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曾祺《鉴赏家》的艺术魅力

2022-04-01刁茜媛

文学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汪曾祺

刁茜媛

内容摘要:作为汪曾祺最为人熟知的《鉴赏家》,其内容与春秋战国的内核伯牙子期相似,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下,其内容更具有平静心情、引人思考实质性意义。汪曾祺借助士大夫知交作为内容载体,虽然以风俗画卷与真假名士为内容主要情节,但其本质仍是表达追求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景,以及对名士求贤若渴的人才爱护。以繁华为背景,以思考为核心,才是《鉴赏家》真正表达的内容。

关键词:汪曾祺 《鉴赏家》 小说赏析

作为汪曾祺作品巅峰,回望故园内容一直是其思考的主要方向。而广为人知的《鉴赏家》,在表面上看是以诗写小说,略带不伦不类,但是仔細研读,却可以发现这是以小说题材在诗方面创新,具有进一步挖掘与研究价值。小说主线明确,季匋民画作被果贩叶三赏识,而后者则是终生珍藏、千金不售一段佳话,内容则有各类风俗轶事,借助诗表达愁意,在繁华中描述寂寞,宛如亲眼所言、亲耳所听,生动且形象地描绘汪曾祺眼中的世界。

一.画家与鉴赏家

小说开篇即点题,分别将画家和鉴赏家身份放在季匋民与叶三身上,可谓语出惊人。虽然季匋民在身份上与叶三存在巨大差异,但两者品行与意趣相仿。前者远尘嚣,心思存于丹青,后者则关注生活,这也是之后赏画与季匋民产生共鸣的铺垫。两者无雅俗区分,但也因如此故事更具有吸引力。而汪曾祺重点着墨人物多为重义轻利,对于文化有自然亲近感,抑或是自身就是文化代表人物,《鉴赏家》中叶三和季匋民就是最好案例[1]。

叶三与其他果贩不一样,既不开铺,也不摆摊,专门负责大宅门送货。而且他买果子是四时之先,早于市面,而且果子也符合节令。而且,其果品精心挑选,均为树熟,每月买果子花费时间要远超过卖果子。不说价,相较于交易,这种更仿佛人情往来。他卖果子可以说是只为季御民一人,不图挣钱,只为爱画。而且叶三也是一个独特鉴赏家,这也是可以走进季甸民创作世界的重要原因。叶三有智慧,懂得享受生活与艺术。而且,他也主动接近艺术,和身为艺术创作者的季御民在心灵上达到相互交融,和“神交”类似。叶三从画作中读懂季甸民内心想法,但更会从经验中分析画作,多年陪伴让他从欣赏转变为参与到季甸民创作中。叶三在季匋民画前保持对艺术的尊重,对于季匋民的尊重,为其磨墨、抻纸,并不是阿谀奉承,而是真正对身为创作者的季匋民一种尊重;在季匋民绘画时,叶三专心看,不发一言,保证创作环境安静,避免打断季匋民的创作思路。偶尔惊呼也是季匋民最出色落笔,在一定程度上也和季匋民在创作意识上达成一致。而季甸民为让自己更加沉浸在绘画作品中,在作画时多将书房门锁住,但对叶三却有例外,房门只对他一人开放,甚至是愿意他在旁边看。季匋民认为这个果贩叶三并不是单纯谀媚,而是真情实感,是真的看懂画内容与精神的鉴赏家,所以信任叶三,也让创作者与欣赏者达成心灵上的相互交融。

汪曾祺在《鉴赏家》中直接将叶三叫做“鉴赏家”,而不是烂俗题目例如“果贩叶三”、“鉴赏者”,不仅是汪曾祺多年创作的经验,更是在斟酌之下,详细分析后的题目,让整个小说内容得到整体生活。而且,这种形容方式也是汪曾祺对笔下人物敬意,这也是汪曾祺作品在这个时代依旧有欣赏价值的根本原因。无论是针对季匋民点拨画品,还是识别大家李复堂画作真假,叶三都表现出超过一般鉴赏家的专业水平,从任何一个角度都无愧于“鉴赏家”。但是他的身份仅仅是一个果贩,和鉴赏家这个身份存在巨大差异,让整个故事更富有戏剧性。

