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史视野下的赣南客家风水文化探讨
2015-08-13郭起华柏海珍
郭起华 柏海珍
[提要]赣南客家地区的风水林保护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风水信仰满足了当地客家人生存、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当地人文生态的和谐。
[关键词]生态;客家;风水文化
[作者简介]郭起华(1977-),女,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民俗文化、生态文化;柏海珍(1972-),女,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江西赣州 341000)
近代以来,以城市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人类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环境急剧地受到了破坏,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到了二十世纪中期,人类已深切地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严重威胁,环境保护运动因而风起云涌,成为社会运动的主流,生态意识成了人类精神的重要组成。
一、关于赣南客家风水文化
风水术,又称堪舆术,是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又是一种流传至今的民俗现象,它是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传入赣南的。
从古至今,风水民俗盛行于客家人聚居之地,成为客家人生产、生活活动中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深受中原文化熏陶,又处在恶劣环境的客家人笃信“风水”,“以为凡人的成功失败,均定于他的相格命运;而相命好坏,又与屋场祖坟的风水有关;家里有好的屋场或坟茔,则虽如何困顿,亦会有发迹一天;没好的风水,则子孙,相固不佳,命亦决不会好。”…因此,营建住宅和修建坟茔,必先登风水先生家门,或在赶集之日,在街上寻找赶集的风水先生,向其说明拟建房或葬坟原委,恳求先生鼎力主导,然后请他踏勘选址,寻龙点穴,确定坐朝方向,并且根据业主或祭者的生辰八字由风水先生择定某吉日吉时动工,某吉日吉时竣工。如宁都直隶州日,“葬高则受风而蚁生,葬卑则受湿而水至,州境地势然也。故迟葬自是人子之慎。谓以福荫之故而久暴其亲,殊不尽然。然迟之又久,至使曾元之孙上葬高曾之祖,此何说也!至无端侵占,每以兴讼,则形家之言,误人不浅。”又“地多山谷,葬高受风则蚁生,葬卑受湿则水至,诚哉择葬之宜慎也。然因是久暴其亲安乎?又以求福荫之故,数改其葬,甚至侵占相寻,祸生讼狱。死而有知,当亦有隐恫焉。”因此,在清代的赣南地区出现了人死后迟迟不下葬的陋习及二次葬甚至是多次葬的习俗,然而“一旦以莫须有之风水,劳民伤财,以坏生民万世之利,吾不知其何心也。”
在阳宅或阴宅动工至完工的过程中,阳宅有画符镇邪、动土、立大门、上梁、盖瓦、下水、完工等礼仪环节;阴宅则有画符镇邪、动挖、进葬(将遗体或骨灰放入穴内)、封穴、立碑、完工等礼仪环节。上述这些礼仪环节,无论家人、工匠均应肃立缄口,不得乱说乱动,唯恐冲犯神灵,还要燃烧香烛,供奉茶酒点心,有的还要请风水术士唱赞词(大多数赞词都是祝愿人财两旺、富贵寿昌之类的较押韵的顺口溜)。摆阔人家,在一些关键礼仪环节,还请农村土乐班奏乐,唱古文段子,渲染气氛。所唱内容多是有关崇先敬祖、仁爱孝悌的故事情节,或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或古代才子佳人悲欢曲折的爱情故事。每个礼仪刚结束,东家立即安排吃点心,并向风水先生、工匠、甚至旁观者每人发一红包,以示犒劳和吉利。一般说来,红包内的礼金数额,风水先生最多,工匠次之,旁观者又次之。
二、风水文化与自然生态
风水林是风水意识的产物,受传统风水观的支配,《青乌先生葬经》谓:“草木郁茂,吉气相随。今有草木郁茂,遮其不足,不觉空缺,故生气自然。草木充塞,又自人为”。古人开始追求“土高水深,草郁林茂”的生存环境,通过“好气场”即林木茂盛来寻找理想的生存环境,也通过广植林木或保护林木来获得好风水,培植和保护风水林木成为当时人们的神圣职责和普遍行为。
