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研究
2015-08-15张金柱
陈 宏 张金柱 王 磊 杨 博 刘 红
1.“医养结合”产生的背景
1.1 人口老龄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寿命也不断延长。依据联合国标准,65 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即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4%则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老龄社会[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 年我国老龄化水平已达14.3%,2013 年底将增至14.8%,因此,老龄化问题迫在眉睫[2]。如何妥善解决众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为他们提供医疗设施并给予日常关怀,使他们能够安度晚年成为关键。
1.2 养老模式陈旧 目前的养老模式主要包括三种: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3]。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依托,保障养老过程,为我国的主要养老模式。社区养老即以家庭养老为主,辅以社区机构养老,为居家老人定期提供上门服务。社会养老即为机构养老,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这些养老模式普遍存在有养无医的现象,无法为一些患病老人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严重影响了患病老人的生活质量。如今,老年人大多都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及突发性疾病,医疗机构对这些老年患者也仅能提供门诊及病重期的短暂住院,而现存的老年病专科医院数量少、规模小,不成系统,无法满足长期需要。养老机构则与医疗机构相互独立、各成体系,因此患病老人必须往返于养老机构与医院之间,不仅贻误治疗时机,而且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2.“医养结合”的理念
2.1 定义“医养结合”是一种更为充实的新型养老模式,即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养老与医疗相结合,其特点在于融合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两部分的资源,不仅为老人提供传统的生活、心理及文化方面的服务,还增加了医疗保健康复服务,配备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为老年人提供医疗诊治、护理保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项目,消除了患病老人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使得患病老人在养老机构也能得到及时治疗。
2.2 服务对象及内容“医养结合”模式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养老机构内的患病老人,包括一些慢性疾病、大病恢复期、易复发疾病、绝症期老人。特色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日常门诊、康复指导、突发疾病的抢救、临终关怀等。当然,针对机构内的所有老人,还可以组织定期体检,预防疾病发生。
2.3 必要性与可行性 首先,养老机构配备专业医护人员照顾老人起居,提供诊疗服务,使患病老人无需长期占用医院床位,节约资源,同时仍然满足了老年患者对疾病治疗及护理的需求。其次,国家卫生部调查报告指出,我国60 岁以上老人,慢性疾病发生率占53.9%,且人均患有2~3 种疾病[4]。这些慢性疾病病程长,需要持续的医疗护理服务来支持,势必对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带来巨大挑战,对现有的机构养老模式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再次,卫生体制不断深化改革,二级以下中小型医院难以为继,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人员超额、薪资不高、医疗设备闲置、病床利用率较低等现象。如果可以将这些中小型医疗机构的资源整合一部分进入养老机构,不仅能解决中小型医院目前的困镜及资源浪费问题,还能解决养老机构对医护人员以及病床的需求,提升养老机构的医护服务质量。因此,整合并统筹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资源配置,既降低了养老机构的优化成本,又提高了医疗机构的资源利用率,还能极大改善患病老人的健康状况,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必要且可行。
3.“医养结合”模式的分类
3.1 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联盟 这种方式要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签订合作协议,由医院安排医师及护理人员定期到养老机构为患病老人进行诊治及护理,并建立治疗档案,避免老人往返奔波。当养老机构中有老人突发疾病时能够第一时间联系到合作医院,由医院及时派遣医护团队进行抢救。如河南郑州第九医院与市内31 家养老机构联盟,为养老机构定期随诊、义诊,并根据患者不同需求提供相应医疗服务[5]。
3.2 医疗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 这种方式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对一些中小型医院的资源进行整合,对医疗机构的内部结构及功能进行调整,转型为老年疗养院、老年康复院等“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同时完善所需的设施及配置,对医护人员进行职能培训,明确其今后需为老年患者提供长期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的工作及要求。如北京市化工医院转型为老年护理医院,使老年人可以有病医病、无病疗养[5]。
3.3 养老机构中增设医疗机构 这种方式可以在“公建民营”的形势下产生[6],即由政府出资建造,再借助民间专业机构运营,由其引入专业的医疗机构,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服务;也可以将中小型医院的一部分资源整合进入养老机构,为老年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
4.“医养结合”模式在机构养老中的健全对策
当前,不管是医疗机构的改制还是养老院服务项目的优化都存在很多难题,一方面资金不足,而且养老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其医疗机构身份无法获得,也无法纳入医保定点单位。另一方面缺乏老年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无法满足庞大的患病老年群体的需要。因此,如何健全“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至关重要。
4.1 政府转变观念,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需充分认识到“医养结合”模式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并督导施行。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对进行“医养结合”优化的养老机构实施卫生准入、医保定点、资金扶持等政策,保障其医疗资质的获得,解决医保问题,减轻入住老人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对于医养机构的合作联盟,政府应监督其操作流程,保障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信息沟通,使其规范化进行,达到预期目的。对于医疗机构的改制,政府应做好统筹工作和资金扶持,保障其设施配置的完善及人员素质的培养。
4.2 培养老年医护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老年医疗服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特殊服务项目,因此对专业护理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目前,全国取得养老护理资质的专业人才不过两万人,这与庞大的患病老年群体比例悬殊,远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为吸引更多专业人才,一方面可在中高等护理院校增设老年护理专业,加强专门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可适当提高老年护理人员的地位及待遇,从而吸引更多人员从事相应的老年护理工作,为“医养结合”储备充足的人才。
1 李洪心,李巍.国内外养老模式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11(12):18-22.
2 张旭.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03):102-104.
3 王贝芬.社会化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天府新论,2014,03:118-123.
4 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63-68.
5 张浩淼.关于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发展的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3,11(4):93-96.
6 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以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5):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