汪曾祺在写作多忽略都市,将目光集中于乡村、民间,甚至在《鉴赏家》中安置民间背景,全然不提到繁荣的大城市。这不得不让人思考,季匋民仅为县级画家,是否可以被冠以“大家”之名?这里也是汪曾祺自己在人生中得到的判断,相较于城市推崇各类大家,他更倾向于信赖民间奇人、奇迹,甚至认为只有民间认可的人物才可以被成为大家,只有得到乡村居民认可的作品才可以被称为传神。而且,季匋民并不是虚拟创造角色,是拥有一个实际原型,即曾任上海新华艺专国画系主任及上海美专国画系教授,兼上海《美术生活》特约编辑,曾和徐悲鸿等大家共事,但在39岁辞职回归故里的王陶民。然而,在小说中并不直接描述角色原型曾经历过的世俗风光,而是着重强调王陶民辞职后归隐山林的众多事迹,而在文章中也描述季匋民在乡村中发生的若干事情,自然是拥有汪曾祺的创造独特含义。

在《鉴赏家》中更是于字里行间透露人物形象,借助作品风格塑造人物风格,这是写作巧妙之处。叶三说出“紫藤里有风”,这就是汪曾祺对普通民众多年摹态功底,以简单笔触还原实际生活,去掉迂腐、酸臭的不文不雅,去掉高谈阔论,让内容回归乡土,舍弃过多浮华,以真实内容描述真挚情感。需要清楚一点,汪曾祺身为著名书画家与书画鉴赏家,相较于其他人更具有高谈阔论的资本与资格。各种出版社多次出版《汪曾祺文与画》,内容图文并茂,除106幅优秀书画作品,还有多篇引人思考的理论性文章。而他女儿汪朝回忆,其父亲在面对故宫博物院书画馆藏品可以做到如数家珍。可是,汪曾祺在《鉴赏家》中仅使用白描方法,就将果贩与鉴赏家两个角色形象完美叠合,足以看出他对创作深刻认识[2]。

二.大隐隐于市

而《鉴赏家》季匋民形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其原型王陶民,汪曾祺在其《看画》中多次提到王陶民,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两者形象产生一定重合。身为大家的王陶民,重视古朴的内容,追求传统技艺与思想,但又贴合现实,生动描绘生活诸多细节,更是获得张大千等诸多大师赏识。而在返乡后,却以卖画为生,在生活层次上产生巨大落差。可是,他却依旧保持自己的秉性,虽然生活清贫,但却近平民,远权贵,并不为了生活而向金钱、权力等低头。在日军大肆侵略高邮时,虽然有一腔热血,但是因病去世,留下了遗憾。无论是虚拟角色季匋民,还是真实大家王陶民,都无愧于“智者”称呼,也让《鉴赏家》包含对王陶民的缅怀,对季匋民的一种思想映射。

季匋民性格豪放,且喜欢喝酒作画,这点和众多艺术创作者十分类似。但是,他却和普通的创作者有所差异,喝酒不吃菜,仅是吃水果,一张画就是二斤花雕为主菜,半斤水果为点心。因佩服李复堂,所以季匋民也喜欢画荷花,还是墨荷。虽大写意,但却笔锋与意境齐到,留白是其画作特色,独特创造方法也让季匋民的画作受到众多附庸风雅人的喜爱。虽然人于市井,但其思想却远超市井,并不是仅仅关注每天的餐饭,也不是将画作当成揽钱工具,而是真正将自己的思想、精神投入艺术创作中。在这种物欲横流时代独善其身,将其画作为精神外显而引人深思,既是季匋民个人的性格,也是汪曾祺对于整个艺术创作界的美好期望。而且季匋民极为讨厌听其他人讨论画作,即使是亲戚应酬,多为半盏茶时间立即道别[3]。这是因为在推杯换盏之间必定有“名士”针对各家画作高谈阔论,彰显自己对于艺术、文化的浅薄认知。尤其是季匋民身为大画家,所有人就会额外起劲,着重强调评书论画,显示对季匋民的认识,从而卖弄自己不多的学识。因为议论多是道听途说,季匋民的耳根难受。

