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全民健身的组织管理及运行机制研究
2015-08-14刘晖
刘晖
摘 要:以我国农村全民健身的组织管理及运行机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综述法和归纳分析法,首先对当前我国农村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对影响当前我国农村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因素进行归纳,最后从两个层面论述了我国农村全民健身的组织管理以及运行的机制;目的是准确理解并把握农村全民健身的组织管理工作、运行机制、未来定位等问题,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农村开展全民健身的活动,从而为推动新时期国家体育事业贡献力量。
关键词:农村群众体育;全民健身;健身组织管理;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3-0026-05
Abstract:By taking the National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Rural Health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duc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first made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national fitness campaign carried out in rural areas and then summarized the factors that impact the campaign. Finally, the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campaign were discussed from two levels. The purpose is to accurate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peration mechanism, future orientation and other issues of rural fitness activities, and it is hoped this research can arouse more attention on fitness activities in rural areas so as to promote the national sport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Key words:rural sports;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fitnes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perating mechanism[HK][HT]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未来20年要 “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1] ;新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发布了《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等系列文件,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由此可见,在社会转型期全民健身已然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仍然较大,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至2011年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亿人,其中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为51.27%[2],可见农村人口所占比例为48.73%。这一现实状况,直接关系到全民健身在农村是否正真落实,也关系到国家有关政策是否真正落实。基于这一背景,加强农村的全民健身运动是当务之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1 当前我国农村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现状分析
1.1 农村群众健身意识普遍提高,体育健身消费量呈上升趋势
在《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和《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颁布后,国家体育总局又启动了“亿万农民健身工程”“体育三下乡”等系列活动,使得群众健身意识普遍得到提高。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关注民生也成为政府的导向[4],在此背景下,基于服务类的产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度也在快速提高,全民健身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接受,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地区,体育消费的频次和额度开始逐年递增,对包括体育健身、健美以及体育休闲的消费需求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收入提高而不断提高[5]。
卞志良委员在2014年的体育界政协委员的小组会议上谈到,国家将推动绿色消费,而体育消费是最好的绿色消费,并提出力争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目标[6]。体育消费将迎来新升级,这将刺激城市市民以及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也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在上一阶段全民健身理念普及工作的努力下,农村居民的健身意识已经有所提高,并表现出了对体育健身的需求,因此,在新一轮的体育产业发展中,农村居民也将是体育消费的一个潜力人群。
1.2 支撑农村全民健身发展的各类实体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进入到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全民健身区域不断扩大,定点的体育经营场所涵盖了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领域,专业性较强的体育场所也遍布各省市农村地区。据报道,2012年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七星岗体育中心荣获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全国乡镇体育健身示范工程”,该体育中心主要包括1个400米标准田径场、1个足球场、1个网球场、3个篮球场、游泳场等多种体育设施[7],丰富多样的体育设施给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和健身的重要场所。
