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合唱教学提高音乐素养
2015-08-27黄黎芹
黄黎芹
【关键词】 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4—0114—02
《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歌唱教学的要求是: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好歌曲,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熏陶。由此可见,合唱教学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地位。
在合唱教学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和让学生如何进行准确的歌唱。这两个方面都和听觉感受力创造性地运用及对音乐的分析不可分割,它们应该完美地统一于对音乐的表现和理解之中。因此,如何开展有效的合唱教学,激发学生的合唱兴趣,让学生掌握合唱技能,值得音乐教师深入研究和实践。多年来,笔者十分关注音乐课堂合唱教学,并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寻求扎实有效的合唱教学方法。下面针对节奏感的培养和如何进行准确的合唱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经验。
一、培养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节奏感不但是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的基础,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记忆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节奏感的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感知节拍和节奏。节奏训练可以利用节奏卡片认知节奏符号,节奏读法在柯达伊教学体系中采用的是ta、titi、lililili,切分音念sincopa,通过不断地强化使学生熟练掌握节奏的读法、记法和写法。在七年级上册的歌曲《希望与你同行》教唱过程中,我选择让学生左手打恒拍唱节奏、左脚点恒拍手打节奏唱节奏、左脚点恒拍手打节奏默念节奏、分组打不同小节的节奏等不同方式进行节奏训练。通过调动学生身体的律动,使学生体验并逐渐建立稳定的节拍感。这种训练方式可以防止学生常出现歌唱赶拍子、拖拍子、节奏不稳等问题。
2. 配合固定节奏型的多声部练习。当学生分别用两个声部击打恒拍与节奏时就具有了多声部的元素。为歌曲设计简单的固定节奏型伴随歌唱、朗读,是学生最喜欢的节奏活动之一。在练习时可借鉴杯子歌的节奏、奥尔夫的声势律动,再加上一部分学生打恒拍口唱歌曲旋律、教师用打击乐器轻击恒拍,就形成了多声部的效果。
3. 休止拍节奏。休止是节奏流动中的一个因素,有时表示静默、休止,有时表示呼吸、停顿,有时表示音乐的果断、有力,有时表现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等。教师在带领学生做节奏短句的练习时,可以巧妙地运用手势、声势、动作等代替休止符的节拍。
4. 节奏卡农。采用的方式是教师击鼓、学生拍手,使音色有区别。教师敲击两拍后学生做卡农模仿。这时学生既要模仿教师已拍击过的节奏,又要记住教师和自己相对比的新的部分;既要使自己的声部独立稳定,又要对别人的声部倾听、配合,锻炼了节奏记忆和多声部的听觉能力。
5. 丰富节奏练习形式,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尝试新的节奏型的学习和逐渐有难度的节奏练习是教学的升华。例如,可进行变换重音练习、采用节奏问答句练习、即兴创作练习、节奏接龙游戏、节奏训练正向反向同时进行练习等。
二、培养学生准确歌唱的能力
1. 气息训练生活化、发声练习形象化、歌曲处理人性化。教师要让声音训练成为音乐课的常态,并创新各种练习方式使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轻松愉悦地掌握歌唱的方法,让学生每次都能兴趣盎然。如,在气息训练中,我让学生思考:进隧道时汽车尾气排放该如何用声音表示?或让学生尝试闭着气从教室前门进、绕教室一周再从后门出,感受气息的持久性和控制力。类似这样的方法还有:闻花香、吹气球、连续不间断地数数比赛等,都能有效解决学生在歌唱呼吸时常出现的气息浅、短、不会控制等问题。再如,为增强声音的力量感,我让学生蹲马步冲拳发出短促有力的“哈”,让学生声音的张力、爆发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又如,在进行歌曲教唱前让学生朗诵歌词而非说话,让学生体会朗诵与说话的不同,用朗诵的状态歌唱并作出情感上强弱的变化处理。诸如这样的练习要常有常变常新,才能使学生有持久的兴趣。