按照庇护对象将风水林分为村落风水林、寺院风水林、坟园风水林等三种基本类型。村落风水林是指分布在村落内及周围的具有风水庇护作用的人工栽植或者天然生长的林木,从风水意义上说,它养护的对象是整个村庄。“以山为邻、择水而居”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择居理念,人们通常会以林木的茂密与否作为衡量风水的好坏,也会以种植林木来弥补和改善居所风水。于是,在村落内,房前屋后、村庄周围等与人们居住环境相关的地方一般都会有风水林的存在。因此,根据风水林在村落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水口林、风口林、宅基林、龙座林等四种类型。水口林主要是指种植在村落水口处的林子,具有护托村落生气的意义。人们认为,水口林能够保护全村村民的命脉,抵挡煞气的侵入。在赣南,很多村落的水口处都有林子,这些“抵挡煞气”的风水林,在风水理论里也有“得水”之意。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出发,水口林在保护河流水系、保持水土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风口林是指种植在村落来风处的林子。“藏风得水”是风水宝地的基本特征,也是人们的择居要求,从风水意义上说,风口处的林子能够将风藏于村内,保护整个村庄的生气。宅基林是指种植在住宅、宗祠等宅基地周围的林木,人们对此往往寄以旺宅兴业的含义。龙座林主要是指种植在村落后山或者民宅后面对整个村庄或民宅有庇护作用的林子,又喻为“龙脉”。人们选地建房时,往往希望所选之地能有饱满的“龙脉”,象征兴旺发达。若“龙脉”不够饱满,人们就会植树以弥补不足。寺院风水林是古代僧侣道士们在寺庙宫观庵周围人工栽培或天然生长的林木。坟园风水林是古代人们在坟园墓地或皇家在陵地周围人工栽培或天然的林木。
风水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主力军,在保持水土、营造小气候等方面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风水文化与人文生态
安全是人类继生存需要之后的最基本心理需要。明清时期赣南客家人主要聚居于山区,生活环境相对比较恶劣,对未来和生命中诸多不确定因素充满着恐惧和不安,所以安全需要成为赣南客家人最基本的需要。这种安全既是个人的更是家庭家族(集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把个人当作家族绵延的一个环节),而风水林信仰及仪式以规避自然界中的各种‘异已、‘克已的不祥力量,让各种‘利已、‘顺已的力量顺势利导,从而确立一种臆想中的合理化的时空秩序和生存秩序,以消解个人(单个或几个家庭)生活中的陌生化边缘情境所产生的不踏实和恐惧,从而构建与当地融为一体的社会生态,达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和谐。如果没有认识到民众这种安全心理需要的重要性,就无法理解赣南客家人的风水林信仰,当然也就无法深刻地理解明清时期赣南人文生态的变迁。生活的环境在变化,风水林信仰所坐实的具体环境也是随之变化。
发展分为“旺丁”和进入地方望族实现体面和尊荣的几个阶段。在传统社会中,科举入仕是家族体面——实现有效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旺才就能旺财(升官发财),于是形成了风水理论。据此理论,要实现致仕、晋升、显贵、进财、子孙满堂家族繁衍等理想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拥有“风水宝地”。而天然的“风水宝地”少之又少,赣南客家人首先勉力维持生计,对“风水”退而求其次,但不是全部被动,而是发挥能动作用——风水补救法,即对形势欠佳的山川、住宅布局进行人工修补或建造文峰塔。从文化地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文峰塔可为当地增设人造风景区,改变和弥补一个地方的自然景观,还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明清赣南客家地区人们在民居周围种树植竹,村口种植和保留水口树(防风防煞气)等等,就有风水补救的意义,也就是做风水。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客家民众通过风水补救法兴科举、昌文运、旺家运,是他们借助于风水的“神秘力量”使这一需要从主观心理上得到补偿。在客观上,也确实改善了人居环境。
总之,风水文化是赣南客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对地方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的影响至深。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给原本严峻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和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即便在经济欠发达的赣南,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日渐成为限制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从生态角度,研究历史上赣南风水文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解决现实社会中因工业化、城市化等引发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问题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刘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