其次,农村地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的健身场所,不同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攀岩、蹦极、滑沙、激流冲浪等体育项目,甚至有些农村已经开始农村传统特色体育项目表演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如西藏、青海、新疆的登山旅游,已经成为当地体育产业的主力军;昆明的石林风景区,开发了摔跤、斗牛、斗羊表演项目,每天收入5万元,全年能给石林县财政增加280万收入;西双版纳景洪市,在傣族泼水节期间进行秋千、陀螺、龙舟、堆沙等项目表演,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等等[8] 。
再者,从民间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来看,以2013年北京地区的农村为例,其体育产业增加值较2012年增长18.7%左右,占比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之前也有提高,健身产业占比体育服务业的比重超过50%,从业人员数量约为体育服务业总人数的70%。各类基本数据说明,我国农村全民健身在地方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提高[9]。
1.3 农村体育组织发展迅速,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随着我国农村全民健身需求量的不断增长,衍生出的农村体育组织发展快速,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俱乐部、具备相当经济实力的集团公司或体育企业都推动了农村区域经济快速升温[10]。如2008年以来,湖南芷江县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会员制经营等方式,全县28个乡镇、135个行政村成立了篮球队、[JP+1]健身队、体育协会、乒乓球俱乐部、体育舞蹈俱乐部等200余个农民体育组织。由于我国的农村地区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的甚至还是传统村落,历史悠久,民俗风情浓郁,并且南北具有差异,因此很多的农村地区利用当地的民族特色,发展起来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组织,如侗族的“鼓楼制”体育组织、天峨县纳洞村的蚂拐节协会、三江县程阳大寨的花炮节协会、三江县富禄村的抢花炮协会、融水县尧告村的拉鼓社等[11]。这些民族特色的体育组织,丰富了我国农村体育组织的内容和形式,也是我国民间体育组织的一大亮点。
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一是盲目无序的投入造成了局部地区资源配置的低效,导致了恶性竞争产生;二是民间资本缺少行业管理和自律管理,合规性经营意识较差;三是中小型民营资本积累的能力相对弱小,投资体育健身服务业缺少政府信贷、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和优惠,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中小型民营资本投资体育健身服务业的积极性。
2 影响当前我国农村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因素
2.1 我国农村全民健身过程中缺少系统化的指导和引导
通过调研不难发现:我国农村全民健身过程中缺少系统化的指导和引导,即专业化的管理人才的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全民健身过程中没有成型的号召者和组织者[12]。受限于农村群众个人身体条件的差异性和兴趣爱好的迥异性,当前,农村基层健身活动出现了明显的人力不足,一方面是活动的发起和筹备没有对口的部门、专业化的组织、专职的人员来承接,另一方面是活动的运行中没有足够的人力、持续性的机制、稳定健全的保障,导致我国农村基层全民健身活动一直无法打开局面[13]。第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村全民健身活动的群众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短时间内还无法形成有效的群体效应,究其缘由还是因为工作开展的不够系统化。具体来说,一是作为基础铺垫作用的“引导人”功效未能完全发挥出来;二是作为发挥助推作用的“辅导人”功效也没有得到有效应用,目前我国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大概是40万人,对于我国13亿的总人口而言,40万社会体育指导员显得不成比例,平均每三千多人才能平均到一位,而我国90%的社会指导员又在城市和城镇,农村只有10%[14] ;三是作为持久保障作用的“保证人”功效也存在缺失现象。第三,农村的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空白,主要表现为一是居民只知道锻炼好,但是却不知道该怎么锻炼;二是不同年龄阶段以及不同职业的群体不知道该采取哪种锻炼方式。
2.2 我国农村全民健身的硬件配置不到位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全民健身的硬件配置都存在较大问题,表现在:第一,国家所提供的体育健身场地的经费投入虽然达到了好几百亿,但是其中大部分场地都是以竞赛为主要用途的大型体育场馆,对普通的农村百姓来说,这类场地并不符合地方群众的健身需求[15]。第二,提供给我国农村民众的体育器材的数量和质量较差,对全民健身锻炼的助推性帮助很小,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还严重制约了当地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16]。第三,我国农村全民健身的硬件设施种类比较单一,且很少体现不同的地方特色,这就导致全国普遍出现了农村居民健身途径缺乏、锻炼方式趋同的现象。第四,我国农村全民健身的各类硬件也缺少定期的维护和更换,由于没有定点的保障单位,也缺乏社会力量的关注和帮助,因此造成各地区现状不一的情形。
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国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调查显示:在我国现有体育场地(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军系统、武警系统和铁路系统)中,乡(镇)村66 446个,占8.18%。同时,县域体育场地中,绝大多数是室外场地,室内体育场地较少,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城镇,乡村较少。在各种体育场地中,仅篮球场就占65.56%,其次是小运动场,占14.37%,第三位是排球场,占7.47%,3种体育场地所占比例达到了87.4%。
2.3 国家对农村全民健身的政策不够完善
