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新闻的突破与深挖
2016-12-05陈甜甜
陈甜甜
编者按 相比里约奥运会的慷慨激昂,全民健身的热潮更是伴随着大街小巷的广场舞、人数爆棚的马拉松而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做好全民健身的新闻,如何挖掘出新意深意,更值得新闻人思考。
内容提要 全民健身新闻的发展趋势,是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布局而发生变化的。从传统的体育新闻到如今的深度报道,全民健身新闻在深度、全面、多角度等方面都有长足的改进和完善,随着全民健身在体育事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大,在新闻报道中受到全民关注。
关键词 全民健身 新闻报道 深度挖掘
一、对全民健身新闻报道的受众分析
(一)不同人群健身情况分析
从职业上来说,办公人群从事脑力劳动的多,需要长期伏案工作,工作方式比较单一,身心容易疲倦,在提供健身信息时,应多提供与这部分人群健身需求有关的运动信息。从年龄上看,55岁以下的人群更加关注体质评估、运动健身科学指导以及效果评估,55岁以上人群可能更关注国内外运动健身新观点,35岁以下人群更加关注全民健身信息以及健身场所、健身设施等。35岁到55岁人群更加关注健身科学指导、体质评估信息等等。而在性别上,男性主要关注健身场地设施、运动风险评估、运动项目教学;女性更多关注体质评估、运动健身科学指导、能量消耗等等。
以上海第二届市民运动会期间的一则新闻《上海市民运动会哪个项目最火热》为例,这篇报道中首先介绍了参加人次等数据,以显示其盛大与火爆:“65个项目总参与人次已突破五百万”,然后介绍了丰富多彩的竞技项目,“田径(路跑)、广播操、社区九子、飞镖、休闲棋牌、篮球、拔河、乒乓球、花样跳绳、健身气功成为最受市民青睐的10大项目”“健身总动员、科技体育嘉年华等12大主题活动呈现亮点”“广播操、飞镖、城市定向等11个项目”等。报道中点出了这项运动会涵盖的人群包括“老年人、在职人群、青少年”,在报道的末尾还增加了“通过专家咨询的方式,主打‘慢性病的运动干预话题”的信息。这则新闻可谓覆盖了男、女、老、少众多受众群体,较为吸睛。
(二)全民健身信息情况分析
全民健身信息的需求正在呈现多样化特点。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信息系统,才能让人们对健身信息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首先,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经济、不同教育文化背景的体育文化要多加了解,将全民健身的差距认识清楚。由于全民健身的关注点受文化、地区影响,所以,要对运动健身进行科学评估,对健身场地的设施、健身人群体质的情况要充分了解,还要对运动风险、国内外运动健身的新观点进行普及等等。
以笔者作品《晚霞阿姨的快乐清晨》(2013年6月15日五星体育频道新闻播出,全国全民健身新闻报道优秀作品奖)为例,在此次报道中,由一位外籍教师参与大众健身活动的事件展开报道,分别对外籍教师黛佳、大众健身活动负责人、围观者、健身活动参与者的角度,对中国全民健身活动——排舞,进行了介绍、推荐、评价,从国际友人的角度、国内参与者的角度、组织者的角度以及观望者的角度,分别阐述了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全民健身活动的看法和感受。例如报道中,外籍教师黛佳说的话:
“当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是在一个早上,我走到了这边的广场,然后我就看着他们跳舞。当时感觉就是,这真的是一个神奇世界。我在这里可以看到人们打太极、跳传统舞蹈,他们手拿剑或者扇子跳舞,他们的年纪比我还要大(黛佳年过花甲),当时我就感慨:哇!天呢!这真太好了!”。
这段话生动地描述了异域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中华体育的看法和感受,而且非常生动。报道中还介绍了黛佳带来的奥地利圆舞曲、墨西哥草帽舞,通过国外友人的举动将国外的体育文化知识普及到中国来。
“7月,黛佳将回到美国过暑假。排舞队的队员特地制作了以往比赛的视频,让黛佳带给家乡的朋友看。”
这条体育新闻报道涵盖了众多的信息:全民运动健身中“练什么”“怎么练”;专业建设队伍的建设、科学运动健身的相关指导;运动后的效果和来自各方面的评价效果,并且把全民体育精神宣传上升到了国际交流的高度。
(三)网站互动窗口和体育新闻分析
从目前网站设立的体育互动栏目和新闻栏目来看,在健身者与指导者之间还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影响着健身者的积极性。加强网上互动交流,不仅可以交流个人健身感受,还能传播健身知识,介绍科学健身方法。例如通过设立健身知识讲座、健身场馆的落成等新闻,让健身者跳出现有健身理念的局限性,接受更新更全面健身理念和信息。
二、全民健身新闻的社会责任
体育传播机构担负的主体责任是对民生的影响和作用,不同媒介在体育报道中担负的责任都与民生息息相关,都应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积极作用。
体育服务民生,大众通过体育新闻获得体育知识、享受体育带来的愉悦。体育报道的主要内容:一是要关注各项体育赛事;二是要关注体育领域如体育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保障措施等建设问题;三是要关注政策工具和体制机制保障;四是改善民生。体育新闻报道必须要有实践中得来的生动翔实的素材,才能将民生体育与体育民生紧密结合起来。
以笔者的作品《一张免费健身卡的背后》(2014年9月1日五星体育频道新闻播出,全国全民健身新闻报道优秀作品奖)为例:
在导语中,首先对上海静安工人体育场的体育设施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让观众第一时间了解该场所的全民健身设施的基本情况,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人们的兴趣:
“位于昌平路的静安工人体育场,是静安区最大的公共体育场。自今年3月免费对外开放以来,每天来锻炼和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但是从今天开始,这里需要刷卡才能进门。体育场免费为市民办理健身卡,连每张十元的工本费也不用交。很多人要问了,既然是免费开放的公共体育场所,为什么还要办卡呢?”
