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细读方法摭谈

2015-08-15谢建平

语文天地 2015年20期
关键词:阿长鲁迅文本

谢建平

一位语文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好课都是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差课都是对文本的错误解读”。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他的课堂教学能力,而课堂教学能力的关键是教师本人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什么是文本细读呢?根据李凤老师的理解,所谓文本细读就是在整体感知文本主题思想和文章结构的基础之上,从语言、修辞、音韵、文体等角度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与分析,进而体会到文本表象之下的生命意识、生活感悟、人物形象、精神内涵。可见,文本细读的角度和方式是多样的。下面从个人教学实践和其他老师教学经历上说说文本细读的几种方式。

一、提倡“素读”

所谓“素读”,指不借助任何外在工具的阅读(包括各类教学参考及与此文本有关的各种材料)。“素读”实际上是一种陌生化阅读的状态。用黄厚江老师的话说:“就是把阅读对象(哪怕是读过多次的文本),当做全新的文本对待,把曾经有过的体验和认识搁置起来,使阅读主题和阅读对象之间形成一种距离,用新鲜的阅读触觉感受文本”。在“素读”的过程中,要从多个视角出发。首先,要有读者视角。我们要把自己当做一个读者,要沉下心来仔细研读文本。想方设法让自己走进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最好让自己忘记是个老师,而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其次,要有教者视角。教师阅读文本的主要目的在于从中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供教学选择。这种视角阅读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它决定着你教什么,是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再次,还要有学生视角。站在学生的立场之上,他们阅读文本时会遇到怎样的问题,提出怎样的疑问,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遵循教学最基本的规律。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安恩与奶牛》一课时,以往总是按照教学参考对本文的主题定位——以安恩的淳朴和对动物的关爱,来实施教学,总提不起学生兴趣。后来通过自己反复的研读,感受到小说更多是表现安恩老太太内心的孤独,而奶牛的孤独只是一种衬托。细读小说中关于安恩的外貌与神态描写,衣着的“精心打扮”和神态中流露出对周围的关注,似乎是她更喜欢到集市来散心排遣孤独。于是,笔者抓住结尾安恩的一句话“这头奶牛太孤单了”,让学生在文中寻找相关语句,来证明谁才是孤单的。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现在众多的教学资料,往往使我们迷失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选择“素读”,正本清源,让我们回归到阅读的本质。

二、结合原文,尊重原著

对于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众多文本来说,很多都是节选部分,或者编者进行了删改。这种变化对于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时难免会有一点偏颇。不少老师对待文本的解读总是热衷于寻找各种相关教学资料,而忽视了文本最初的状态,导致了解读的不完整,文本的细读也无法深入。

例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写到母亲与“妹仔”读小说中“孤女蒙难”、“义妇含冤”故事时热泪盈眶。我们往往简单理解为“妹仔”就是我的妹妹,以此说明母亲感情丰富。可细读原著发现,“妹仔”其实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女仆,由于当时家境没落,很多母亲不便做的事都由妹仔代替。两人关系情同母女,对于小说中的悲惨景象可以说是感同身受。母亲在家道中落情况下,极力支撑着这样一个家庭,对于曾经贵为富家小姐的母亲来说,实在难能可贵。有了这层理解,我们对母亲伟大的形象,作者对母亲早逝的痛惜或许会有更深的了解。所以说在细读文本时遇到的一些困惑,在作者的原著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入选初中课本时对“我”近几年来看戏的经历进行了删除,只保留了童年时看社戏的部分。学生在阅读此文时,对“再也没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所流露出的作者“对平桥村这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优美的农村风光的喜爱,对这种理想生活的向往的感情”,总感觉难以体会。这时如果能够把《社戏》删除的前半部分给学生,在前后鲜明的对比中,课文的主题就一目了然了。

三、关注文本中的特殊符号

语文文本中的例如数字、标点等特殊符号往往带有作者的深刻用意。如果我们在进行文本细读时,能够及时关注到这些细节,或许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方式的改进有很大的启迪。

鲁迅的《故乡》是初中语文教材上的经典小说,里面的人物闰土是人物分析的重点。有位老师上这一课时,就主要抓住闰土语言中的省略号的运用,让学生比较少年闰土说话时的省略号代表说话时滔滔不绝,与“我”亲密无间。中年闰土的省略号更多是吞吞吐吐、断断续续,是与“我”的隔膜,是精神的麻木。这样鲜明有趣的比较,让学生轻松理解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茅盾先生曾评价鲁迅先生:“在中国的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这些“新形式”除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外,当然还包括他特有的语言风格。其语言结构的繁复、修饰语的叠加、标点符号的活用,都是同时代作家不可比拟的。

四、关注学生学情

孙绍振老师说:“在语文课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就对此十分厌恶。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就一定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所呈现出的实际阅读状况是我们文本细读的起点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很多时候会对很多看似平淡,实则承载丰富内涵的语段熟视无睹。作为教师有必要在这方面多下工夫。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开头两段,似乎平常,没有什么可讲性,就是介绍阿长的名字由来,学生基本不会给予关注。可就是阿长这个名字,对理解作品的主导思想非常关键。请看孙绍振老师的解读:鲁迅强调说,她叫阿长,可是“长”并不是她的姓,也不是她的绰号,因为绰号往往和形体特点有关系,而阿长“黄胖而矮”,原来她的名字是别人的名字,她的前任名字。在正常情况下,什么样的人名字可以被人随意安排?肯定是社会地位卑微,不被尊重的。这是很可悲的,鲁迅不惜花费两段文字,说明他对一切小人物的同情,对小人物如此被漠视的严肃审视。用鲁迅自己的话说,这叫“哀其不幸”。但与此同时,阿长对这样的安排没有任何反抗,甚至感觉很正常。这又说明她没有自尊,人家不尊重她,她自己也麻木了。鲁迅在这里表现出他对小人物的另一种态度“怒其不争”。可见,简单的两段文字,却传递出如此丰富的内涵。如果我们不去关注这些容易让学生忽略的内容,是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以上所举,是文本细读的一些成功范例。当然,文本细读的角度和方法是多样的,但不是绝对自由的,应该以文本主体和读者主体的历史性结合为基础。在这基础之上,语文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能动性,强化文本细度意识,文本解读能力必然会有显著提高。

猜你喜欢

阿长鲁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高铁阿长过生日
阿长与沙县小吃
鲁迅,好可爱一爹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阿长买《山海经》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鲁迅《自嘲》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