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宣纸文化及其制作工艺
2015-08-19赵莉
赵莉
[摘要]宣纸创始于公元7世纪,因产于古宣州郡(今安徽泾县)而得名。宣纸制作工艺复杂,种类较多,用途广泛。它的产生,为我国民族书画艺术发展提供了载体。宣纸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关键词]宣纸;制作工艺;文化载体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0-0042-02
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京师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造纸。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纸张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扩大了纸的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另一方面,为纸张取代竹帛开辟了的道路,也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关于蔡伦造纸,《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里也谈到纸的来源:“纸,絮一苫也。从糸氏声。”由此可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现在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造纸术的发明、发展及传播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公元105年后, 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伦家乡今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东莱县(今山东掖县)出现过一个被称为左伯的造纸能手。另外,纸和造纸术通过丝绸之路先后传向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
从晋代开始,我国的书画艺术蓬勃发展,书画名家辈出,极大地促进了造纸术的改进和纸张质量的提高。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写纸和抄经纸主要用麻和树皮等原料制作,纸面已敷用淀粉与白色矿物涂料并进行研光。唐、宋继承并发展了前代造纸的成就,开辟了我国手工造纸的全盛时期。唐代书画与佛教盛行,对纸的需求剧增,造纸的原料也扩大到藤和桑皮等。书画纸还用淀粉、硝煮成涂料,涂布后再经打蜡,最后用粗布或石块等揩磨研光。写经纸还用黄檗染成黄色以避蠹。北宋时,安徽等地开始采用日晒夜收的办法漂白麻纤维以制纸,造出的生纸光滑莹白,耐久性好。南宋时,我国南方已盛产竹纸,王安石、苏东坡等都喜欢用竹纸写字,认为竹纸墨色鲜亮,笔锋明快,当时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效仿,从而促进了竹纸制作工艺的发展。宋代不但盛产竹纸,而且开始用稻、麦草造纸。据北宋时期苏易简的《文房四谱》记载,当时江浙一带已经用麦、稻杆做纸浆,并与油藤配用造纸。到了明代,我国用竹子造纸的技术已臻完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系统记载了用竹子造纸的全过程,并附有生产设备与操作过程的插图。该书是我国最早系统记述造纸工艺的著作。经过元、明、清数百年岁月,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具体表现为质量先进、品种繁多。
宣纸是文房四宝中的至宝,因其质地柔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墨韵层次清晰,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能使画面别开生趣。在古代诗人的笔下,曾把宣纸誉为“纸中之王”。宣纸源于我国,它的产生对于我国民族书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宣纸是继东汉蔡伦发明植物纤维造纸后,糅合了各种造纸工艺,改变原料配比,以树皮代替藤、麻纤维而不断完善的一种新的产品。据史料考证,其创始年代在7世纪。因产地最早为宣州郡(今安徽泾县)而得名。唐代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中有“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以法蜡之,以备摹写”之句。其中提到的“宣纸”不是今天人们所指的特定宣纸,而是指古宣州郡一带生产的纸。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天宝二年(743),陕郡太守韦坚,引灞、浐水至望春楼下,汇成广运三潭。唐玄宗登楼观新潭,各郡漕船数百艘载宝进贡,依次前进。为首之船由陕县县尉坐船,口唱《得宝歌》,百女齐声相和,鼓乐齐鸣。当时各郡,如广陵(今扬州)、丹阳(今镇江)、晋陵(今常州)、豫章(今南昌)、南海(今广州)、始安(今桂林)、吴郡(今苏州)所贡不外玳瑁、珍珠、象牙、沉香、蛇胆、翡翠,以及各种精致手工艺品、名贵药材等,唯独宣城郡贡物为宣纸、宣笔、空青石、黄连。可见当时宣州所产宣纸质地精良,名甲天下。又《新唐书》、《唐六典》都有宣纸列为贡品的记载。唐代泾县属安徽管辖(唐初为宣州,天宝年间改宣城郡,南唐时又改为宣州)。《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宣城故城在南陵县东四十里青弋江上。唐于此设州治。当时宣州含宣城、当涂、泾县、广德、南陵、太平、宁国、旌德八县。明代沈德符在其所著《飞凫语略》中称宣纸为泾县纸。另据《宛陵县志》记载,近世宣纸惟产于泾县,故又名“泾县纸”。
