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CS模型及其对大学创业教育的启示
2015-09-10刘畅
刘畅
【摘要】斯腾伯格的WICS模型,通过成功智力理论、创造力投资理论、智慧平衡理论及其相互作用,提出了“智慧、智力与创造力之整合”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全能力培养的现代智慧教育,并在美国教育改革中进行了成功的实践验证。我国创业教育发展近20年,尚未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借鉴WICS理论模型,可思考我国创业教育的不足,找到创业能力培养规律,有效设计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WICS模型 创业能力 大学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WICS理论模型通过对智力构成的分析、对创造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对各种能力平衡运用机制的探讨,揭示了一种培养学生“智慧、成功智力、创造性学习、问题解决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的教育理念,即成功教育的规律。借鉴WICS模型的能力培养理论,找到适合我国大学生特点的创业能力培养规律,为我国大学创业教育提出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建议。
WICS理论模型介绍
WICS理论模型思想。斯滕伯格的WICS模型,是指“智慧、智力与创造力之整合”。涉及了成功智力理论、创造力投资理论和智慧平衡理论。①成功智力理论认为个体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与实践性智力。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智力的三种成分相互协调有效解决问题。创造力投资理论在成功智力理论基础上,提出创造性工作需要运用及平衡分析能力、创造性能力与实践能力。并揭示了创造力构成的六种资源: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等与创造力的关系。智慧平衡理论是指“通过平衡个体内部的、人际间的、个体外部的短期和长期利益,运用成功智力与创造力获得共同利益”。WICS理论模型界定了多元智力概念,确定了创造力构成六因素及其与创造力形成的关系,最终说明了获得成功思维的机制在于平衡运用多元智力和创造力。
WICS理论模型的教育应用。斯滕伯格以其成功智力理论为基础,对传统智力观进行反思,并对美国教育现状进行考察,提出了充分体现WICS模型基本思想的美国教育改革方案:“在卓越中平等”、“为成功智力而教”和“为智慧而教”,倡导“在卓越中平等,以真正的教育平等來确保教育优异”②。设计“三元教学与评估”方案不仅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性能力上有优势,对传统的分析能力、记忆能力也有促进作用;开发了智慧课程,培训教师将智慧技能与各门学科教学计划相结合,促进智慧技能迁移到常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价值观;使教师成为智慧的榜样。③
基于WICS模型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WICS理论模型基于智力多元理论、创造力构成理论基础,说明能力培养规律的现代教育理论,并经过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实践。其对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WICS模型对我国创业教育问题的适用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从1997年开端发展至今将近20年时间,从个别高校自主探索,到教育部指定9所高校试点建设,再到现阶段在全国高校全面铺开,是顺应国家经济发展逐步展开的。我国目前正处于向创新创业经济转型阶段,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来形成强大的智力、科技支撑,形成创新、开拓力量,带动大量有科技含量的行业迅速成长。比如斯坦福大学创造的“美国硅谷”,为经济发展带来的科技推动力;又如美国创新型中小企业在1965年到1984年间,创造了全部工作岗位的45%,由此对经济产生的强大影响力④。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成果并不令人满意,数据显示,国内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不到1%,很多大学每年三四千毕业生中,创业的只有寥寥几人,与高校轰轰烈烈开展的创业教育很不相称⑤。清华大学率先举行创业计划大赛,从1998年5月开始至今失败率高达9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⑥全国各省大学生创业率最高的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只有4%左右,而全世界学生的平均创业成功率是10%左右。⑦即使在成功的大学生创业案例中也往往存在企业成长性差,长效发展难等问题。
通过对不同层次的5所大学(985、211以及其他二本理工类和综合类大学)学生进行创业能力调查表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成效欠佳的表象下是大学生有关创业的各种能力的缺乏。而各种欠缺的能力与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中多元智力分类是相互对应的。
表1:大学生创业能力与成功智力理论对应调查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学生们认为自身最欠缺的能力前三位的是“创造性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批判、质疑能力”,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培养的前三位能力是“社会实践机会”、“创新能力”和“应用技能”。
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及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对分析性智力培养和发展较为充分,而对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的开发尚显不足。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群体学业成绩优异,而动手实践能力弱,开拓创新能力差的现象。而多元智力培养不平衡的外在体现就是学生群体运用智慧建设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不足。从大学生创业成效看,当前大学生群体缺乏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差,专业型科技型创业理论较弱,尚不能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力量。
