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消息写作中文学化手法的运用

2017-03-31殷洁

丝绸之路 2016年24期
关键词:故事化散文化

殷洁

[摘要]新闻消息如何抓住读者眼球,一是新闻事实本身要具有价值,二是新闻消息的写法上要有特点、有创新,要从文学中汲取养分。从文学中的散文化和故事化写作手法入手,是目前消息写作汲取文学养分的两种主要方法,用好这两种方法,可以增加消息的信息量、生动性、可读性,增加新闻报道的阅读美感。

[关键词]消息写作;文学化表现;散文化;故事化

[中图分类号]I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24-0043-02

新华社前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同志,在当时全国新闻界热心从事改革的时候,最早提倡尝试用散文笔法来写新闻,主张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打破旧框框,破掉旧模式,突破传统的写作规范,要“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方向发展”。这些观点引起了新闻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所谓散文化新闻,就是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具有散文化倾向,以散文化的笔触构造出深邃的意境,使用白描手法,结构像散文那样富于变化,语言像散文那样生动凝炼。

散文化的消息写作可使消息的语言更加优美,增强报道的可读性。这正是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所需要的。语言单调枯燥,阅读起来味同嚼蜡,读者便会兴味索然。只有优美的散文化语言才能表达出丰富的内容,仿佛一位老师,有声有色地将新闻讲述给读者,使读者在美的享受中轻松自如地获取新闻信息。以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山东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为例,文章运用蒙太奇手法,将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后情节描写出来。文章中“这是收获的季节”既说明了现在正是秋天,也表现出了莫言的作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句“成了!”将这篇新闻作品推向高潮,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们的欢呼举止与兴奋心理,使读者仿佛亲临现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事实证明,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文学修养水平就会相对提高,对于新闻的观察与把握也会更加准确。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的感觉它。”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有了一定得文学积累,再进行文学创作实践,报道出来的新闻便能更深刻,更有内容,也更容易发现身边的新闻。

散文化的描写手法更能使报道情感炽烈,真挚感人。以《请过路吧 亲爱的藏羚羊》中的几段为例:“为不惊扰这些可爱的精灵,可可西里至五道梁一线,铁路夜间停止施工,拔走彩旗,灯光休眠,机器熄火;作为高原生命线的青藏公路,过往车辆在夜间停驶三个小时。这里又呈现一种远古洪荒的宁静,只有高原的夜风为这群母子结成的队伍送行。”作者将藏羚羊与人类和谐相处描写得十分到位,充满了人文关怀,同时又蕴含着浓烈的情感,充分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健康向上之情、真挚自然之情、生动具体之情,以情感人,使报道产生理想的效果。在现在看来,这篇消息的時效性虽然已经很差,但是再拿出来品味还是有很强的典型性,在新闻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应该说,20世纪90年代曾经风靡一时的“现场短新闻”就是一种散文体的现场报道,是对记者现场观察力和文笔能力的考验。很可惜,新闻界没有坚持延续下来。

新闻事实与散文的结合不在于一定要把报道写成散文的式样,更重要的是要借鉴散文的创作方法,如散文的语言、散文的结构、散文生动的形象以及散文的注重细节描写等。如果要给新闻散文化写作下一个定义的话,即反映一个事实,没有框框,用自由、灵活的手法,浑然天成,形散神不散。

除了散文化描写之外,还可以在报道中运用故事化的手法来增加消息的生动性和吸引力。近年来,新闻故事化也成为新闻报道中运用的一种主要方式。新闻写作的故事化丰富了新闻内容的传播,同时也满足了观众的收视要求,在传达政令、传播信息、教育群众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故事化报道契合了受众的深层次阅读需求,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增强了新闻传播效果。

2006年11月14日,《大众日报》一版刊登《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这篇消息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的开头这样写:“今天上午,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得到证实:兖州市顺从民意,叫停了境内已完成详勘的小孟煤田,全面封存。此举意味着兖州市损失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减少地方税收5000万元。许多人颇感诧异,兖州人哪根神经搭错了,‘到嘴的肥肉居然不吃?”这种开头具有鲜明特色,通过短短的几句话就将读者的视线吸引过来,使受众都想对兖州放弃2亿吨大煤田的举措一探究竟,轻而易举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一般来说,这种重大的消息会占据很大的版面,但是记者却用短短的800字,简洁地表达了读者想要获取的信息,使读者有种“称砣虽小压千斤”的感受。2007年3月23日,《人民日报》对同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山东兖州:封存煤田留给后人 力促经济成功转型》,新闻是这样开头的:“一块已完成详细勘探、探明储量2亿多吨、开采后每年可为地方带来5000万元税收的大煤田,日前被山东省兖州市全面封存。”从这两篇消息的对比就可以看出,第一篇稿件中记者的个性很强,很容易被读者记住;第二篇稿件则十分空洞,毫无特点可言,仿佛是“八股式”新闻的范本。