当前,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新政策用以引导、帮扶、提升农村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但是,在很多细分领域及关键节点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17],具体表现在:第一,在投资和融资政策方面缺少支持。由于经济下行,我国金融机构对农村全民健身运动的金融支持缺少主动性,在担保、贷款、利率等方面无法给予优惠政策,从而造成了资金难的困境。第二,在土地规划方面没有提供相应的基础配额。全民健身的硬件需要场地支持,而我国相关部门没有意识到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造成了活动开展举步维艰[18]。第三,在地税国税方面没有任何优惠利好消息。体育健身行业的诸多服务企业由于无法享受到国家倾斜的扶持优惠政策,运营成本长期居高不下,而全民健身服务项目不完全属于娱乐范畴,更多的是体育运动项目,和娱乐性场所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应当加以区别管理和应对,不应该再次划入到高消费的行列中来[19]。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杭州周边农村地区的游泳健身中心开设的大众性体育项目由于无法承受高额的税费,5年间,从最初的35家减少为25家,而迫使民间体育项目经营者纷纷退出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运营成本过高,而同时又无法得到税收减免、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3 我国农村全民健身的组织管理及运行机制
3.1 我国农村全民健身的组织管理
3.1.1 健身组织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建立
法制法规是我国农村全民健身组织管理的有力武器,也是全国全民健身工作健康发展的网络纽带,如果没有法律的制约,农村全民健身管理工作就好比是一个整体的架构失去了韧带的调节与约束,那扭曲、松散等一系列不正常问题就会随之而来。在农村全民健身工作中,建立完善的健身组织管理规章制度和法律,从上至下对管理者到参与者进行法律上的保障和约束,确保农村全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了法律作为后盾,管理者可以做到有法可执,参与者可以做到有法可依,这样农村全民健身组织的管理工作也将有条有理,迈进到法制化的进程中。同时,加强农村全民健身组织管理法律的建立,是全国全民健身法制化建设的一部分,不仅有利于提高全民健身法制化的建设水平,还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1.2 管理队伍的建立
要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培育既有专业体育知识体系又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体育经营人才助力农村全民健身,即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队伍梯队。在待遇及保障方面给予照顾,可以在局部地区建立试点单位,参照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待遇;在评定上推行职级评定制度,通过科学定级,有针对性地补充人力不足的现状;在业务拓展上,可以研修计算机课程和一门外国语,会使用计算机办公是信息化时代的基本要求,掌握一门外语,则有利于其业务水平的提升;在培训上建立科学的体系流程,不但要有内部持续性的培训,也要有外部定期或不定期的提升培训,从而最大限度地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强化推进。
3.1.3 监督体系的完善
《全民健身条例》第二条规定,请国务院组派有关部门到各地检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的落实情况。因此,基层农村全民健身组织可以在完善现有监督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从下自上的监督机制,有效的监督机制,有利于国家各项全民健身政策在农村基层的落实,下至农民个体,上至国家政府,进行全面监督;并设立专门的投诉建议绿色通道,使基层农民能够及时地举报和反馈,可以促进农村全民健身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只有调动了所有的监督力量,包括国家的、个人的以及政府的和民间的等,才能促使全民健身计划在农村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农村整个全民健身计划工作的顺利开展。
3.1.4 评价体系的完善
在农村全民健身的组织管理过程中,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监督工作的执行力度,还能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农村相对城镇地区而言,不仅经济落后,环境恶劣,而且交通也不便利,因此农村的全民健身组织管理工作,更应该因地制宜,在管理和服务的评价中,参考国家和省市的评价标准基础建立一套适合当地状况和发展的标准,以保证农村的全民健身工作不滞后,并能依照此评价标准,定期地检查和反馈,促进全民健身理念落到实处。
3.1.5 公共关系的建设
公共关系建设管理指全民健身运动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向社会公众提供所需的体育信息,达到服务于民的目的[20]。农村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的环境和条件,并利用当前便捷快速的网络媒体,进行公共关系建设的管理,这样可以在全民健身运动的宣传中起到较大的扩散效应[21]。另外,全民健身运动宣传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可以有效合理地选择并调整传播的内容比例,比如减少竞技类增加娱乐类和健身类内容的比例,这样就能快乐并健康地引导农村居民喜爱体育、参与体育。
3.2 我国农村全民健身的运行机制
3.2.1 要因地制宜地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全民健身领域
要切实强化我国农村全民健身理念的落地执行及发展,还需要因地制宜地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全民健身领域[22]。除了自上而下的宏观引导外,还需要自下而上的内在需求推动,即调动当地及周边可利用的民间资本进入全民健身项目中来,提高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所谓因地制宜,就是要把当地最特色的、最为当地群众所喜爱的、最具有培育潜力的体育健身项目开发出来,一方面起到传承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起到振兴当地体育产业经济的作用。由于民间资本具有“接地气、运转灵活”的特点,因此,结合地域特征推行本土化的改革进程会减少额外阻力,有助于当地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23]。
3.2.2 强化落实我国农村全民健身组织的运行保障机制
