绵千年——这是可怕的。一条道路走上数千次,难免会破损不堪,然而谁都不愿成为第一个开辟新路的人。这便是整个社会成了一所旧式学堂,人们在其中学习上一辈的经验,学成后在教授给下一代,永续轮回,恒久不变。这样的社会不断将人的生命榨干,生产出一批又一批模式化的脑袋,而这些脑袋只知追随,无法诞生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新思潮。这么一来,像是“思考”“探索”这类动词皆可抛去,人们像是机械收缩伸展的海绵,在陈旧的道路上蠕动着,却除了咸醒的海水什么也吐不出来。历史甚至会退回大爆炸时期,因为人们已然没有前进的希望。
船看似在航行,实则是为了找寻港口,我们每个个体,于人生的无边大陆上行走,不应不明目的何在。我们始终在探寻着通向真理的道路,无论世息万变,众说纷纭,我们要坚定自己脚下的步伐;我们要坚信追求真理之路不止一条。
评价:质疑材料,思路明晰,语言形象,逻辑严谨,论证层次有推进,使用比喻论证与归谬法增强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