2. 培养学生敏锐的和声听觉。音乐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把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之中,即要培养学生敏锐的和声听觉,这是唱好合唱的关键。在歌唱教学中,简单二声部的练习从开始就可以进入。教师可先采用两个音级的先后出现形式,使学生更容易听辨清楚和控制各自声部的音准。例如,全体学生按照教师的科尔文手势唱出一个持续音,教师在这个持续音上哼唱出另一个音高,形成二声部。二声部片段练习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两个声部同时发出的声响上,持续地使每个音唱饱满,注意力集中在相互的声音调整上,达到共同的和谐。在学生唱熟了高声部旋律后,教师弹奏低声部的旋律进行伴奏,让学生在唱高声部的同时聆听与之和谐进行的低声部旋律,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声部和声的协调,帮助学生建立敏锐的立体和声听觉。也可以先练习低声部,方法同上。通过反复练习,反复体验,最后达到驾轻就熟地歌唱多声部歌曲。
3. 运用卡农形式进行声部创编。卡农形式的歌唱是使相同的旋律在不同时间出现、在不同声部上重复,有助于学生在多声部中感知和熟悉和弦的音响和和声的进行,是发展多声部歌唱的最好的准备。它既是几个声部横向间的重复,又因为纵向的结合而产生了变化和新的意义。例如,可把课本中一些旋律性较强的歌唱《希望与你同行》、《欢乐的啦啦歌》等作品改编成二声部的轮唱。因为旋律相同,容易把握声部,学生就能更多关注合唱声音的和谐与均衡,保持各声部的独立和清晰,不受另一声部的干扰,为不同旋律两声部合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通过不同反向练习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准确表现音乐要素的能力。反向练习,运用对比,能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的辨别能力。例如,三和弦反向练习;老师唱强、学生唱弱;(力度辨别)老师唱连音,学生唱断音;(线条辨别)老师唱明亮声音、学生唱暗淡的声音;(音色辨别)老师靠前唱,学生靠后唱;(发声位置辨别)反和声练习,等等这些练习学生非常喜欢,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模仿练习,对比完成力度、音色、声音位置、声音线条的变化,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掌控能力和表现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准确歌唱能力有很大帮助。
5. 借鉴科达伊教学体系中变化音的唱名法帮助学生学会准确歌唱。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是一首家喻户晓的通俗古典名曲,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交响时空》中要求将这一耳熟能详的旋律填词成为歌曲《钟声嘀嗒》。我在上学期期末曾经以这一内容设计了一节10分钟的微课程。重点在于向学生介绍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教会学生掌握升记号变化音的唱名和音高位置,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和风格特点进行作品演唱时的情感处理。本节课侧重针对“学习巩固升记号变化音的唱名和音高位置”这一知识点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通过课件音条叠加高度的不同,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自然音级与变化音级之间的关系,以提醒学生注意区分变化音的音高位置;通过借鉴科达伊教学体系中变化音的唱名法(将原有自然音级唱名法中的母音改为带“i”发音的唱名)、科达伊手势提示、幽默生动的歌词创编演唱等,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变化音的音准问题,提升学生演唱变化音的能力。在本微课的结尾,我还借助橡皮筋的拉伸动作,辅助演唱主题旋律“起承转合”的强弱起伏,同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体验“小步舞曲”端庄华贵、高雅迷人的特性,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 利用器乐辅助歌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器乐进课堂已较为普遍,教师可巧妙利用这些器乐为合唱教学服务,解决合唱教学中的难点,使课堂变得有趣、有效、气氛活跃。有的学生由于音域的问题,模唱时高不成低不就造成音准问题,变声期的初中生尤其如此。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用乐器,例如卡祖笛、口琴、口风琴、竖笛等模奏代替模唱,既训练了听力,又消除了学生的尴尬境遇,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经常使用器乐与人声合作的方法练习合唱,对提高学生合唱的和声感、促进声部的和谐具有明显的效果。
在对学生进行歌曲二声部的训练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教师分声部进行伴奏时,学生的每个声部都完成得非常好。可是当学生自己进行两个声部的合唱时却乱了,这时教师帮助哪个声部,哪个声部才能成功地唱下来。对此,分析作品尤为重要。此外,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的引导很是关键!只要教师坚持每节课有一点点相关训练,坚持不懈,学生的进步就会从量变达到质变!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