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意”背离:《鉴赏家》中“兴”的表达

2019-09-10赵云芝

赵云芝

摘要:《鉴赏家》中,汪曾祺通过打破了“言意”一致性的表达规则,大胆制造了“言”与“意”的背离,在“言意”的背离中完成了“兴”的表达,营造了“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文学意境。汪曾祺制造的三次“言”与“意”背离是:“前言”与“后语”的背离,叶三鉴赏绘画之“行”与鉴赏之“言”的背离,鉴赏家叶三“第一个”的荣誉称号和他与其他鉴赏家比较结果的背离。

关键词:《鉴赏家》“言意”背离兴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选入的汪曾祺短篇小说《鉴赏家》,深为学生喜爱。但很遗憾,我在教学这篇小说时,大多数学生把小说主人公叶三解讀为隐逸在民间的艺术家。我上网搜索了一些《鉴赏家》的书评发现,与学生解读相似的竟也较为普遍。

其实,《鉴赏家》只是用平白如话的语言,讲述画家季匋民和果贩叶三之间的简单故事。只是“在汪曾祺这里,‘平白如话’通常是个假象,他的作品有时反而不好读”。这些因不好读而读出的错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作品的审美价值,甚至完全背离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能不说是大遗憾。

汪曾祺的小说看似简单却不好读的原因,就在于其在小说创作中惯常使用的“兴”的艺术表达手法。何谓“兴”?钟嵘在《诗品》中评价《诗经》时指出,“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这句话不仅点明了文学作品中“言”与“意”的关系,也揭示了在营造有韵味的艺术境界中“兴”的巨大贡献。“兴”的手法开启了中国诗歌讲究韵味的先河,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创作。而汪曾祺对当代小说的贡献就在于,他不仅延承了“兴”的手法,还创造性地借助“言”与“意”的关系,将“兴”这种艺术手法演绎出了众多样式:从《受戒》到《大淖纪事》,从《异秉》到《鸡鸭名家》,几乎无文不“兴”。而在短篇小说《鉴赏家》中,他更是把“兴”的艺术表达运用到纯熟老练、了无痕迹的程度。

《鉴赏家》中,汪曾祺是如何借助“言”与“意”的关系完成“兴”的表达,如何使“平白如话”的语言承载无穷意味的呢?他打破了“言意”一致性的表达规则,大胆制造了“言”与“意”的背离,在“言意”的背离中完成了“兴”的表达,营造了“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文学意境。

在《鉴赏家》中,汪曾祺共制造了三次“言”与“意”的背离。

一、“前言”与“后语”的背离

小说开头第一段: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一段文字,两个判断句,构成了并列的言语关系。第二句中,虽然作者并未指出叶三在哪一方面具有“第一”的鉴赏能力,但读者会根据并列的句间关系,很容易从首句“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中,补全第二句所缺的鉴赏对象,即“叶三是全县在‘绘画’方面的‘第一个’鉴赏家”。这是小说的“前言”,此前言与文题呼应,同时“文”“意”一致,清楚明了。

但行文向下,却陡接一句“叶三是个卖果子的”,出人意料。这一句,紧随“前言”,却又背离了“前言”,似有“山穷水尽”之境。持“叶三是民间高手”观点的读者,也正是以此为依据,认为此处的背离是作者有意用“落差”之法塑造人物,并且认为紧随此句的描写和叙述恰恰是“落差法造人”的明证。

的确,在交代了叶三果贩的身份后,作者以优美的文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极富有诗意的民风民俗的画面,美感四溢:四季水果图,色香味俱全;巧手撕布图,声色兼备;亲情伦理图,温情祥和。这些美或在叶三的亲手把玩中呈现,或在叶三的身教言传中传承,都给“高手在民间”的解读提供了看似翔实的依据——叶三在常年走街串巷、奔南闯北的买卖果子的活动中,获得了对美的自觉领悟,并本能地追求美、传承美。但持此观点的人,恰恰忽视了这些被叶三“鉴赏”的对象中,有水果、有生活、有亲情,却唯独没有绘画,即没有作为艺术鉴赏家的鉴赏对象。这些描写并不能成为“叶三是鉴赏绘画方面的专家”的依据,亦没有提供果贩叶三具有绘画鉴赏能力的逻辑可能性。

所以,这种说法虽以文字为依据,但解读信息止于字面,且未对信息进行归类分析,未能究其实质。因此,离开了文本依据的结论禁不起推敲。把叶三解读为民间高手的读者,忽视了被作者打破了的“言意”一致性的背离,从而错过了作者通过前言不搭后语的逻辑背离表达出的“兴”的意味。退一步说,如果作者真想借助人物身份和能力的落差塑造民间高手的形象,那么,在行文中就没有必要打破前言与后语的逻辑关联。故此处只能理解为作者是要把读者引入“山穷水尽”处,目的是引领读者探究“柳暗花明”的出口。

二、鉴赏绘画之“行”与鉴赏之“言”的背离

如果说第一次“言意”背离在表面上尚有因果关系支撑,那么第二次的“言意”背离就隐秘多了。小说在题目与开篇第一段中都给予叶三“鉴赏家”的定位,这样的定位自然会唤起读者对叶三鉴赏行为的期待。作者在宕开好几个语段以后终于要将这个悬念落实在文本里了。并且,鉴赏之前,作者又有意说了句: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

一句“从不瞎评论”提升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可谓蓄足了势。

叶三的鉴赏到底精彩到什么程度呢?

