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生成 不曾预约的惊叹
2015-09-07黄金发
黄金发
【内容摘要】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中,时常出现许多精彩生成,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彰显个性,确保教学的生成是理性的,而非随意的,学生就会不断喷涌出创新的灵感,从而让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得到有效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情景是处于一种流变状态的,在复杂多变的课堂进行教学活动时,随时都会遇到意料之外的问题,教师应善待意外资源,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在现场进行即时决策,进而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一、顺水推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部分教师习惯把课堂上的一切都预设在内,把“意外情况”都看成课堂另类,从而给予排除或忽略,课堂自然就谈不上生成。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独特个性中迸发创新的火花,使教学变得具有灵动性和生成性。
如在教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时,教师请同学们动手测量一下身边物品的长度后进行交流。
生1:我量的是铅笔的长度135毫米。
生2:我量的是5角硬币,它的长度是20毫米。(同学们立刻投来质疑的表情,因为大家刚刚量过5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我们来听听这位同学是怎样量的,好吗?
生2:我是把5角硬币放在尺子上。
教师便顺水推舟,问:你先告诉大家你量的硬币的哪里?
生3:我量的是硬币最宽地方的长度。
师:那这地方好量吗?
生3:不好量。
师:他敢于挑战难题,这点非常好,其实硬币最宽的长度是硬币的直径。大家想想,怎么量才能准确地量出这个长度呢?
(深思片刻,师请生3介绍了测量方法,在展示台上演示了把硬币放在两块三角板中,用尺子量出长度。)
在生3的启发下,学生的手纷纷举起。
生4:也可以把硬币边沿的一角用手固定在尺子上,然后另一手把尺子上下移动,找到最长度。
师:这个方法也不错。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出乎预设意图,但它合乎情理,合乎教学流程,教师应顺水推舟,用学生所思组织下一环节教学。这样学生的创新才能得到有效激发,给了学生更多表达机会和展示空间。
二、借题发挥,给学生质疑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为了确保教学生成能顺利进行,教师要制订好教学预案,它具有灵活性,可以为教学活动的展开作出指导,随时准备迎接活动中的生成。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学生明白数方格的方法后,
生:我想用剪刀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
师:你会剪吗?
生:会。
师:通过努力,我们用数方格和剪拼的方法验证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生:我觉得用手把平行四边形拉一拉变成长方形后,也能推导出来。
师:这种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异口同声)
教师请学生用两手的食指和拇指比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来回移动变成长方形,观察面的大小发生的变化等。从而得出,用手把平行四边形拉一拉变成长方形的方法是不可行,因为在拉的过程中,高在不断地变化,已经改变了面积的大小。虽然这节课没有处理完预设的巩固练习,但给了学生充分地思考和质疑,加深研究图形面积计算。
三、峰回路转,给学生提升的空间
课堂生成是课堂教学客观存在的。有效地调整好每一个生成性教学细节,使教学进程变得丰富而精彩。有些生成需要教师细心去捕捉,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进而发现问题。
如在教学《乘法结合律》的临近下课时,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这时一名学生说:老师,我觉得书上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方法不够科学:(a×b)×c=a×(b×c),等号左边(a×b)×c只要写成a×b×c就可以了,因为本来就是先算a×b,根本不用加括号。
说完大家都觉得有道理。
师追问:你们觉得该如何用字母来表示乘法结合律呢?
生1:a×b×c= a×(b×c)。
生2:也可以是这样,a×b×c= a×(b×c)= b×(a×c)。
师:这样一来,算式中还运用了什么定律呢?
生:乘法交换律。
师:有乘法交换律,又有乘法结合律,那还能叫乘法结合律吗?
生1:乘法交换结合律。
生2:乘法运算定律。
怎么样用文字来表述呢?
生1:三个数相乘,把其中任意两个数相乘,再乘上第三个数,积不变。
生2:我觉得不止三个数,也可以四个或五个,甚至更多。
师:非常好,那你们课后也可以把先前学的加法结合律改一改,大家相互交流。
通过教师的峰回路转,主动地追问和启发,让学生不断生成,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动态生成的课堂不但是真实的课堂、还是平等的、和谐的、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观察、呵护、引导、点拨,从而催生新的精彩生成。
(责任编辑 陈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