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机制探析

2015-08-15徐德莉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中华

徐德莉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的重要的思想源泉。特别强调中华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养料,是我们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的重要根基。因此,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步,纲要课程本身叙事范式则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渗透。因此,本文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相关问题做一研究视角,以期为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辟新的路径,从而达到文化认知与心理接受,至而实现价值认同与民族认同,提升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

一、背景:一个文件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相继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习近平系列讲话中也曾多次强调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开启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了贯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今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思想与教育大纲。高校课堂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教学中开展与提升传统文化是其重要途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之一,理应承担开启传统文化的重任。

1.时代诉求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3月教育部制定《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这个指导纲要中对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及具体步骤与措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其中特别指出: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体现时代精神教育又要反映革命传统教育。因此,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同时,还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和吸取革命传统文化。并且强调要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法。

《指导纲要》对于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措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划,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体现传统文化精神实质的教育网络平台,加强推进呈现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教育活动,并且鼓励利用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场所作为现场教育基地,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深化爱国情怀,进而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的教育格局;建立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

这个文件进一步加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步伐,充分体现了时代的需求。客观上来说,只有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只有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才能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必须要有依托的阵地,因此,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纲要”课程教育教学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路径,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是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途径,也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与价值所在。

2.内容呈现

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05方案,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纲要”作为新开设的新四门课程之一后,“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内容与研究目的重新定位,设定了新的任务,界定了新的要求,拓展了新的方向,提升“纲要”课教育教学的研究,将培育当代大学生赋予时代精神的民族精神,这才是“纲要”课程教学任务的精神实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目的“一条主线、两个了解、四个选择”,即:一条主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进两个了解:了解国史、国情;“四个选择”: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鸦片战争后的一部中国近代史,记录着中华儿女近百年不屈的血泪史、抗争史,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的斗争史,因此,中国近现代史本身就是一部体现中国精神标识的民族史。

这种浴血奋战的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正体现着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不怕牺牲、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情怀,将其演绎成为坚不可摧的独立自主的中国民族精神,浓缩凝结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魂。那种与敌人血战到底的爱国气概,不畏强敌,不欺凌弱小的英雄主义精神,铸就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融入在“纲要”教学中,让当代大学生更加深刻解读中华民族一百多年历史巨变,更加理性地把握民族复兴的历史脉络,升华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与心理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理性追求。因此,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正是一部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铸造史,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升华纲要教学目的与意义,进一步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铸就中国精神元素。因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中既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又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纲要”内容的紧密契合性,说明是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系。

通过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于“纲要”课程之中,把优秀的传统渗透到近现代史相应内容讲述之中,采取史论结合的讲解,激发学生对历史与传统文化进行感性关怀与理性解读的多层关注,从而探索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进一步激起他们的爱国情怀,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深入建构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伟大中国梦的追求者与建设者。

二、路径:一种机制

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机制的构建与实践,将大学教育资源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构建成为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这样,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又充分利用教学环境,密切结合教学对象的变化,不论是在教学理念上还是教学手段上都预示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这样,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通过运用具化的物质、精神文化载体的传递与熏陶,达到文化认知与文化接受,形成心理认同与价值认同,提升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最后提升爱国精神与核心竞争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大文化”谈融入。

马克·布洛赫说:“历史的魅力首先触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继而鼓励人们有所作为。”这里非常直接地指出了史学的功能及其评判标准,同时也说明历史本身也是令人感兴趣,但是“方法是内容的灵魂”,因此,采取何种方法来讲授是传授历史及其历史传统文化的根本。

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需要修订相关体现传统文化的历史教材,建立体现革命传统等历史文化的现实教学教育基地,培训富有传统文化的教师队伍,打造反映传统文化的网络教育平台,这是完成二者融入的重要步骤。建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机制,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真正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教学方法的真正实践。

2.“小历史”讲渗透

地方历史所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流,利用地方历史资源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在中国极为重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方式中也经常被运用。新颖的地方史料与历史事实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兴趣,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历史认知感,进而产生近距离的心理认同,从而增强了“纲要”课程教学目标的实效性。

在构建“纲要”课优质教学体系过程中,地方史资料直观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进程,这些历史材料具有极强的价值导向,直观鲜活,为“纲要”课教学提供了“活”的历史教学资源,是构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以笔者所在城市重庆为例,重庆有着丰富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纲要”课程教学提供了“活”的历史和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组织与鼓励学生参观这些历史文化遗址,讲述与演绎诸如邓小平、聂荣臻、刘伯承等革命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与历史故事,使学生与历史拉近距离,直面感受历史,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从而正确认识与把握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规律与发展规律。

通过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三峡博物馆等建立相对较为稳定的爱国教育基地对接单位,成为学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有形教学资源,成为“纲要”课的生动第二课堂,为有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本土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机制”提供了重要保障。针对由于学生人数过多无法保障每个班级适时历史教育基地所存在的困难,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参观历史文化遗址,通过他们所做的记录及心得文字可以获得一定学分,这样实现组织保障与发挥个体积极性相结合的方法,保证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感受“活着”的历史,能有效增加历史分析与现实观照,增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感。

三、结语:双重认同

通过充分利用这些“活着”的历史,实行教学的开拓性、创新性教学模式转化;从身边的“活着”的历史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史、国情,进一步领会“四个选择”: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实现以尊重历史为前提,建构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现文化认同到心理认同,通过心理认同实现价值认同,进一步上升到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涵养的中国文化元素,通过将传统文化与教育进程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一部分,达到教育功能提升,民族精神得以彰显,从而突显教育价值,最终实现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双重功效。

[1]方宇惟,李绍荣.教育的本质及其收入效应——来自城乡教育产出力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6):79.

[2]肖兴志,王 海.受教育程度、吸收能力与FDI技术溢出效应——基于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的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99.

[3]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M].张和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10.

[4]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27.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中华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