而身为果贩的叶三和身为画家的季匋民,这对组合超过普通文学内容,让其对彼此刮目相看。这是因为智者具有相互吸引的魅力,会让他们同时跳出各自的生活,暂时躲到传统文化中,避免被商业侵扰。无论是偶然相遇还是惺惺相惜,都是心灵慰藉与思想的必然选择,也是在那个时代真正艺术家的唯一选择。汪曾祺将自己人文理想寄寓于两者身上,希望他们可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的希望。而其自己也是在模仿笔下的季匋民,“荷梗甚长,一笔到底”,无论是作画还是做人都坚持自己的底线,保持自己作为艺术创作者的风骨。

而季匋民面对这种友谊,送了叶三多幅画作,希望叶三将其售卖,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但叶三却对季匋民说,画不卖,语气坚决。而后者也用行为诠释他的语言,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在季匋民死后,叶三虽然停止卖果子,也依旧在四季八节寻觅鲜果,供于季匋民坟上。身为智者,却被现代商业创造的繁荣无情放逐,这是一种时代的悲哀,也是智者的无奈。但无论是季匋民还是叶三,都没有“感士不遇”,没有认为自己是“生不逢时”。而是用自己努力寻求知音,并打造心灵乐园[4]。这种行为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對以后生活的期盼。正因为他们的坚持,才让这种智者的沉默更引人反思,进一步让整个文章更具有思考价值。

在初读《鉴赏家》时,本人认为应于“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位置收尾,通过这种开放式结局留给人无限遐想,但现在结尾显得拖沓,反而影响整篇文章的阅读效果。但在多次阅读后,却发现这种“多余”却有额外含义:季匋民人死,画价大增,甚至有日本人出高价收藏;叶三手中画作都为佳作、上品,但其却果断拒绝高价求购;叶三最后和季匋民画作一并埋进棺材。正是因为这个结局,让情节保持流畅,并让文章意义上升。更是借助这种时代的苍凉感,深化主题、提升内容,让美学观感更进一步。

三.最后一个

如果说汪曾祺相较于其他作家更具有思想深度。那么其在“最后一个”的话题中具有更深情结。现实里中国当代作家对于“最后一个”有强烈共鸣,例如高建群《最后一个凶奴》,肖克凡《最后一座工厂》等,更有例如陈忠实《白鹿原》,阿来《尘埃落定》等,虽然没有“最后一个”,但却在字里行间隐含着深刻内容,潜移默化将这种思想传递给读者与听众。而“最后一个”则更像是汪曾祺心结,无论是《徙》谈甓渔与高北溟,还是《岁寒三友》靳彝,抑或《故里三陈》陈小手、陈泥鳅等人,这些由其创作的人物保持随性,不限社会地位、身份等限制,或是地方仁爱名流,或是耿介隐士,还有寻常百姓,却都在汪曾祺笔下以“最后一个”略微着色。但是,这种思想也仅仅是汪曾祺的一种期望,无论是其想要挽留什么,多为无果,没有办法阻止整个时代的发展,只能在社会运转中不断沉沦,最后凋零。

