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科学报道食品安全问题
2015-08-15周雁
周 雁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 东南商报社,浙江 宁波 315000)
民以食为天,安以食为先。越来越多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成了媒体新闻关注的焦点,占据各种头版头条。由于食品类话题牵涉广泛性与普遍关注性,媒体在做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时,一定要严格把关,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从而维护大众利益和公共利益,促进社会进步。在报道的时候应该正确认识问题,不渲染、不误传、不夸大,做好释疑解惑的工作。注重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大众传媒要明确自身的导向功能,注重发布科学、客观的信息,以满足大众对食品安全信息的正确认知。
如何做可信度高、有分量的食品安全报道,从笔者的工作实践中,以科学实践精神大胆求证,以专家说法解读分析检测报告,对食品安全事件持续性关注,将问题事件从发生到发展到最终整改结果全面解析,解除公众疑虑有助于正确引导舆论,促进社会和谐。
一、伪食品安全报道引起恐慌
近年来,从“纸馅包子”、“致癌香蕉”到“注水西瓜”,一些记者为博取关注而炮制“食品安全事件”并不罕见。这说明了部分媒体人追求商业利益和经济利益,对所调查的问题随意编造,失实新闻不仅降低了媒体公信力,还影响食品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市场声誉。
2007年3月,一则《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的报道宣称,广州香蕉林大面积感染了号称“香蕉癌症”的“巴拿马病”。经过各种媒体转载与广泛传播,引起消费者的恐慌。不少消费者误解为吃了香蕉易患癌症,结果导致香蕉价格大幅下跌,蕉农损失惨重。直到一个多月后,农业部新闻办发布权威消息,澄清香蕉生病根本不会挂果,所以市场上能看到的香蕉都没有染病。吃香蕉有毒的错误说法才被消费者接受。
2012年,传得沸沸扬扬的西瓜“膨大剂”,起因是媒体放大食品安全中的问题。“膨大剂”名为氯吡脲,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的一种,具有加速细胞分裂、分化,提高坐果率和促进果实增大的作用。但来自中国农业科学研究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朝贤辟谣,目前还没有科学证明膨大剂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而且我国的膨大剂使用量都是严格控制的。此事被媒体诬陷放大后,消费者谈“瓜”色变,直接导致西瓜滞销,价格大大下跌,瓜农欲哭无泪。
二、专业报告通俗化 有效解读检测信息
一方面现代食品工业技术具有专业性,很多情况下媒体从业人员不具备这些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遇到有关食品安全报道时政府、专家大多处于失声状态,由于害怕承担责任,政府专家很少有愿意在风口浪尖谈问题,这就造成了食品安全问题类报道信息不畅通。
笔者常年接触市场监管部门,发现很多情况下,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对于食品监管问题做了很多工作,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舆论压力,大多数选择不公布信息或有限的公布信息。
例如,不久前,有网友在论坛上发帖称,宁波东钱湖麻糍特别软糯好吃是因为加了塑化剂的原因,对于这一舆情市场监管部门反应很快,立刻做了检测,说抽检13家企业没发现塑化剂。
如此简单的回复对公众来说,信息量并不完善,也无法体现监管部门及时有效的管控。得知这一信息,笔者与市场监管部门探讨决定邀请检测专家深入来解读检测报告,有力破解谣言。报道请专家还原实验过程,解释分析检测10多种塑化剂以及其他增白剂、糖精等添加剂的情况,用实验数据有力回击谣言。
对于这类检测性报道,如果只简单公布结果,而不还原过程,读者获得的信息有限。比如上例中,就有网友仍然提问,只是检测的13家没问题,怎么保证全部麻糍没问题。而笔者通过还原现场执法所见的原料、还原商户制作过程、还原试验检测分析过程的“三还原”,渐进式呈现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有力击碎谣言。
三、疑惑话题不妨实验求证
除了运用专业的检测手段检测商品,邀请专业检测机构设计一些通俗易懂的小实验,把实验过程有效进行展现,也能达到消除疑虑,以正视听的目的。
通过本报曾联合宁波市第二医院微生物实验室,模拟现实中隔夜西瓜、隔夜菜惯用的冷藏方法,对于覆盖保鲜膜能否减少细菌的情况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覆保鲜膜的西瓜,细菌几乎没有,未覆保鲜膜,细菌数量每升40万个,简单通俗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网络中“覆盖保鲜膜西瓜细菌猛增”一说属谣言。
如今,一句官方或专家的简单答复,已经很难让受众信服。公众知情权意识的增强、专家公信力的下降,都要求“求证新闻”必须更加具体化和细节化,含糊、大而化之的表述只能让人们产生更多疑问。
四、问题食品报道展现动态全过程
对于问题食品的报道,部分媒体人追求商业利益和自身的经济利益,往往只愿意抓住一点吸引眼球的问题放大做文章,从媒体的天然属性来讲,抓住吸引眼球的问题部分固然重要,但对于食品安全这种牵涉面广,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话题笔者认为动态展现事物的全貌,跟进发展变化的过程,及时传递出最新的向好消息,满足公众对信息的传播需求。
以2015年,宁波市场监管局查处问题油赞子为例。油赞子是宁波传统食品,在本地拥有相当市场。2015年2月,宁波市场监管局抽检了本地4家商户的28批次油赞子,结果显示有10批次存在铝超标。
这一消息当时本地媒体都做了报道,市场监管部门出于种种考量,第一时间并未公布商户名称。随着事件关注度的提升与发酵,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声音,综合起来的重点就是要了解商户的名称信息。
由于事件关注度很高,两天后市场监管部门再次抽检,这次媒体对现场抽检情况进行了报道,并点名了三家再次抽检的商户。一个月后,再检结果公布,媒体对合格商户进行了公布,再检未通过的企业也进行了整改的情况介绍。
这次报道,本地社会关注度极高,如果只追求吸引眼球,第一次抽检结果三成以上油赞子不合格简单报道就可以了事,但这样却给公众心中留下更多疑惑。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有社会责任的媒体选择了积极跟进,公开透明政府检测情况,全面报道事实真相,突出检测出现问题的企业如何改变配方,提升食品安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