综合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宣州一带自唐代起就是我国宣纸的主产地区之一,而当时这一带所产宣纸不只一种,而是多种,如仿澄堂、金榜、画心、白鹿、卷帘等。而宣州一带所产宣纸最负盛名。
制造宣纸的配料主要有石炭、碱和漂白粉。宣纸原料首先要用石灰浸湿,石灰与水结合,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水溶液温度增高,起到溶解果胶和木质素的作用。碱用于高温蒸煮檀皮、稻草,作用也是溶解果胶和木质素。漂白粉并不是宣纸的必需原料,但可以补救劣质纸料之色白与缩短制造过程。制浆为制造宣纸的重要环节,传统方法是根据不同的原料性质,不同季节气候而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如水泡、灰浆、水洗、蒸煮、日晒雨淋、露炼等。水泡、灰浆、水洗、蒸煮的过程叫“分级煮”;日晒雨淋、露炼的过程叫“日光漂白”。生产过程需1~2年时间。燎皮浆的制造过程:第一步,制毛皮。即砍青檀树枝,去桠留五至六尺长打捆,下锅水煮,冷水浸泡一天,剥皮晒干成捆。第二步,制皮胚。把毛皮水浸,灰煮踩皮,堆置发酵,洗皮晒干。第三步,制青皮。把皮胚投不碱蒸煮,洗涤、晒干、撕选、日晒雨淋、露炼。第四步,制燎皮。把青皮第二次投碱蒸煮、洗涤、再日光漂白。第五步,制燎皮浆。把燎皮第三次碱蒸,洗皮,选皮、打皮、除料、洗料、辅助漂白、选料。经过28道工序、上百道操作。全过程需300天时间。草浆的制造过程与制皮浆基本相同。打研(又叫调皮)、舂草的作用是植物纤维经物理、化学作用所提纯与分散的纤维素靠氢键缔合而交结成的薄膜状物质,要使纤维素能够结合在一起,需要在纤维素之间形成氢键。而氢氧基被一层外壳包在里面,所以必须用捶打、舂捣或其他方法把这层外壳打破,使纤维细化让氢氧基露出来,才能形成氢键,制成纸浆。多级处理的作用是除去皮,草中的木质素、果胶、金属离子等。把制成的皮浆和草浆调匀,叫调浆或拌浆,捞取不同品种的纸,皮浆和草浆的搭配比例不同。将调匀的纸浆倾入纸槽(纸槽有木制、水泥制、塑料板制多种),纸工将纸帘(用细篾丝制成)斜向插入,浆料均匀附着在纸帘上,迅速将纸帘提出水面,滤水、烘干,即成成品纸。烘纸也叫晒纸,即在平滑的火墙上将湿纸烘干。其工序是第一步,烘贴。将纸贴日晒或用缓火烘,使杨桃藤性质消失,不影响纸质。第二步,浇贴。用水把贴浇湿回潮舒松。第三步,鞭贴。剪纸(修边)成刀,再行包装。
宣纸的种类按配料比例可分黄料、皮料、棉料。接加工程序可分“生宣”、“熟宣”,又分“素白”、“着色”两种, “素白”中有玉版、煮碓、云母、蜡笔、蝉羽等。“色宣”中有各色朱笺、虎皮、槟榔、珊瑚、雨云和各种彩宣。按纸幅大小又可分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多种。接薄又分为单宣、夹宣、三层夹、罗纹、小刀头等。具体品种繁多,生宣中的黄料类有屏风、长扇、短扇。棉料类有棉连、四尺单、五尺单、六尺单、十刀头(新名重宣单)、四尺夹连、五尺夹连、六尺夹连、四尺双夹、五尺双夹、六尺双夹、四尺贡、五尺贡、六尺贡、新加连。加厚的还有四层贡等。净皮品名是上述棉料品种视情多加皮料配比不同而称“净皮”、“特种净皮”。
宣纸的特点有: 其一,不蛀不腐,有“千年寿纸”之称。其二,白度稳定,白而无光,久藏不变色。白度可达90度(纸的白度最高为100度,一般纸为80度)。其三,质地柔韧,耐折耐磨,不皱不损。其四,有很好的韵墨性和吸墨性。
宣纸的用途广泛:第一,是用于印刷珍贵书籍、图册、拓碑帖、裱字画的最佳纸张。宣纸印刷品、裱托品光泽夺目,黑白分明,线条清晰,久藏不变色,不虫蛀。第二,是中国书画的理想用纸。宣纸作品可呈现出无穷的艺术妙味。宣纸纯白、细密、柔软、均匀,质地经久不变,能吸水,能吸墨,宜书宜画。第三,在医药、水利、石油工业方面充当滤纸,还用来做电池原料、制扇等。第四,用于装璜、装饰。经过加工的各种彩宣如虎皮、煮硾、槟榔、珊瑚、云母、玉版等是装璜的最佳材料。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将宣纸作为罕见的珍宝陈列在博物馆里,在印度的画院、日本的博物馆、意大利的古玩商店都能看到。
作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宣纸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作为书画工作者、文物保护者、古旧字画修复者,都应该好好研究宣纸,保护传承好宣纸文化。
[参考文献]
[1]杨巨中.中国古代造纸史渊源[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
[2]朱绍侯.中国古代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
[3]许呜岐.中国古代造纸术起源史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