要切实强化我国农村全民健身理念的落地执行及发展,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要强化落实我国农村全民健身组织的运行保障机制[24]。结合我国农村全民健身的实际而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扎实做好工作:第一,宣导工作要常抓不懈。由于我国传统思维和认识的束缚,农村人群对体育健身的认同度较低,甚至小部分人群存在抵制情绪,因此,需要引导这类群体参与进来就成为工作的关键点所在。只有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的宣传,以政府宣传为主导,以民间宣传为辅助,借助新的竞赛形式和活动,才能逐步提升参与者的兴趣和积极性,改变其固有认识。第二,要借助系统控制方式合理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当前的农村体育资源配置主要就是涉及到农村体育组织管理运作所必需的场地设施、运动器材。我国农村基层体育组织要么在规模上存在短板,要么存在公共体育设施使用率较低的问题,因此,应该在制度层面上建立健全公用体育资源和民用体育资源的相关规定。
3.2.3 配备相应的扶持和管理方案
我国农村全民健身理念落地执行的程度高低及发展好坏,离不开国家在政策层面上的各类政策倾斜及扶持方案[25]。因此,国家首先要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安排体育彩票公益金作为引导资金,相关地方体育主管部门要深化机制改革和管理思路,坚持“政企分离、政事分离、营利与非营利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的原则,按照市场规律去加快我国农村全民健身的产业化运作进程,随后,国家要转变政府职能,对一些营利的国家事业单位机构试行企业化管理,对非营利性的单位也要加强引导,同时,农村地区的各级物价、税收等相关部门,也要通过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促进全民健身热潮。最后,国家要牵头引导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全民健身活动中来,从而形成良性的齐抓共管局面[26]。
4 结语
在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力度以及政府购买社会体育服务的力度都将得到加强,从而形成一条低价优质的体育健身产业链,这将有利于全民参与健身活动,包括农村居民。全民健身的普及特别是农村居民,是提升国家创造力和社会活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农村全民健身理念的落地执行,并完善其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不仅有利于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全民健身事业的均衡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国家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19.
[2]程芳.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EB/OL].路透中文网 http://cn.reuters.com,2012-01-17.
[3]尹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策略设想[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12):22-26 .
[4]卢志成,李建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12).
[5]冯健.对我国农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的分析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28-31.
[6]张晶雪.卞志良委员:体育消费是最好的绿色消费[EB/OL].中国经济网 www.ce.cn , 2015-03-06.
[7]潘伟璘,刘佳,白代香.推进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N].番禹日报,2014-04-02.
[8]赵发田,李英奎,李蕾.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契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 .
[9]王晓琨.全民健身法制化:大众健身权益的维护[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2).[LL]
[HJ1.95mm][10]马永明.我国农村地区践行《全民健身条例》的困境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11(1).
[11]孙庆彬,朱波涌,周家金.少数民族村落体育组织的生成方式与运作机制——以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古村落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9):50-55.
[12]林建君,陈军,陆亨伯.浙江省新农村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9(4).
[13]王广虎,张红坚.弱势群体——全民健身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
[14] 李相如.全民健身研究新视点[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15]邱建国,任保国,杜春龙,任玉勇.山东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4(4).
[16]李荣日,肖春霞,杨敏.完善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7).
[17]魏争光,李润中,肖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西北地区农村全民健身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4).
[18]秋实.西部地区农村全民健身现状及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1).
[19]马成亮,郝建峰.山西省农村全民健身活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2).
[20] 李荣日,王跃,等.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5):403-408.
[21] 刘玉.分层次、多元化、竞争式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社区化供给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2):1-6 .
[22]石宏,梁兆航,曹策礼,张保华,李静波,钟平奎,高仲明.广州市中学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3(3).
[23]陈琦.全民健身法规及其监控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1(6).
[24]王京琼,何培森.论西部农村全民健身与先进文化的构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
[25]张永军.小康社会视角中的山东省乡镇居民体育行为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
[26]谢光辉,黎晓勇.关于农村体育的现实困境与发展出路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