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视频对纪录片发展的影响
2015-08-15朱泽勇
朱泽勇
(清远广播电视台,广东 清远 511500)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数字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最新出炉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达到6.32亿人,大众真正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和渠道,过去传统电视媒体“你传我受”的局面彻底改变了,现在受众通过网络不仅可以随意拉取自己需要的影像信息,也可以自己创造内容,信息传播呈现交互性的特点,传者与受众的互动性明显增强,网络视频因此得以迅速发展。我国从1905年第一部纪录片诞生以来已经走过近百年春秋,伴随着社会的改革变迁每一阶段的纪录片也打上了时代的痕迹,但在网络视频出现之前,我国纪录片一直处于低迷的境地。互联网的发展给中国纪录片带来了春天,搭上网络视频的快车纪录片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了更方便受众通过网络视频看纪录片,2008年,搜狐率先推出高清纪录片频道,而后中国网络电视台、爱奇艺网、凤凰网等都纷纷开办纪录片频道,一时间中国纪录片得到了大众空前的关注,这些以网络视频为主的纪录片频道大都拥有优质的纪录片资源,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的纪录片作品,同时也提供受众互相交流的平台,受众观看纪录片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随时观看、实时评论,可见,网络视频给纪录片带来了很大的积极影响,要分析其对纪录片的影响,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网络视频的特征入手。
二、网络视频的特征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网络视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颠覆了过去传统的影像传播方式,给传者和受众双方都带来了很多益处。网络视频之所以能够得到受众青睐很大一个原因是其传播碎片化的特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改变,在忙碌生活中很难抽出完整的时间或守在电视机前观看视频了,网络视频较之早起的影视作品最大的优势就是其短小精悍,大多时长不会超过三十分钟。例如,凤凰视频、新浪网、搜狐视频等习惯把网络视频资源“切开”,受众可以想看什么就点开什么,每个被切开的视频使用率达到了最高值,碎片化的视频内容可以很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点击量往往比完整的并未被切开的视频高;除此之外,网络视频的第二大特征即其多元化的内容。网络视频的传播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的,同时受众也是面对全球的,内容包罗万象,有严肃新闻也有娱乐报道,有草根自制短剧也有恶搞视频,受众可以搜索到任何自己想看的内容;第三个特征即受众在角色和心理上的改变。网络视频环境下的受众逐渐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的观看习惯,大众在观看视频时不仅可以任意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可以即时反馈信息。
三、网络视频对纪录片发展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困局,伴随着网络视频的风靡,中国纪录片也迎来了自己的发展机遇期,真正迈入了“公众时代”。中国传媒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近日发布了《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4)》中指出,今年我国纪录片在投资、播出、生产、发行等方面均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纪录片热度有了显著的提升,社会、大众对纪录片也有了制作和传播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到了纪录片产业中。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引爆了整个网络世界,国内各大视频网站纷纷在首页进行推荐,该纪录片在搜狐、网易、新浪、腾讯等视频网站上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此纪录片的网络传播成为一种趋势,内容和品质的提升成了各大视频网站的高层次追求。以下是笔者认为网络视频对我国纪录片发展最大的影响:
(一)纪录片走向大众化时代
我国的第一部独立纪录片是吴文光的《流浪北京》,讲述了五个流浪北京的艺术家为了理想游走在社会边缘的故事,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但不可否认受众依然很少。伴随着迷你摄像机的风行和网络视频的崛起,如今纪录片才真正由小众逐渐走向了大众化传播,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受众也可以掌握内容的生产和发布,网络视频给予了人们网络交谈和发言的自由。还是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之所以此纪录片如此之火,笔者认为离不开互联网上网民的支持,很多受众并不是守候在电视机前观看的节目,而是通过网络视频观看并在线进行实时互动点评,通过微博、微信等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才导致其彻底走红,该纪录片以平民化的视角彻底征服了受众,从此纪录片走下了“神坛”,走向了普通大众。
(二)纪录片主题更多元化
在过去中国的纪录片主题过分单一,常常伴有大篇幅的解说词。例如,《话说长江》等纪录片就是以其绚丽夺目、优美激昂的解说词和高昂振奋人心的音乐构成,主题就是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这类纪录片是典型的爱国主义教育纪录片,宣传色彩浓郁,但传播效果值得商榷。在网络视频的影响下,过去这种单一主题的纪录片发展模式慢慢消解,可以看到今天我国的纪录片主题正趋向多元化发展。为了满足受众多样的需求,现在的纪录片不仅关注社会底层群体,也特别关注社会的各个阶层;不仅关注社会表象、显而易见的故事,也注重反映人物深层次内心层面的内容;不仅关注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需求,也学着适当迎合不同偏好观众的要求。前段时间网络视频比较流行的纪录片《蚁族》就是对社会一般人的写照并对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做出了独特的解释和评论,此类纪录片通过网络视频传播深受一大批年轻网民的追捧,他们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强烈的共鸣。又如湖南卫视今年在网络推出的《味道》微纪录片,每集只有四分钟,一推出各大视频网站平均一天的总阅读量达到了100多万次。多元化的内容吸引了不同需求的受众,纪录片的影响力也有了巨大的提升。
(三)打破纪录片传统传播模式
我国纪录片的传统传播模式过去长期以来是以电视纪录片的形态出现,主题大多离不开政治宣传或典型人物描写,在网络视频的影响下,新媒体加入到了纪录片的播放行列之中,电视一统江湖的局面被打破。例如,2011年崔永元自筹资金拍摄的历史纪录片《我的抗战》并没有首先在电视台播出,而是选择了网络首播,在一个月时间内获得了千万的点击率,三个月后才在电视台播出。《我的抗战》作为国内首部网络先于电视播出的纪录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给我国纪录片人带来的启示不言而喻,也许这是电视媒体更应该深思的问题。[1]
四、小结
纪录片搭上网络视频的快车除了为其带来发展,也同样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当下网络视频环境下我国纪录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譬如过分强调精英立场,与大众脱节。正如纪录片导演李晓如曾说过的:“纪录片不仅是要握住评委的手,更要握住观众热情的手”。[2]纪录片应该多创作出大众喜爱的精品。除此之外,笔者认为纪录片还应该重视对我国本土文化、民族特色的挖掘和展示,避免千篇一律的主题,适当增加传统元素。纪录片导演古兹曼曾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此话不假,纪录片从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了还原历史真相、传播文化价值的使命,网络视频的发展为我国纪录片提供了绝佳的发展契机,希望在互联网时代我国纪录片能够有更好的未来!
[1] 吴碧.我国纪录片网络传播研究[D].中南大学,2013.
[2] 奚光雙.纪录片:握住谁的手[DB/OL].文汇报(电子版),http://whb.news365.com.cn/ys/t20060715_1021174.htm.2013-3-20.
[3] 尼克尔斯(美).纪录片导论[M].陈犀禾,刘宇清,郑洁,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