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看魏源的文化选择

2015-08-13姚武罗新化

老区建设 2015年4期
关键词:魏源

姚武 罗新化

[提要]基于鸦片战争前后社会转型的复杂文化背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进行了艰难而卓越的文化选择。魏源在文化选择上表现出自省式的文化反思、改良化的文化策略以及功利性的文化求索理念。魏源的文化选择体现了中国近代人文知识分子强烈的家国责任感和文化担当意识。

[关键词]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文化选择

[作者简介]姚武(1973-),邵阳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湖南邵阳422000);罗新化,(1974-),中教一级,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中学副校长。(湖南城步422505)

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的东来并没有使中国出现文化选择的问题,但是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深重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跌宕起伏,中国的文化选择就始终没有停息,始终饱含着舍弃与保留、拒绝与接纳、批判与重构的矛盾情结。大体说来,近代以来中国进行了三次大的文化选择,即地主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文化选择。而林则徐、魏源等人则是地主阶级改良派进行文化选择的最初探索者,特别是魏源,以“睁眼看世界”的立场,明确地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文化选择理念。结合时代背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来分析魏源的文化选择,他的文化选择表现出自省式的文化反思、改良化的文化策略以及功利性的文化求索理念。

首先,从“师夷”来看,魏源在文化选择上表现了自省式的文化反思。鸦片战争以前,魏源和龚自珍等人一样潜心研究经世致用之学,关注时事,也觉察到清朝廷的种种诟病和外国势力的威胁,他与龚自珍一起并称“龚魏”。魏源也像他的同时代的人一样,对中国以外的世界也很少了解。资本主义对近代中国的文化输出是通过战争的形式来实现的,他们通过疯狂地掠夺与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打破了封闭的中国传统文化壁垒。鸦片战争,西方列强以大炮和鸦片带来异质文明的深入侵蚀,一向自视优越的华夏文明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的签订,割地赔款,开关通商,清帝国的繁荣被无情地摧毁。在“内忧外患”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到来之时,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进行了卓越的富有指导性、创造性的文化探索。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文化心态以适应新的社会文化。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批士人开始文化选择的艰难探索,对于清政府所信奉的“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封建文化进行深刻地反省。魏源认为“欲制夷患,必筹夷情”,“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一方面提出要抵御外辱必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坚船利炮和养兵之法,另一方面也提醒清王朝要打破传统的夷夏之辩和天朝中心论的盲目自大的观念。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有“天地之气其至明而一变乎?沧海之运椭地圆体,其至西而东乎”、“岂天地气运自西北而东南”、“归中外一家欤”等语,他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中国是其中的一部分。《海国图志》的刊出打破了传统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拓宽了国人的视野。作为“睁眼看世界”派的中坚力量,魏源深刻地反思当时的社会文化,主张学习西方,以世界的眼光以及开放的文化胸襟表达了自省式的文化反思。

其次,从“师夷长技”来看,魏源在文化选择上表现出“改良化”的文化策略。文化选择不能盲从,要从实际出发讲求文化策略。魏源在主张学习西方,着眼点主要是“夷之长技”。林则徐凭着办理中外交涉和领导反侵略战争的经验和警觉,向魏源表达了“恐患无巳时,且他国效尤”的远虑,他把《四洲志》手稿和《澳门日报》等资料交给了魏源,郑重地嘱托魏源进一步搜集资料,研究外国情况。此后一年的时间里,魏源不忘好友重托,旁征博引,整理加工,编撰完成《海国图志》五十卷本。魏源在林则徐的嘱托和启发之下,明确了“师夷长技”的文化选择策略。在《海国图志》中,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炮,三养兵练兵之法。”因此“师夷长技”即主张从西方购买坚船利炮,同时引进西方养兵练兵之法。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长技”提升到能否战胜西方列强的高度来认识。但是,魏源在主张学习西方“长技”的同时又坚持“势变道不变”的观念。魏源认识到历史变化是必然的,他说“气化无一息不变者也,其不变者道而已,势则日变而不可复者也。”他在强调“日变”之“势”时,却又肯定有“不变”之“道”;他强调“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恭,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把封建之纲说成永恒不变之“道”。魏源在坚持封建之“道”的基础上,向西方学习只停留在对西方资料有限的选取和只学习西方军事“长技”的层面,即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和用兵之法。中国人反省落后就要挨打的原因,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器物的落后、制度的落后以及文化的落后。在近代以来中国文进行文化选择的初期,作为地主阶级改良派的魏源等人也只能基于眼前的救亡图存目的停留在学习西方改进器物这一认识层面,这是由历史发展和逻辑认识的必然性决定的。魏源的“势变道不变”观点,不仅表明魏源站在地主阶级改良派立场,也体现了魏源还具有挥之不去的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魏源并不主张全盘学习西方,而只局限在“师夷长技”的层面,在文化选择策略上表现出明显的改良化痕迹。

再次,从“制夷”来看,魏源在文化选择上表现出“功利性”的文化求索目的。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的目的也非常明确,正如他在《海国图志》的“叙”中所言:“是书何以作?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与龚自珍一起,努力在社会上倡导一种“经世致用”——关怀国事民疾,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人生态度和治学作风。他的学术名著《海国图志》也是基于“经世致用”这一指导思想。魏源在《海国图志》的“叙”中还指出必须“以实事求事功,以实功从实事”,用重视和联系社会实际的态度来治学办事,来治国救民。经世致用的学者们要求独立思考,有所创新,绝不蹈袭古人。要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就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魏源为了达到“制夷”的目的,在主张“师夷”的同时还强调“变古”的变改革理念,他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提醒统治阶级要看清形势,变革弊政。在古代文化向近现代文化转型时期,魏源主张“变古”以实现“便民”目的;在处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冲突问题上,魏源主张“师夷”以达到“制夷”目的。魏源在改革创新上坚持学习西方同改革内政相结合,以通过内修政法和外御夷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这不仅体现了魏源坚持儒家文化传统的重实际、重人道的文化参与理念,形成沟通古今文化的实用主义;而且吸收西方文化精华为我所用,形成沟通中西文化的务实态度。在文化选择上,表现为功利性的文化求索目的。

在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处于弱势地位的中西文化对话语境中,在“内忧外患”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到来之时,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坚持“睁眼看世界”的跨文化理念,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要放眼世界,学习外来优秀文化(长技),富国强兵;另一方面,提醒统治阶级要警醒,认清时局,改革弊政,抵御夷敌。魏源把中国文化纳入世界文化的视野中,通过学习先进技术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体现了一个“积感之民”强烈的国家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责任编辑:邵猷芬]

猜你喜欢

魏源
魏源
再高几厘米就会倒塌
清道光六年试办海运漕粮费用考
从《武林纪游十首》看魏源早期涉佛心态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魏源:一片冰心在玉壶
对魏源“经世致用”观的分析
魏源论孔子与《诗经》
论《皇朝经世文编》载文作者的历史思想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