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流程入手,化解绩效管理“硬伤”

2015-09-10杨少杰

人力资源 2015年10期
关键词:硬伤分工职能

杨少杰

随着市场变化越来越频繁,传统绩效管理体系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这些弊端大都与企业形态特征密切相关且无解决良方,可算得上是与生俱来的“硬伤”。

目前企业建立的绩效管理体系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彼得·德鲁克的目标管理以及爱德华兹·戴明的戴明环(PDCA),同时又借鉴其他管理流派的一些理念,经过众多管理咨询公司完善,业已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考核体系。在中国,绩效管理一经“拿来”便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迅速成为管理中的“利器”,然而这把“利器”是否真的好用呢?

索尼兵败,都是绩效惹的祸?

如何看待绩效管理中的“硬伤”,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最有名的论断莫过于“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之说。

能把一个曾经的世界五百强彻底拖垮,绩效管理真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吗?果真如此的话,为何众多企业还要前仆后继地建立绩效管理体系,这不是在自寻死路吗?

显然,这个问题需要辩证来看。在索尼当年的辉煌之中,绩效管理可谓立下汗马功劳,否则也不会被索尼奉为一种“主义”,然而,一旦上升为“主义”,企业管理就会以绩效为导向,认为绩效管理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显赫一时的商业帝国最终兵败。

作为一种系统的方法论,绩效管理理论一直没有明显的变化,很多优秀企业至今依然贯彻执行绩效管理思想。如果理论本身并没有问题的话,问题就一定出现在使用者身上。也就是说,在索尼不断发展壮大

的过程中,绩效管理从开始的推动作用,逐渐演变为一种阻碍作用。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这种变化?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影响因素来自两方面:一是企业规模不断增大,二是市场需求变化加剧——这两方面是任何企业走到这个阶段时都会遇到的客观事实。恰恰是因为这种客观事实,才导致绩效管理在企业中出现了无法化解的“硬伤”。索尼就是在市场已经发生巨变时,依然延续传统的发展模式,导致“硬伤”疾入骨髓,最终走向了衰败。最近一段时间转型企业对绩效管理质疑越来越多,甚至到了口诛笔伐的程度,皆因于此。

所谓“无法解决”,是因为绩效管理的“硬伤”与传统企业形态特征紧密相关。一直以来,企业大都采取了“分工”与“协作”的价值创造方式,主要表现在企业中存在不同职能部门,这些职能部门必须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价值创造的过程,绩效管理“硬伤”伴随着这种企业形态与生俱来,要想彻底解决只有转变传统企业形态。所谓传统企业“转型”其实也是一种“转形”,而企业转型导致影响因素逐渐放大,传统绩效管理的“硬伤”也将随着企业的转型而全面显现。

由“分工”带来的“硬伤”

由于企业存在不同的“分工”,导致绩效目标的分解具有不平衡性,因此不同职能单元完成目标的难度系数不同,此乃硬伤之一。

在传统企业中,公司绩效指标从上至下层层分解,不同的职能单元承担不同的绩效目标。所以,绩效目标在分解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差异,职能单元完成指标的难易程度不尽相同,而又不具有可比性,有的职能单元可以很轻松完成指标,而有的职能单元则很难实现,甚至“吐了血都完成不了”。因此,只要企业形态具有“分工”的特征,所有职能单元都只能“认命”。

当绩效考核结果不理想时,各职能单元总会发生争执,通常会相互指责,最终将矛头指向绩效指标设计的合理性。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指标设计的确存在不合理之处,但却符合企业现实情况,由于没有科学的依据解释这种现象,决策者只能寻找各种理由缓和矛盾,以维系职能单元之间的平衡关系,而绩效管理的执行者也会想尽各种办法降低绩效指标的难度,以便能够获得最有利的谈判筹码。绩效管理走到这一步时,“硬伤”已经一览无余,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达到了临界点,此时企业有与没有绩效管理体系结果可能都将是一样的。

企业为了根治这一“硬伤”,可谓煞费苦心,研制出“强制分布”之类的方法,试图平衡不同职能单元的绩效成绩。“强制分布”本质上是把事实上的不平衡通过强制性手段实现平衡,并利用制度确定其合理性进而解决争议。但这种手段仅仅是权宜之计,在企业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尚能够起到一定缓解作用,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职能分工越来越细、职能单元越来越多时,“强制分布”的说服力也会变得越来越苍白。最后企业会发现,绩效结果的公平性很难经得起推敲,除非企业内部没有“分工”,否则这一“硬伤”很难根除。