《鉴赏家》除“最后一个”鉴赏家的叶三,还有“最后一个”画家的季匋民,两者互为对立状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达成了融合效果。季匋民除叶三再无其他知音,不仅是他个人的清高,也是时代变化必然情况。来自商业时代的冲击,让人们逐渐冷落,甚至在关系上产生疏远,以心相交越发遥远[5]。除个人情感外,社会关系、做人底线,甚至是诗情画意,都可能变成最后景致,让人产生无尽的感慨。叶三买果子,在立春前后卖青萝卜,在端午前后有枇杷,重阳则是来自河间府鸭梨或者是莱阳半斤酥等等。从表面分析,汪曾祺借助简单笔画与各色水果,对当地四季光景描绘,让乡土生活展现给读者。但是,这却是描述安静适宜幸福的生活,表现出汪曾祺对于这种恬淡生活的向往。更是将情感隐藏在文字后,汪曾祺对于笔下创作的世界表现出深刻的爱怜与感慨。因为这种理想的乡村世界与封闭生活终会被物欲冲击,一切都会化作泡影,无法挽回,更无法去抵抗。在平和抒情中,却隐藏汪曾祺伤怀之情,这也是他作为一个创作者对于时代的遗憾。

不仅在创作中有这种想法,而现实生活中汪曾祺也被称为“最后一个士大夫”、“最后一个京派作家”等等。虽然这些说法是否可以真正形容汪曾祺仍有争议,但仍能作为参考内容使用。以汪曾祺为代表,这些被包括中国古典文化深深濡染的作家与知识分子,无论是思想还是履历都较为相近,更不要说心理结构更倾向于随遇而安,他们都拥有超脱功利的人生境界以及相似的美学趣味,更拥有古朴的现实热爱之情[6]。但是在现代商业文明大肆发展的过程,这些人并不会在时代发展中感悟进步带来的好处,反而会进入焦虑之中。这并不是文人墨客的反常行为,而是他们对于商业文明的随意挥霍更清楚危险,商业文明会以一种粗暴、短视的方式榨干艺术、创作的所有价值。这些人更是了解渐行渐远的文化对于国家与民族是何等损失。所以,在许多场景下,这些艺术创作者会对商业文明进行排斥。而这种“最后一个”正是从心理出发,聚焦于悲悯叙事的一种快捷方式,是创作者无法忽视的存在。但在现代文明前进中,“最后一个”会带来新气象,也会带走过去的美好时光。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也是作为新时代的创作者、欣赏者应该摸索未来艺术发展方向的必要要求。

虽然在《鉴赏家》中,古典文化成为现代商业体系的“弃婴”,完成思想与内容的流放,但这却不是全部内容。抛开这一层面,将其作为艺术批评赏析未尝不可。以优秀作品为内容,描绘艺术家、鉴赏家等不同人物,在艺术创作、道德人格等诸多内容展开讨论,更是从艺术品与商品角度分析时代潮流,汪曾祺都将自己想法付诸笔下,也是提供给现代都市人群的一种宁静淡雅的生活模式。

参考文献

[1]丁文.平淡处山高水深——论汪曾祺小说的悲剧平衡形式[J].南方文坛,2018,182(01):78-81.

[2]杨君清.论汪曾祺小说中的留白[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2-15.

[3]涂珊珊.做一回真正的"鉴赏家"——批判性思维视角下的《鉴赏家》教学[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9,000(009):17-20.

[4]张传东.从知识驱动,问题驱动到任务驱动——以《鉴赏家》为例谈语文课堂驱动模式的转型[J].语文教学研究,2020(4):4.

[5]刘程程.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意识流[J].小说评论,2018,000(001):202-207.

[6]滕永文,王兰英.在现代文教学中赏析传统文化——以汪曾祺散文为例[J].语文建设,2018,396(24):80-82.

(作者单位: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汪曾祺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离汪曾祺最近的作品集”
汪曾祺“蹭酒”
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
汪曾祺:幽默是一种魅力
汪曾祺“蹭酒”
爱逃课的汪曾祺
爱逃课的个性才子
汪曾祺“蹭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