基于WICS模型分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不足。第一,急功近利的创业教育目标。由于创业活动所具有的就业倍增效应,使得政府和高校将其作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途径之一,寄希望于“以创业促就业”。这导致很多学校把创业教育等同教育学生创办企业,而根据WICS模型的教育主张,教育要培养有能力并善于运用能力,能够改造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创业教育之所以兴起,是因为创业型经济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能够支持这一变革的劳动者,仅仅培养几个企业家,而不是从教育的根本上培养拥有改造社会能力的群体,是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因此,要基于创业教育兴起的宏观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需要,思考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二,單一的创业教育内容。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普遍形式是开设创业知识和技能课程,举办成功创业讲座,开展各级各类创业大赛,扶植学生创业项目孵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广大学生了解了创业概念,普及了创业知识,并参与了模拟创业活动。但按照WICS模型分析,上述教育内容基本上是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而没有在分析性智力和创造性智力方面进行开发。有效教育应注重多元智力因素的全面培养,促进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互相促进。尤其作为创业教育,创业能力中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创新、质疑能力、甚至开拓进取精神等均应在创业教育培养范围之内。
第三,缺乏基于创业性能力发展的系统培养。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对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创业能力的核心素质是创造力。根据WICS理论,创造力的构成包括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等诸多因素,创造性工作的过程是分析能力、创造性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平衡运用。这些能力因素得到较好发展并互相产生影响,最终支持了创造力行为的出现。从创造力构成各因素及其产生创造力的机制可以发现,对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是系统化的,能够针对各个因素特点及其相互关联的,而高校现行的创业教育中,几乎没有基于创造力培养规律的培养内容,没有建立起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第四,忽视对创业精神的培养。在现有创业教育中,涉及到创业精神的引导,更多是基于团队合作与沟通以及领导技巧和能力的角度,而对于承受压力能力、开拓进取精神、责任担当意识等创业必备素养很少得到锻炼。我国存在大学生创业率低,即使成功创业又存活率低的现象,不仅在于创业技巧和能力,学生群体普遍缺乏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缺乏社会责任感,知难而退都是创业不成功的原因之一。
基于WICS理论的创业教育观
战略性的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创业教育不是针对“创业活动”的教育,而是为“创业经济”培养人才的教育。为此,创业教育应该培养具有开创能力的人才。具有开创能力的人是指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开拓创新能力,责任担当精神,能够在岗位、行业中起到开创作用,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是继素质教育后,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提出的一个教育发展新方向和新理念。其意义不在于培养少数学生企业家,在于培养整体性的开创性劳动者,来支撑国家创新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基于此,创业教育应该在教育如何契合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确定培养目标。
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内容。基于创业教育培养开创性人才的目标,创业教育的内容要能够完成多元化的培养任务。一方面教育内容应该充分保证多元能力发展,以多种形式和内容覆盖不同能力的培养,这是产生创造性的基础能力,各种能力发展、提升以及相互作用,才能形成强有力的开创能力,才能培育出有效的创业行动。另一方面,根据个体不同智力构成,教育内容要能够适应多元个性发展要求,应基于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创业力培养,是基于整个学习过程不同环节的创造力培养,而绝不仅仅是对商业管理的训练和对创业实践的培养。以多元的创业教育内容培养开创性人才所需要的多种能力,针对不同类型人才进行不同发展方向和创造力培养,充分体现教育的平等原则与有效性,才能使创业教育发挥更好的作用。
培养现代创业精神。当前,对于创业行为而言,大学生群体缺乏的不是专业知识,也不仅仅是实践技能,而是创新的思维、开创的精神和做出明智选择判断的智慧,即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业精神。因此,在培养学生群体的综合智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群体的现代创业精神,即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开拓创新特质和坚韧、担当意识。一方面,“坚韧、坚持、自信、冒险”等品质的创新性人格,将会对创新思维的产生起到内因动力的作用,也是运用智力,使创造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思想指导。另一方面,“开拓、进取、首创”等责任担当意识和“促进发展和奉献精神”的价值观,将为新一代劳动者打下新时代的印记,成为我国创新创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构建大学创业教育系统