由“协作”带来的“硬伤”

“分工”是为了提高专业水平,有“分工”就会有“协作”,不同职能单元之间必须通过“协作”才能完成价值创造活动,然而只要存在这种关系,协同就会出问题,此乃硬伤之二。

“协作”导致不同职能单元之间没有相互选择的余地,无论是否愿意都必须“捆绑”在一起,缺少了哪一个职能单元都会影响到整体绩效。在“协作”过程中,任何一个职能单元“掉链子”大家就得跟在一起“遭殃”——竞争战略之父、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把这种现象称为“职能短板”。但市场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企业也不是某个部门偶尔才会“掉链子”,而是总有部门“掉链子”,因此,谁也摆脱不了“职能短板”的困扰。

这种“硬伤”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职能单元之间专业水平不匹配,总有某个职能单元的专业水平无法满足其他职能单元的专业要求,并且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济于事;另一方面是“协作”关系导致一些职能单元无法单独体现自身价值,这些职能单元的绩效贡献有可能被其他职能单元所掩盖,甚至是被剥夺。在以业绩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下,很难有职能单元愿意“舍己为人”,因此在传统企业中,各自为政、官僚作风、缺乏全局观反而属于通病。

为了根除这一“硬伤”,企业也在不断尝试新措施:要么增加职能单元之间的相互评价机制,体现相互之间的绩效贡献;要么核算职能单元的转移成本或虚拟利润,明确各自的绩效边界。但这些方法都治标不治本,除非企业内部“取消”协作机制,否则这一“硬伤”亦难根除。

从流程入手根治“硬伤”

只要传统企业形态存在“分工”与“协作”的特征,最终都无法摆脱“硬伤”的困扰,一旦市场变化频繁时,“分工”与“协作”这种价值创造方式就会导致企业运行系统日益僵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绩效管理的“硬伤”体现得更加明显,一些传统行业开始经受“硬伤”的煎熬,有的管理者认为绩效管理设计有问题,有的管理者则认为执行过程有问题,各种质疑此起彼伏。其实无论是否严格按照绩效管理方法操作,结果都一样。因此,企业需要跳出传统思维的禁锢,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这个问题,这便是从改变企业形态角度探索解决之道。

笔者以为,通过转变“分工”与“协作”的企业形态特征,可以有效化解传统绩效管理的“硬伤”,能够胜任这一历史使命的是一种系统化、集成化的价值创造方式,在西方管理学中称之为流程管理。虽然一部分企业正在不断改善业务流程,但却始终未能实现有效的流程管理,不但没有消灭“分工”与“协作”,反而被其压制,流程管理的效力根本没有体现出来,所以才有了“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等说法。

流程管理之所以一直未能取代传统管理方式,主要原因在于生存条件尚不成熟。一般采取流程管理的企业多处于市场变化频繁、竞争激烈、风险较大的行业,一旦条件成熟,“分工”与“协作”必然会转变为系统化、集成化的流程管理。这种新型价值创造方式具有非常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与互联网时代的特征相匹配。

绩效目标既然可以分解在不同的职能单元,自然也可以分解在不同的业务流程(项目)上,并沿着业务流程不断分解,最终由不同的团队承担,绩效管理方法论依然适用于流程管理或项目管理,最终将形成一种基于业务流程(项目)的新型绩效管理方式,这种绩效管理系统可称为全流程绩效管理。由于流程管理开始取代传统价值创造方式,因此绩效管理“硬伤”也开始削弱。例如,绩效目标分解到不同的项目上,虽然项目难易程度存在差异,但是不同项目可以实现差异化管理,通过差异化体现公平性,从而克服了第一个“硬伤”;项目管理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项目活动不可分割,强调系统性,具有天然的协同效果,从而克服了第二个“硬伤”。传统企业通过流程再造虽然可以根治“硬伤”,但同时也改变了企业形态特征,这一点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企业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转型企业通常会存在两种绩效管理方式:一种是传统绩效管理,绩效目标由职能单元承载;另一种则是全流程绩效管理,绩效目标由流程(项目)承载。有了全流程绩效管理,企业可以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降低“硬伤”对企业的负面作用。当“分工”与“协作”的价值创造方式全部流程化时,传统绩效管理的“硬伤”或将得以化解,企业也有望摆脱“传统行业”的标签,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责编/寇斌

猜你喜欢

硬伤分工职能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职能与功能
歧视女性,日本国际形象的“硬伤”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施工图任务组织分工之经验借鉴
对建国以来我军履行对内职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