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嫪毐解读

2015-08-19黄兆宏

丝绸之路 2015年10期
关键词:历史人物

黄兆宏

[摘要]无论是在秦国历史上,还是中国古代历史中,嫪毐可算作一位风云人物,也是一位悲剧性的人物。关于嫪毐的记载多见于《史记》。他从邯郸的一个市井之徒,偶然之间,得道而腾达;从太后面首到封为长信侯,享有富贵和尊荣。然而在极度膨胀的政治野心的驱使下,他妄想僭越王权,注定了其悲剧的结局,被处以车裂之刑。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在他的身上也留下了许多待解之谜。“嫪毐”是否为其真名就是其中的一个疑点。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浅显论述。

[关键词]秦史研究;嫪毐;历史人物

[中图分类号]K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0-0017-02

一、嫪毐生平

嫪毐本是邯郸市井之徒,被秦相吕不韦看中,假装阉人进入秦国后宫,成为太后面首,深得太后宠爱和信任。秦王政八年(前239)又被封为长信侯,享有富贵与尊荣。《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太后所行,嫪毐常从,赏赐甚厚。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者千余人。”①《说苑·正谏》又云:“秦始皇帝太后不谨,幸郎嫪毐,为生两子。毐专国事,浸益骄奢。与侍中左右贵臣俱博饮酒,醉,争言而斗,嗔目大叱曰:‘吾乃皇帝之假父也,人子何敢乃与我亢!所与斗者走。”②由此可知,嫪毐十分嚣张猖狂,肆无忌惮。随着自身地位不断提高,他的私欲极度膨胀,总想凭借与太后的床笫之欢索取更多的财富和权利。他不安现状,利令智昏,与太后谋曰:“王即薨,以子为后。”③嫪毐竟异想天开地祈望由他与太后生的儿子代替嬴政称王。于是在秦王政九年(前238),趁嬴政在雍行冠礼之际,伺机作乱。可想而知,等待他的最终结局是身死族灭。他的失败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依靠太后的宠信,嫪毐骄横不法,贪得无厌,甚至觊觎王位,实在是不自量力。他的失败是自我毁灭,同时也为后人上演了一出可笑的丑剧。

二、嫪毐是否为真名

随着两千多年来的岁月流逝,历史给嫪毐这位历史人物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他真实的面目已无人知晓,在他身上遗留下许多谜团。其中一个就是嫪毐是否为他的真名。关于这个问题,历代史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下文笔者就此问题进行浅显论述。

(一)嫪毐本是摎毐

“嫪毐”这两字,今人读为涝矮。颜师古对《汉书·五行志》注云:“摎毐,许慎作嫪毐。摎当依本字读居虬反。然则许自作嫪。”④颜师古认为,嫪毐本是摎毐,其人本姓邯郸摎氏之摎。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提及嫪毐是邯郸人,与太后同里。明代周祈在《名义考》卷8中也记载:“嫪毐应为摎毐。”清代钱大昕引《史记正义》“音纪虬反”,又引《汉书·南越传》“婴齐取邯郸摎氏女”,⑤认为摎姓出自于邯郸,古摎嫪两字通用。以上所列举的这几位史家皆认为嫪毐为摎毐,是邯郸摎氏的后人。根据史书记载,“摎”姓在秦国可不是出自一般市井之徒或贩夫走卒,而是来源于一名秦国的名将。此人名为摎斿,后又以相邦的身份辅佐秦惠文王,深得惠文王的赏识。秦惠文王为了褒奖其功劳,给予他春秋时期对功臣最高的嘉奖——赐他祭祀祖先的烤肉。不仅如此,惠文王还赐予他栎阳工“上造戈”的荣誉。摎斿凭借惠文王的倚重,在秦国的地位越来越崇高。因为摎斿,邯郸摎姓成为了秦国的大姓。

笔者并不赞同“嫪毐本是摎毐”的观点。关于秦史、秦人物的记载多见于《史记》。司马迁在书中不仅没有对“嫪毐”二字进行任何解释说明,而且也没有具体指明嫪毐何许人也。如果单单只凭吕不韦从邯郸市井中把嫪毐物色而来,就认定其为邯郸人并与太后同里,未免不妥。在没有明确地证实嫪毐是邯郸人之前,就说嫪毐出自于邯郸摎氏似乎过于牵强。

(二)嫪毐并非其真名

嫪毐这个炙手可热的秦国人,为后世,今人所不耻。那么“嫪毐”是否就是他的真名字,还是人们用这两个字铭记他可耻的行为呢?