我们对文本中叶三鉴赏绘画最精彩的三次活动进行分析。

先看叶三的评价——

季匋民画紫藤花,叶三说:

“紫藤里有风”,因为“花是乱的”。

季匋民画老鼠上灯台,叶三说:

“这是一只小老鼠。” 因为“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季匋民画白莲花结下的硕大的莲子,叶三说:

“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再看季匋民的反应——

“对极了!”

“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鉴赏家与画家的互动热烈而又和谐:一个没有不懂装懂,瞎评;另一个也没有半点失望,兴奋地回应。但是,请注意,作者在这样精彩的互动中不动声色地制造了第二次“言”与“意”的背离,再次暗示了叶三非专业鉴画家。理由如下:

首先,叶三的评价用语不专业,三处评价没有一句是行家话;其次,叶三的评价只涉及季匋民所绘之画是否合乎生活实际;最后,季匋民的回应也补证了叶三的“非专业”:“对”字用了两次,“惭愧”用了一次,且三次回应都以叶三的“見识”为核心。虽然两人的互动是和谐的,但无论是鉴赏者还是回应者,都没有涉入专业的鉴赏范畴。由此可见,季匋民对叶三的欣赏是对叶三的广博见识的欣赏,是对叶三“不装懂”的“真”的欣赏。此处,作者其实是借助叶三的鉴赏之“行”与鉴赏之“言”的背离,暗示读者:叶三是鉴赏家;但叶三不是绘画鉴赏家。

当然,作者的暗示还不止此处,在安排叶三评画之前,作者凭空多了这样一段文字:

季匋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李画多凝重,季匋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匋民微用侧笔,——他写字写的是章草。李复堂有时水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匋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但更为舒展。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

这一段文字才是真正的绘画鉴赏:“画风”“用笔”“笔意”“笔致”,句句关乎专业。这一段文字与下文叶三即将开始的鉴赏默默地比照,悄悄地暗示,以专业印证不专业。

三、“第一个鉴赏家”与其他鉴赏家比较结果的背离

在前两处的“言意”背离指向叶三专业与否的确认后,作者设计的第三次背离直接指向了“第一个”的荣誉称号是否可靠。小说首段中说“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既有“第一个”之誉,那必是比较后的结论。而实际上,在《鉴赏家》中,汪曾祺最起码把叶三和两种鉴赏家做过对比。

一是伪鉴赏家:“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这种议论全都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季匋民听了,实在难受。”和这些假名士相比,叶三自然胜出,“第一”的荣誉称号自然当得起。

但行文中作者又安排了另一个人和叶三进行比较,这个人是辻听涛,而辻听涛是个真正的绘画鉴赏家。小说对辻听涛做了这样的描述——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姓“辻”,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

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匋民的画的。

……辻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辻听涛千里迢迢而来,洗手、焚香,三拜画轴,态度虔诚。如果仅就对季匋民画作的虔诚态度来说,辻听涛并没有比叶三更占优势,还不足以夺走叶三“第一个”的称号。但就辻听涛用以评价季匋民画作的评语“真是神品”而言,辻听涛就远远胜过叶三了。 “神品”二字,不仅鉴赏了画之表,更鉴赏到了画之神。 比起只会说“对”与“不对”的叶三,两人的专业鉴赏能力是云泥之别。所以辻听涛是专业鉴赏家,叶三不是。“第一个”的荣誉称号与叶三的实际鉴赏能力不符,说叶三是隐逸在民间的艺术家是对文本的误读。

但《鉴赏家》确实是在礼赞叶三。作者对叶三的赞誉不在画作鉴赏方面,而是在叶三的非专业的身份上,在叶三的言与行中——

叶三在季匋民死后的行为:已经不卖果子,但是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

叶三拒绝卖给辻听涛季匋民的画:不管多少钱都 “不卖”。

叶三的遗嘱:叮嘱儿子“把季匋民的画和他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

所以,汪曾祺在《鉴赏家》中根本没打算把叶三塑造成隐逸在民间的艺术家。季匋民是第一个画家不错,叶三是第一个鉴赏家必然也不错。只是叶三的“第一”之誉是在对自然美的鉴赏方面,是在对拥有自然美内核的一切形式(水果、绘画、季匋民)方面。叶三对一切自然之美的强烈热爱,对一切自然之美的自觉追求,是金钱不能动摇、生死不能改变的。汪曾祺要赞的就是叶三的真、叶三的善、叶三的诚。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第一个”之誉,叶三当之无愧。

小说“言”止于叶三是第一个鉴赏画的艺术家,“意”却从否定叶三是第一个鉴赏画的艺术家开始了。作者把要赞叶三的意图通过 “言”与“意”的背离,巧妙地“兴”起“言已尽而意有余”的艺术效果,含蓄而坚定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真善美的礼赞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