在正文中,笔者对前面提出的办卡疑问进行了详细解释,并通过锻炼者的真实评价进一步分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难点和解决办法:
“管理方把球场两侧的防护网加高到三点五米,还在周边区域放置了足够多的安全警示牌,希望杜绝意外事件。但因为不是全封闭球场,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此外,锻炼高峰时间,350米的跑道上人潮涌动,快走和跑步的锻炼者之间,就很容易冲撞摔倒。人群或跑或走无法硬性规定,因此有人建议:既然是公共体育场,大家是不是能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自己划分跑道呢?比如有锻炼者建议有块区域是给跑步的人,有块区域是给走路的人,这样互不影响而且更安全。
静安工人体育场塑胶跑道面积大约2500平方米,以2000人计算的话,人均使用面积只有1.25平方米。如果办卡的8000人中有一半人同时涌入,就连转个身都成问题。场地小,无法满足体育锻炼需求,是管理方碰到的最大问题。但为了让锻炼者满意,他们也动足了脑筋。为了缓解跑道上的压力,空地上还会搭建凉棚、添置健身器材,满足不同需求的人。”
最后,静安体育局副局长邓铭一表示:“一张免费健身卡为体育场开放规范管理开了个好头,但如何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困难,不仅考验管理者的智慧,也需要锻炼者换位思考。只有相互理解和支持,双方才能携手营造出更美好的锻炼环境”。
这篇报道让受众了解了全民健身规范管理的难点与对策,让人们对上海全民健身管理政策的实施和部署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给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
再如笔者的作品《“三个第一”成就精彩“上马”》(2014年11月2日五星体育频道新闻播出,全国全民健身新闻报道优秀作品奖)。在这部新闻作品中,我从三个小细节入手,在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当中找到了崭新的亮点,让人们对这场国际品牌赛事加深了印象,同时还产生了对上海举办国际赛事的用心与能力的自豪感。
“上午七点,上海国际马拉松赛鸣枪起跑,3万5千名中外选手从外滩陈毅广场出发,向着各自目标前进。为了给选手创造更好的比赛环境,今年上马后勤保障服务更加贴心,很多变化都是赛事创办19年以来的第一次。”
通过采访志愿者和参赛选手,利用现场人员的真实感受将本次国际马拉松赛首次提出的“垃圾不落地”的口号以及首次免费领取计时芯片等进行了很好的诠释。最后通过记者的现场出镜报道点睛:
“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是一场比赛。更是上海这座城市展示精神风貌和影响力的舞台。表演者是参赛选手,是无数为比赛无私奉献的工作人员。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书写出安全、文明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这篇电视新闻将一项传统赛事报道,升华为借助比赛宣传上海精神风貌和影响力的新闻作品。
三、全民健身新闻如何深挖
(一)从赛场外找新闻
除了对重大赛事进行关注外,全民健身新闻可以从赛场外寻找亮点,例如一些与赛事有关的群众体育活动,从这些活动的背景可以了解到不同寻常的信息。
任何体育新闻真正的价值不是谁拿了冠军,而是对相关背景进行更多的了解,才能挖到鲜活的好新闻。
(二)小比赛也能出好新闻
例如笔者的作品《体坛星二代“子承父业”体育锻炼塑造身心》(2015年5月31日五星体育频道新闻播出),虽然报道的不是体育明星的赛场表现,而是其后代们参加全民健身赛事(青少年网球锦标赛)的一则新闻,但是从孩子们的闪光点看到了父辈们的卓越成就,也看到了祖国体育健身事业的美好未来。
文中提到游泳名将乐靖宜、蒋丞稷,足球名将虞伟亮、吴承瑛,前国家女子手球队长张泓等人的子女都非常热爱和擅长体育运动。报道结尾,记者的评价是:“无论把体育当成兴趣爱好还是未来的事业,家长们都表示会支持孩子自己的选择。如今小朋友们的成长环境和物质条件,比家长当年好得多。体二代们已经拥有先天优势,能否超越父母,就要看他们自身的兴趣,以及后天的努力了。”这段话将整个新闻的价值点亮:那就是虽然体育明星们的风姿已经是过去时,但是他们的后代正在成长,给体育事业带来希望。
突破传统、深度挖掘,是全民健身新闻的发展途径和趋势。找准亮点,写好新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新闻从业者全面掌握全面健身政策、法规,关注群众体育发展,了解背景信息,善于从寻常小事中发掘出好新闻。这对从业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更加努力。
编辑 张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