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背景下的初中生管理
2015-09-10李红霞
李红霞
摘 要:构建和谐的社会是党的执政理念,因此教育中更需要体现和谐。在中学进行和谐的教育,能在和谐的环境中培养出具有和谐发展观念的学生。初中生的管理离不开班级,因此,在和谐校园的背景下,要进行学生管理,就要在班级班风建设和班级管理上花心思。就和谐对初中生班级管理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对和谐校园背景下的初中生班级管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和谐校园;班级管理;初中生
从古至今,和谐是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在追求的。和谐就是有秩序、能互相协调且人际关系良好的一种状态。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代的任务。作为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学校更应当体现和谐的理念。在和谐校园的背景下,进行初中生的管理对于学校和教师都是一项必要的责任,而班级作为学校中最基础的单位,则更需要注重和谐校园背景下的初中生班级管理。
一、在和谐校园背景下加强初中生班级管理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
在全社会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背景下,在初中即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和谐理念,对学生和社会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首先,对于学生成长是有利的。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又追求个性,如果在这时给学生灌输和谐的思想,就能影响到学生的性格和思维,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是有帮助的。其次,对于社会是有利的。在和谐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和谐发展思想,能适应社会发展并为社会培养和谐发展观念的人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一份力量。
2.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实施
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通常要求学生能够完全按照班级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生活学习,希望达到统一的效果。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很大束缚,而初中生常常具有逆反心理,因此班主任工作只能在强压下进行,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发展,也不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而在和谐背景下,和谐的理念贯彻在初中生班级管理中,则能发挥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班主任工作顺利地开展。
二、和谐校园背景下的初中生班级管理建议
1.把握学生心理
在进行管理工作时,管理者需要重视被管理人员的心理,才能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因此,在和谐校园背景下,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准确把握,以达到良好的班级建设效果。
初中生正处于特殊的发展时期,他们思维活跃且充满活力。因此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当把握好学生心理。例如,在举办班级活动时,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并给予公平合理的积极评价,使其保持良好的自信心且能虚心接受意见,得到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强了班级建设。
2.包容学生
在班级管理中,通常会制定一些班规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但是班规制定后如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就会出现规定不合理的情况。另外,班规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很难达到所有学生一致认同。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些学生违反班规的现象。对于这些情况,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反思班级制度的合理性,理解、包容学生,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形成和谐的班级环境。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驱动下,和谐校园的建设是教学的重要方面。而在和谐校园背景下初中生的班级管理则是基础。在班级建设中渗透和谐的思想,有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为达到和谐的班级管理,教师应当把握好学生心理,能够包容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建立和谐的班干部制度的基础上让班风更优良,更能体现当代教育的特性。
参考文献:
孟生军.刍议和谐校园建设背景下的初中学生管理[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1).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