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豹尾”:收尾精悍意未尽
2015-09-10李伟华
李伟华
《私生子》是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写的一部名剧。这部作品讲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一个私生子的悲惨而又苦难的遭遇。在剧本的结尾,私生子终于知道,他一向称之为“叔叔”的人,原来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剧本结尾有两句话:
父亲对儿子要求说:“当我俩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你一定允许我叫你儿子的。”
“是的,叔叔。”儿子回答。
从儿子冷冰冰的回答中,我们体会到儿子心中的愤怒,小仲马的这个结尾,让人感到回味无穷。当这部作品在巴黎大剧院上演时,剧院的老板要求改掉原来的结尾,把它改成父子俩热烈拥抱的场面,以迎合观众的口味。
小仲马听了老板的话,冷冷地回答说:
“我就是为了这两句话,才写这个剧本的。”
小仲马知道,如果依照剧院的说法去改,结尾热闹却造成整个戏前后脱节,也与私生子长期遭受冷遇、歧视而形成的性格相背离。所以,小仲马始终不肯改掉这个结尾。小仲马为了结尾两句话才写《私生子》,并始终不肯迎合老板、观众的口味,这足以看出结尾的重要性。
好的结尾不仅紧扣题意,而且让读者“掩卷静思,回味无穷”。美国近代著名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写过一篇文字最短科幻小说,开头、结尾只有25个字: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这篇科幻小说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既然未来的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为什么还会“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这敲门者是人,还是外星来客?留下一串省略号。让读者去思考、回味、想象。
以上故事告诉我们:结尾不好,前功尽弃;收尾精悍,余味无穷。
下面我们看看教材中课文结尾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一)画龙点睛。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这种结尾,能点明中心、突出中心,为文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如,《春》一文的结尾: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个结尾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春天的“新”“美”“力”,这三句话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这正是对前文几幅图画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再如,《散步》的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的意思是 “我”和“妻子”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了中年人要对生活有使命感的道理。
又如,《伟大的悲剧》结尾:“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最后点题,表明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是无比高尚的。
(二)余味袅袅。明人谢榛所言:“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所以,有个让人回味无穷的结尾,是一篇文章最后的制胜法宝。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个结尾描写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引发对生命的感慨,由“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首尾呼应,余味无穷。有了这样的妙笔,全文就有灵性了。
(三)含蓄蕴藉。对此,美学家朱光潜从美学视角有解读:“意在笔先,神余言外,欲露不露,不许一语道破”。含蓄蕴藉的精髓就在于欲说还休。花喜其初绽,眉怜其浅颦。
如,冰心的《荷叶 母亲》,文章的结尾处,作者深情地呼唤:“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母亲一切的辛劳与无私的付出,都是为了让子女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这就折射出母爱的伟大。这样的结尾,形象含蓄,讴歌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四)抒情议论。结尾由于受到所写的人、事、物的感染,紧扣题意,抒发情感,来表达所写事情的深远意义,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能给读者留下无穷的余味,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如,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结尾:“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这个结尾议论抒情,写出了“我”由小时候的爬山经历感悟到的人生道理。
(五)照应开头。收尾呼应是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原则,所以,结尾时不要忘了开头的内容。
《猫》的结尾是:“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里和开头的“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相互照应。短短的句子独立成段,表明了“我”的决绝,表现出更深层的忏悔。作者向读者揭示了这样一种真理:过失永无补救之机。这结尾振聋发聩,令人悚然。
课文中结尾的方法实在还有很多,难以一一列举。只要我们认真揣摩,加强训练,自然熟能生巧,妙笔生花。愿同学们都能写出具有丰富的内容、经得起咀嚼和能启发读者思考与想象的结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