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个体言论与舆情正负转向关系研究

2015-08-15徐金玉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言论网络空间舆情

徐金玉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一、绪论

新媒体的发展,为信息的传播带来了一场革命,它的快速、及时和互动参与性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传统言论方式,赋予了言论新的特征和意义,言论信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被快速地分享在网络上,并且形式多样灵活、网民互动参与。但互联网自由、平等、开放的背后也伴随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信息便利性的同时也因网络海量信息的复杂性而造成认知偏差。这种状态下的言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公民自由表达权和网络反腐的实现;另一方面,又会引发网络谣言及网络暴力。

二、网络空间个体言论两大可能性分化路径

(1)个体言论属实,推动舆论正向发展。舆论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六个阶段,即事件的发生——舆论领袖的参与——意见的产生——事实与意见的传播——意见的互动与整合——舆论的产生。[1]事件发生后,个体利用网络平台表达意见,进而被转载和传播,而真实的言论可以推动舆情正向发展。2012年12月6日,微博名为“罗昌平的财经媒体人”接连发布三条举报微博:“举报之一学历造假”、“举报之二跨国骗贷”、“举报之三包养情人”,引发网络舆论爆点,形成初期的民间意见气候,随即,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曾亚川出来“辟谣”,他错误的言论致使事件转入低沉期,网民意见开始分化,2013年5月12日,刘铁男正式被组织调查,此时传统媒体与网络言论开始整合,形成一致趋势,共同推动事件真相的解读及处理。

(2)个体言论失实,舆论负转向。网民发言动机不一,被“乔装打扮”过的不实言论一时之间很难被网民识破,而且它在传播的过程中可能会被“添枝加叶”,直至“面目全非”,这便容易催生谣言。同时,正是由于网络言论的自由性造就了部分网民滥用自由的“非理性表达”,即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侮辱性的言论,这些言论打破道德底线,造成当事人名誉受损。[2]网民在降低了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的前提下,抛弃了就事论事的原则,开始了网络谩骂与人身攻击的倾向,从而达到一种集体狂欢的失德现象。从早期的“史上最恶毒后妈”到“虐猫女”,再到近期的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网络暴力蔓延速度令人瞠目结舌。

三、路径成因分析

(1)网络公共领域的存在,催生网络舆情形成。公共媒介与公共场所是公共领域的物化形式,也是公众舆论的表达手段。[3]而现今的网络空间就是这种公共舆论的形成场所,舆情在此领域拥有发酵的土壤。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4]网络为网络舆论提供了必要的媒介行为环境,这一渠道的出现,也为人们的言论找到了合适的载体,使得舆情逐渐在网络空间中形成。

(2)网民情绪化、媒介素养水平低造成网络言论失实。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匿名状态下容易摆脱角色关系的束缚,容易产生个性化、情绪化行为,从而产生与现实角色行为不相符合的社会行为,容易降低社会控制力。[5]目前我国的网民呈现年轻化和高学历特点,注重个性,这便使得网络冲突的风险加大,非理性化的思考与泄愤式的言论在网络上时有发生,这背后既有转型期中国社会矛盾积累的原因,又有网民主观心理动机的推波助澜。而不实信息能够得到大规模传播还与网民的媒介素养有关,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所传播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作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6]网民在上网的过程中,无论是从过滤信息、选择信息的角度看,还是从辨别信息的角度上看,都有亟须提高的地方。

四、网络个体言论的引导与规制策略

(1)找准言论临界点,及时疏导网络舆论。个体的言论与网络舆论发生互动效应是有时间边界的,网民发出舆论后,首先会得到一部分网民的呼应,随后开始慢慢发酵,在网络意见领袖参与下会迅速点燃舆情爆点。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及时监测网络舆情,在网络空间培养一批舆论领袖,在个体言论发生错误转向的时候,应及时辟谣,倡导正确运用舆论力量,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预防舆论力量转化为网络暴力,将舆论朝正确方向引导。

(2)划定言论限制层级,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言论自由是人们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力,但是任何言论都是有边界的,人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言论自由作为一种表达自由是需要有层级方面的限制的,将言论自由权利本身分为不同的等级,然后对于不同等级的权利做不同程度的限制,对于那些涉及范围比较广并且易引起较大危害的加以较大限制甚至是禁止。而有关网络暴力的预防,德育才是治本之源,有关部门应该共同研讨网络伦理规范,切实明确各网络主体间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及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加强立法建设。

(3)培养公民的媒介素养。网络空间言论纷繁复杂,网民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有差别,通过培养网民的媒介素养水平,可以使他们正确认识网络媒介的性质、功能和价值,从而了解网络媒介的运作规律,建立对网络信息的一种批判意识,有理性地去辨别网络海量信息中的价值,了解信息背后的意义,从而抵制网络不实信息的渗透与影响,更加理性的发言,净化网络舆论环境。

[1] 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61-80.

[2] 刘艳.网络暴力问题的危害、成因及预防[D].浙江师范大学,2013.

[3] 陈勤奋.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及其特点[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28.

[4] 王国华,曾润喜,方付建.解码网络舆情[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

[5] 昊正国.虚拟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特点初探[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04).

[6] 袁军.媒介素养教育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9.

猜你喜欢

言论网络空间舆情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他们的言论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专题概要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