又如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也很好地体现了新闻的故事性。作品以讲故事的形式报道了就业局长来到扬州一家企业,隐去身份、“潜伏”打工,真切体验到这里的良好用工环境后,才放心地介绍数百名老乡来这里打工。报道的色彩非常鲜明,人物形象也十分清晰、丰满。在报道中,记者也特别注意了细节的描写。比如文章详细交代了他先后“经过一周岗位培训”,然后“被分配到整理车间,负责打包卸运”的过程。他对扬州务工环境感受最深的就是规范:“一周工作五天,周六加班计发加班费,周五晚上工厂还开展联谊会。八人一间宿舍,有空调、有热水。每月10日,工厂按时发薪水,外来员工全部参加社会保险。”记者还翻阅他的“打工报告”,上面写道:“扬州企业,合理工资吸引人,人性管理温暖人,事业发展激励人。”记者捕捉的这些画面感丰富的细节,让读者如临其境,仿佛每个人都是记者,一遍遍地重温着就业局长的“打工”经历。

细节描写是消息具有故事化最直接也最贴切的方法,因为细节描写是新闻中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吸引力的环节。2008年第893期《华北电力报》有一则新闻,在细节描写方面很有特色。新闻主题为暗访,重点报道张家口供电公司组织的对基层供电所是否优质服务的暗访活动。新闻选择了几个细节:在路边,暗访组向一位正在浇地的大嫂说明情况,请她配合一下工作,给供电所打报修电话假报修。大嫂的态度非常鲜明:“你们整人呢!谁帮你们打电话啊……”事儿没办成还挨了顿数落。车开出四五里以后,他们找到了觉悟比较高的村主任,要他拿暗访组的手机给供电所打个电话。村主任挺讲原则:“供电所?好着哩!几个孩子忙里忙外,咱就别添麻烦了……”车又开出十几里,暗访组在另一个村子找到了一位大娘,再次请大娘给供电所打“报修电话”,大娘笑了:“不用打!不用打!电工就在村子里,给机井上装表呢!”这篇报道中,人们认为应出场的供电所人员一个未出,可读完这几个细节,供电所的形象却跃然纸上。看得出,作者在细节描写方面下的功夫,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小细节,卻代表了方方面面的意见,真是匠心独具的一篇好新闻。读者仿佛看一场电影一样,画面感十足,在津津有味的阅读中完成了新闻中信息的获取,不但不觉得枯燥,反而生动活泼。

故事化新闻就是通过故事情节来激活新闻,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引人、以情逗人,给人以情节之美。那种精彩的新闻故事情节所留下的绝妙印象,那种情感的大幅度翻转,那种刺激的经久不灭,那种平凡人的不平凡命运,那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都会令新闻故事的受众激动不已。

在消息写作中汲取文学养分固然是好的,但是凡事都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优点也同样会给新闻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因此,消息写作在文学手法的运用方面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方面,文学化和故事化运用要符合消息写作的基本原则。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也是客观事实的反映,事实永远是第一性的。因此,运用文学手法时一定要注意符合消息真实性的原则。借鉴散文化、故事化的手法写新闻时应把握住这个基本原则,不能任由散文化、故事化的发挥。也就是说,必须在坚持真实性、时效性的基础上追求散文化的形式,始终注意把新闻价值放在第一位,以传播信息为己任。在这些基础上,追求适当的表现形式以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和谐及完美统一。在向散文化、故事化的学习中需要把握一个“度”,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反之,易使消息写作失真,失去了新闻的本质特征。如在一些新闻报道中,记者为了博得受众的眼球,过分强调报道的写作技巧,用华丽的辞藻堆积而成,从而忽略了新闻事件本身的闪光点,使得整个消息读起来油腻庞杂,失去了新闻该有的简洁明了。所以要在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真观、公正性的前提下,运用好散文化的写作手法,把握好“度”最为关键。再者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用最简短的文字,传递更多的信息,表明写作者的意图。

另一方面,要根据事件性质准确判断文学化和故事化的运用。 虽然运用文学性可使消息更具有美感和可读性,但是就一些特殊的新闻事件来说,要不要运用这些文体,必须视情况而定,并不是所有的消息写作都可以运用文学手法。如党的方针政策的发布、对于特殊群体的报道、国家的灾难性报道、严肃的法制案例等,就必须严格按照五个“W”和一个“H”要素来报道,如果运用了文学化手法,则会使报道失真,从而影响其真实性。因此,消息写作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判断是否需要文学化写作手法的运用。但是,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记者要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既传播信息又提升新闻报道可读性和信息量的写作方法,从根本上培养一种文学化的新闻写作习惯。

猜你喜欢

故事化散文化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散文化
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模式研究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论新闻故事探析和艺术化风格
有深度 才有力量
基层电视台做好农业科技节目的初步探索
探究新形势下散文化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
新闻散文化写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