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街书会说唱语言特色初探

2015-08-15王静

语文学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马街说书人唱词

○王静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位于河南宝丰的马街书会是中国北方的两大书会之一,因为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浓厚的汉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并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百余年来,每逢农历正月十一至十三,民间说书艺人不顾严寒,负鼓携琴,怀着对曲艺的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汇聚马街说书亮艺,由此形成马街书会这一艺术奇观。这些艺人大都来自河南各地以及周边省份,使用发音与韵味不尽相同的各地方言,展演丰富多样的曲种,包括河南坠子、曲剧、道情、评书、山东琴书、安徽大鼓、大调曲子、三弦书等十余种艺术形式。作为一种传统的曲艺表演形式,说书集动作表演、演说与歌唱于一体,说唱是核心内容,但值得一提的是,说书人的说唱又与流行音乐中的说唱RAP完全不同。艺人的不同来源地以及曲种的多样化使马街书会说唱语言别具特色。本文基于作者对马街书会的多次实地考察,对说书艺人的说唱语言进行分析,总结独特特征,呼吁社会各界在新的语言环境里欣赏并保护传统艺术语言,为马街书会现场口译与对外交流提供借鉴与思考。

一、方言化

受地域与交通的影响,在马街书会进行表演的艺人主要来自河北以南,安徽以北,陕西以东,山东以西这一地带。艺人在书会吹拉弹唱,所用语言就是家乡的方言。总体而言,这些方言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豫中、豫西地区河南话。马街书会说书艺人主要来自河南本地,并以书会所在地宝丰及其周边县市居多。郑州、洛阳、平顶山、许昌等豫中、豫西地区艺人所用方言即狭义上的河南话,大部分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能听懂。这种方言与普通话相比,一则发音较为接近,四声差别较小,且有规律可循,即便是不会讲河南话的听众也较易听懂;二则在含义与表达上与普通话差别细微,并不影响理解。以2014年马街书会艺人,来自宝丰临县郏县的亓应力老师的一段河南坠子为例:

“说一个老员外叫黄孟奇,他命里mu niu儿,三个gun女。老大妮儿叫人人爱……”

显然,这三句唱词中包含了当地方言独特的发音与含义。但经过简单分析不难发现,mu niu即“没有”,gun女即“闺女”,“妮儿”是河南话“女儿”。因此,该地区艺人所用方言并不会对书会听众造成很大听书障碍。

第二类,豫东、豫南地区方言与安徽西北部方言。来自豫东、豫南地区,如开封、周口、商丘、驻马店、信阳等地的艺人与来自安徽西北部的艺人发音相似。这两个地区居民使用的日常词语比较一致,但在他们的发音中,声母、韵母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与普通话四声差别较大,而且部分常用语、俗语的说法与普通话有出入,因此可能对该地区外的听众造成理解上的难度。安徽大鼓艺人郭云凤连年来到马街书会表演,他曾唱道,“两口子抓着孩子,你争我拽,你拉我扯,吓得孩子急哇哇怪叫。你看得都伤心啊,为啥,虎恶不吃子啊!”

在这段唱词中,部分字词的发音与表达发生了变化,比如在普通话中“着”为轻声、“争”为平声,在安徽方言中均变为去声,“虎毒不食子”也演变成了“虎恶不食子”。

第三类,豫北地区与陕鲁晋津地区方言。来自这几个地区的艺人发音更接近普通话,对听众来讲较易理解。他们表演的山东快书、山东琴书、陕北说书、天津快板等在全国范围内脍炙人口,有较高接受度与辨识度。因为这部分艺人在马街书会上数量较少,表演的艺术形式在电视、广播等播放平台屡见不鲜,不再赘述。

简言之,马街书会艺人方言的多样化使来自各地的听众都能找到自己听得懂、喜欢听的唱段,让书会成为群众休闲娱乐、欣赏大众艺术的重要场所。

二、通俗性

马街书会的听众多为马街周边地区的普通群众,年长如耄耋老人,年幼如总角孩童,既有山野村夫,也有名人雅士,无论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他们都热爱听书——这充分体现出马街书会说唱语言能够广为群众接受。

马街书会上的说书表演以河南坠子为主,近几年新增安徽大鼓等曲艺品种。无论哪种曲艺形式,说唱语言的通俗性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则,艺人运用普通群众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在说唱中描述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贴近广大听书人的情感与内心。俚语、俗语、土话是书面语的通俗表达形式,更是真实的生活用语,古朴自然,容易引起听书人的情感共鸣。二则,唱词的韵律大都符合中国人长久以来的表达习惯和理解方式,比其他艺术语言,比如电影、电视剧台词,流行歌曲歌词等,更接近普通百姓。这两个特征使说书更切合实际、通俗易懂,以上文提到的河南坠子为例,

“老大妮儿起名叫人人爱,二闺女起名叫看不徐,老三闺女长哩好,姊妹三人她数第一。这又不高来又不低,尺子排,这一米整整儿六呀七,走路好像那风摆柳,说话儿好像那蝇子飞。”

这段坠子书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了三姐妹的美貌。在这段唱词中,“人人爱”、“看不徐”(看不够),“长哩好”(长得好)、“风摆柳”(柳条在风中摆动)都是河南本地人常说的土话,用来形容某人相貌漂亮、姿态优美、惹人喜爱,“蝇子”是当地人对“苍蝇”的俗称。这些唱词不仅当地人听起来十分熟悉,外地人稍加猜测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艺人将这些颇具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词语加进说唱,让这个唱段听起来很亲切,具有幽默感和画面感。