明确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开创能力的人才。这是创业教育的宗旨,也是对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补充和新要求。围绕这一目标,在整体教育过程中贯彻培养开创能力的思想和意图。建立起从专业知识基础、均衡多元智力、创造型人格以及激发创造性内外动机的教育系统。
针对多元智力发展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个体智力构成中的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应得到与分析性智力同样的培养和激发,才能使个体在创造性行为中表现出更强的创造力。因此,在专业教育中要注重多元智力开发,全能力培养,改变传统专业教育中只注重记忆、分析能力的问题,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增加教学内容等方式激发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重新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类、创新类课程比重,增加专业前沿探索课程和科研活动课程;重新规划教学内容,突出发挥学生创造性的知识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开放性、创造性的教学任务,设计全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改变考核内容和方式,使评估标准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增加专业实习、实践学习,引导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向现实创造力转化。
根据创造力发展规律,加强创造型人格的培养。根据WICS的创造力理论,创造力行为的产生需要“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等六种资源的整合。斯滕伯格认为,人格特质对于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的创造力关键是要培养学习者的创造型人格。创造型人格特征中,“对模糊的容忍性、冒险性、毅力和坚持性、成长的意愿和自尊”都对人的创造力产生重要影响。“个体创造潜能的释放需要对经验的开发,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对概念外延的灵活性,对评价的内源性,需要坚持某一认定方向的意志力。”⑧因此,在学校创业教育中加强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有利于通过个体内因的改变来促进创造力的培养。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学校的选修课模块中增加创造型人格培养类的课程,在思政课程、心理课程、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等人文思想修养类课程中增加创造型人格培养的引导性内容,同时增加对自我规划、自我控制、自我导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乐于创新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等创造型人格特征。
营造一个适合创新的环境。创造力的发挥需要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它包括三方面的支持:帮助激发有创意的想法,支持实践这些想法,在这些想法发展过程中有助于评估和纠正其不当之处。因此,鼓励创新的环境和多文化并存的环境将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⑨首先,在学校的创业教育中从考核目标、内容到教学内容都适度倾向于创造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重视独特的問题、想法和解决办法。其次,培养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使鼓励创新的意图通过教师贯彻到全部教学环节。再次,通过各种竞赛活动、讲座宣传促进创新交流合作环境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们打下深刻的行为方式烙印。最后,在校园里接纳不同文化的并立,鼓励多学科交流,激发对不同观念、设想的兴趣,形成一种保护和促进个体创造力发展的文化,形成一种非评价的扶植创新的氛围。
(作者为辽宁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研究员、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受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项目立项资助,项目编号:ZS2015008)
【注释】
①⑧⑨[美]罗伯特·斯腾伯格:《教出有智慧的学生:为智慧、智力、创造力与成功而教》,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5~16页。
②Sternberg,R.J.changing Mainstream education(I).http://www.maec.org/educate/4.html,2004/10/25.
③Sternberg, R.J. Why schools should teach for wisdom: The balancetheory or wisdom in edueational settings. Edueational Psyehologist, 2001, 36(4), pp.227~245.
④李涛,刘明永:“论创业教育的内涵与价值”,《教育探索》,2009年第8期。
⑤熊丙奇:“别把大学生创业路搞窄了”,《文汇报》,2008年11月21日。
⑥谢志远 :“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温州模式’”,《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⑦陈青松:“大学毕业生创业成功率只有1%”,《中国企业报》,2013年6月4日。
责编 /于岩(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