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家》说课稿
2015-08-15王赟
王 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鉴赏家》。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说教材
《鉴赏家》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短篇小说选读》。作为汪曾祺晚年怀念故土的作品,它既浓缩了短篇小说的各种要素,同时又带着清新的散文化风格。这篇兼备小说“共性”和“个性”的课文,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鉴赏。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祝福》等小说,对于小说的体例和要素是有一定了解的,但在人物形象的解读方面还存在欠缺。作为选修教材,这篇课文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知、把握文本的能力,重在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基于以上考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本文散文化的风格。
2.能力目标:立足文本,学会言而有据地分析叶三的人物形象,培养概括、总结人物形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首先,体会“鉴赏家”的含义(鉴赏画、鉴赏美、鉴赏生活)以及作者在叶三这个小人物身上寄予的高雅情怀。其次,体会鉴赏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思想。再次,通过品味本文所体现的人性美、风物美、人情美,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
三、说教法
这篇文章文字浅显、意蕴悠长,如果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一板一眼的教学方式,会使文章的灵动美大打折扣。我打算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用“鉴赏家”的身份,来鉴赏文本语言、人物形象,之后通过探讨,如剥洋葱一般层层深入,挖掘到课文的最深处。而教师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保证探讨顺利进行。因此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以鉴赏家的视角,审视文本,自我探究。
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启发引导法。教师以问题为线索启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四、说教学过程
计划安排一课时,具体设计如下:
1.预习任务:课前阅读课文、作者简介以及汪曾祺的另一作品《受戒》。
2.导入新课:提到“鉴赏”,同学们能想到什么呢?(提问)也许想到的是专家们鉴赏珠宝的情景;或是雅士们品酒品茗的画面。似乎鉴赏是一件脱离尘世的高雅之事,和普通人没有关系。其实不然,市井之中也有一双双慧眼,能够鉴赏艺术、鉴赏美、鉴赏生活。叶三就是这样的人,他有着怎样独到的眼光呢?我们一同去看看。(4 分钟)
3.讲授新课:
(1)同学们,预习了此文,你觉得叶三是个鉴赏家吗?请阐述理由。(设计讨论6 分钟)
a.不认同:他只是一个卖水果的,没有学过绘画,对于小老鼠、红莲花的鉴赏,不过是因为他熟悉生活罢了,是凑巧发生的。
b.认同:赏画→懂画→评画→藏画,通过季匋民的赞叹和日本人求画,可以看出他是很有艺术鉴赏力的。
(2)既然叶三会赏画,那么他赏画有怎样的特点?(5 分钟)
a.真诚,发自肺腑,不假充内行(与季匋民厌恶的那些假名士对比)。
b.鉴赏力强:赏出精彩(看出紫藤里有风)、赏出真迹(发现了李复堂的真迹)、赏出不足(红荷花)。
c.不功利(面对高价,也不卖画)。
(3)作者在写叶三赏画之前,花了大量笔墨写他卖水果,他卖水果有怎样的独特之处呢?是不是偏离主题了呢?(这是重点)(15 分钟)
明确:a.他专给大宅门送水果,不说价,工具是金丝篾篮和小秤,水果精挑细选,为了找到好果子“经常外出,能看很多好景致”。这些充分体现了他是一个热情能干、诚信、阅历丰富、追求精致品位、眼光独到的果贩。
b.没有偏题,这是散文化小说的体现。看似闲笔,却又为后文做铺垫。卖果子和赏画之间是相通的。他赏画的敏感,恰恰是源自卖果子时对生活美的敏感。他到处去找好果子,到处走动,扩大了见识,提升了鉴赏力。
c.叶三鉴赏的不仅是画,更是生活。一方面,他凭着对生活朴素的理解,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欣赏画,用最简单的话语评画,却常常能一语中的。另一方面,他对画的美感的捕捉,恰恰是来源于对生活中的美感的捕捉。只有热爱生活,时刻注意细节的人,才能看到紫藤中的风,才能发现小老鼠的顽皮,才会知晓“红花莲子白花藕”。叶三身上有对美纯粹深沉、没有功利色彩的爱,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之本质所在。
(4)既然叶三在鉴赏美,读者也是鉴赏家。读了宛如画卷的此文,再次鉴赏文本,找出本文的人性美的体现。(6 分钟)
明确:叶三卖果子的热情和诚信;叶三儿子们对父亲的尊敬孝顺;叶三对季匋民的敬重、坦诚和深情厚谊;季匋民虚心接受意见等。
(5)叶三把所有的画都带进了棺材,不肯卖掉,你怎么看待这个结局?(6 分钟)
赞成:重友谊、珍视知己之情;反对:狭隘的占有(有道理即可)。
(6)总结:总结全文,明确叶三不仅是画的鉴赏家,也是美和生活的鉴赏家。(3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