说唱语言之所以为普通群众广泛接受,还在于其富有旋律和节奏。在上一唱段中,“爱”(河南话四声)、“徐”(河南话二声)、“好”(河南话三声)、“一”(河南话一声),这四个声调各不相同的字使前四句唱词形成了平仄押韵,而“低”(di)、“七”(qi)、“柳”(liu)、“飞”(豫中人念fi),四个字又让后四句形成了古体诗中常见的一、二、四句押韵。这样的唱词选择让整个唱段有节奏感与韵味,说书人唱起来朗朗上口,听书人听起来顺耳,符合中国普通民众长久以来形成的表达方式与审美需求。

总而言之,书会艺人所用的词语源于生活,描述生活,贴近生活,而且以广为人知的方式呈现给听书人,符合群众的日常表达习惯与朴素的审美期待,使说唱语言“接地气儿”,具有通俗性。

三、趣味性

说书这一艺术形式是动作表演、音乐和说唱的综合体。马街书会上,听书人常常面带微笑、饶有兴致地听着、看着说书人吹拉弹唱,还时不时地哈哈大笑,甚至在书会结束后说起听过的书还会忍俊不禁、笑声连连。究其原因,说书人的动作惟妙惟肖,乐器使用恰到好处,更重要的是语言诙谐有趣。

马街书会上的艺人使用各地方言进行表演,听书人能在三天之内听到全国各地的方言、俗语,听到腔调、唱词不尽相同的说书,这对平日劳作繁忙的普通群众而言大开眼界,轻松快乐,于是听艺人说书的趣味就流露出来了。再次,说唱语言的趣味性与通俗性密切相关,与俚语、俗语的运用有莫大关系。

(一)低俗与高雅的错位捆绑

艺人偏爱的土话、俗语糅合了普通群众简单、质朴的情感,或戏谑,或褒扬,或贬讽,用在说书里别有一番滋味。在上述唱段中,说书人把女孩儿说话温柔比喻为“蝇子飞”。蝇子就是苍蝇,一个漂亮女孩儿说起话来柔声细气,像小小的苍蝇在飞——低俗、拙朴替代了高雅、优美——这种调侃看似荒谬,但仔细品味,又切合实际,于是这句唱词就带有滑稽、幽默的色彩,听书人一听便觉新奇、有趣。

(二)赋予真实的感官体验

俚语、俗语说起来简单,听起来易懂,含义丰富而贴切。虽然这种表达方式用在书面语里略微不堪,但在说书人朴素的表演中十分巧妙:苍蝇飞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它的动作,听到它发出的细微的嗡嗡声,就像女孩儿在说话一样;那么“蝇子飞”三个字用在说书里就既能给听书人带来视觉联想,又提供听觉暗示,这句唱词顿生画面感与音响效果——这又是一种趣味。

(三)兼具表意与音效等多重功能

方言、土语经过说书人的艺术加工,以一种富有韵律的形式在表演中很自然地说出来,抑扬顿挫地唱出来,这对趁农闲时节在马街书会上放松娱乐的听书人而言既消遣了时间,又愉悦了心情。“又不低”、“六呀七”、“风摆柳”、“蝇子飞”,四组口语化的词语一方面构成了平仄押韵,富有节奏,另一方面生动地展现了女孩儿的体态、声音之美——这些唱词不仅有表达含义的功能,也造就了音乐美感。这种有趣的现象在马街书会说书人的表演中屡见不鲜。

简言之,说书语言的趣味性就是通过艺术化的日常生活用语体现出来的;把最普通的语言巧妙地转化成艺术的唱段更能吸引听众。

结语

七百余年来,马街书会的说唱艺术一直闪耀着美学的光辉。说唱语言的方言化、通俗性与趣味性浑然一体,使说书带着一种让人快乐的美感和朴实的情怀,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好听书、爱赶书会的普通民众。

然而,在传统表演形式日渐没落的今天,网络与新媒体对说书造成了重大冲击。尽管地域差别在使方言与俗语具有恒久的娱乐功能,但诸如“不明觉厉”、“喜大普奔”、“人艰不拆”“、说闹觉余”等网络自造词俨然成了当今年轻人在虚拟空间,甚至现实生活中的新型俚语、俗语。马街书会艺人使用的通俗词语在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年轻听众听来,不仅过时陈旧,而且略显粗鲁。但不可否认的是,马街书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弘扬与继承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说唱语言如何传下来,走出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命题。做好说书语言研究与书会现场口译,让马街书会的说唱语言在新的语言环境里大放异彩,需要艺术、语言、文化研究者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1]冯彬彬.河南说唱艺术的腔词关系和唱词语言的音乐美[J]美与时代,2009(2).

[2]马志飞.河南三弦书唱腔结构探微[J].福建艺术,2014(1).

[3]屈彩娥.陕北说书英译研究[J].语文学刊,2013(7).

[4]张向阳.河南坠子说唱语言音系概说[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6).

猜你喜欢

马街说书人唱词
唱词(外一首)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Max讲故事——说书人
薛莉:因为一座城,爱上摄影
记忆深处的马街书会
泥巴地里的曲艺盛会
——马街书会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
在卑微与高大中穿行的说书人——师陀《说书人》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