我们首先从“嫪毐”两字谈起。《说文解字·女部》解释:“嫪, 也。《声类》云:‘婟嫪,恋惜也。从女翏声。”《说文解字·毋部》解释:“毐,士之无行者。从士毋。贾侍中说,秦始皇母与嫪毐淫,坐诛,故世骂淫曰嫪毐。” ⑥而《古今汉语字典》正文第335页记载,“嫪”(lao)去声,义有两条:1.留恋,如唐陆龟蒙诗中所写“江流背村落,偶往心己嫪”。2.姓,战国时秦有嫪毐。该字典第3页载,“毐”(ai),上声,义有两条:1.指品行不端的男子。2.指战国时秦国人嫪毐。⑦由此可知,“嫪”的古汉语字义为“留恋、恋惜”之义。“毐”字专指男子品行不端。因此,把“嫪毐”两字连起来解释,其意思为爱恋淫乱的男子。很显然,“嫪毐”是一个贬义性的词语。但这却与史籍中对嫪毐的记载十分贴切。嫪毐就是“以婟嫪为业”。《东周列国志》云:“毐性淫,欣然自以为奇遇矣。”又云:“其阳具有名,里中淫妇人争事之。”⑧

明代张萱《疑耀》卷5中提及嫪毐并非姓名,他认为指奸夫、嫖客的孤老、婟嫪就来源于嫪毐。葛承雍先生也认为,嫪毐不是真正的人名,而是一个骂人侮辱的性秽语俗称,类似于后人所起的贬呼绰号。葛先生还提出:“‘嫪毐应读kao ai ,此类侮辱性语言至今仍在河南、广东、陕西等地的粗鄙方言俚语中使用,kao(音栲)为男阴,ai(音挨)为女阴,是上古沉淀的语言‘活化石。”⑨这与《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嫪毐为“大阴人”恰好一致。《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提及:“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啗太后。”⑩《东周列国志》中也载:“秦俗:农事毕,国中纵倡乐三日,以节其劳。凡百戏任人陈设,有一长一艺,人所不能者,全在此日施逞。吕不韦以桐木为车轮,使嫪毐以其阳穿于桐轮之中,轮转而具不伤,市人皆掩口大笑。”11通过以上文献记载,使我们知道嫪毐因为阳具而闻名,而“嫪毐”就是“大阴”的意思。嫪毐这一词也就成为以阳具取悦女性者的污秽的代名词。清代刘廷玑在其《在园杂志》中也认为嫪毐是一个代号而不是一个真实姓名,他还明确地指出嫪毐姓刘名伯庄。

笔者十分赞同嫪毐并非其真名这个观点。姓名作为区分人类个体的一种特殊文化符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寄托了美好的愿望、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指代特殊事物、凝聚文明精神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如果嫪毐真的姓嫪,那么就应该有与他同姓之人。自古以来姓嫪者就此一人,找不出第二个姓嫪的人。况且根据上面的论述可知,“嫪毐”一词带有贬义,是一个污秽之词。笔者认为,没有人会给自己冠以污秽之名。对人名“嫪毐”最为合理的解释:“嫪毐”作为一种骂贬语,给他取名这两个字以谴责其令人不耻的行径。也是当时人们根据他的人品、德行所作出的客观评价。贬呼“嫪毐”,对后人来说更是起着警示教育的意义。“嫪毐”两字传递着当时的社会价值取向。在封建社会里,无论是上层权贵,还是普通民众,人们的行为举止都要合乎礼仪规范。因此,人们都憎恨嫪毐品行不端。在前文中也提到现如今我们要想了解秦史,主要途径是阅读司马迁的《史记》。然而《史记》这本著作主观性比较强,带有强烈的个人价值取向。因此司马迁也抱着一种憎恨情绪来描述嫪毐。对于《史记》中有关于嫪毐的记载,存在着质疑,有待进一步地商榷和考证。例如《史记·吕不韦列传》云:“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弛猎恣毐。事无大小,皆决于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12如前面所述,“毐”为无行之士,专指品行不端的男子。难道会有人以“毐国”命名自己的封地来自取其辱吗?

笔者以为秦代之前的人名尤为显得奇怪,主要源于那个时候命名和称呼的规则与现代大不相同。有时以此人的官职、居住地等代替姓氏。如《战国策》里面提到一个王孙满的人,他既不姓王也不姓孙,因为他是周襄王的孙子,所以就叫王孙满。此外,还有一部分像“嫪毐”这样的人名,并非其本名,是绰号之类的。“嫪毐”就是一个贬义绰号。比如柳展雄,他是春秋战国之际奴隶起义的领袖。但是据其所事,他又被人称作柳下跖。“柳下”是其起义的地点,而“跖”一作“蹠”,在先秦古籍中被诬为“盗跖”。还如舜的父亲叫瞽瞍,明显不是其真名,而是为了讽刺他识人不明而给他取的绰号而已。

三、结语

通过对嫪毐生平的概述,使我们了解到他是一个遭后人所唾弃的历史人物。然而在他身上却还存留着许多疑问,等待我们去研究。其中一个就是有关他名字的疑问。历代史家对其名字进行考证,提出不同看法。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观点:其一,嫪毐本该是摎毐;其二,嫪毐并非他的真名,只是一个污秽性的绰号。通过上述浅显考证,笔者更倾向于嫪毐不是他的真名这个观点。但这些只是一个可能性的推测和对可疑性提出自己的见解罢了。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还有待新的证据出现,进行分析研究。

[注  释]

①③⑩12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②刘向:《说苑》,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⑤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⑥许慎:《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⑦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古今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⑧11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⑨葛承雍:《秦国嫪毐为匈奴人之推测》,《历史学家茶座》,2006年第1期,第82 ~90页。

猜你喜欢

历史人物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群众观研究
《史记》中传记人物悲剧性之对比呈现
从“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初中历史人物教学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构建
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人物说史
在教学中该如何创设历史人物的教学案例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