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孟子的“以德抗位”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5-08-07安娜娜

小品文选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大丈夫四书君王

安娜娜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浅析孟子的“以德抗位”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安娜娜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以德抗位”思想发端于孔子,经过曾子、子思等传承于孟子这里得到充实完善并发扬光大。本文从“以德抗位”的主体、对象两个层面来解析孟子的“以德抗位”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时代特征阐发以德抗位思想的当代价值。

孟子; 以德抗位

以德抗位的精神从儒家开创者孔子那里已有所体现,主要是体现在对“周礼”的维护上。据《论语·八佾》篇记载:当时鲁国的卿大夫季桓子在其家庙中用八佾之舞的形式来进行祭祀仪式,但这有违礼法,因为只有天子才有资格和权利采用此等仪式,而季桓子此时虽然位高权重,周天子名存实亡,但是他的这种做法是大逆不道的,因此孔夫子对其愤然而讥之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①孔子直接而犀利地表达了对身处政治高位的季桓子违背礼法行为的谴责,这种勇气和气魄来自于对自身人格尊严的自信,而对天道的自觉承载是其自信的基点。孔子曾表达对承袭天道的觉知和自信:“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②;“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③在孔子看来他的使命便是“弘道”,是恢复周礼。

在孔子弟子中,“以德抗位”的精神也有明显的体现,最突出的是曾子,此外子路、颜渊身上也有体现。曾子曾说:“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④在曾子的眼里世俗的富贵利达都是浮云,权贵们虽然有权有势有财,但是我内在的仁义并不欠缺,在人格上我们是平等的,因此我又有什么好自卑的呢?曾子的这段论述成为孟子以及后世津津乐道的人格宣言。“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⑤的子路也散发着以德抗位的豪气。相比于子路的直接勇猛式的宣言,被夫子夸奖“贤载”的颜渊则是用一种柔和的方式表明自己的心志:“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甚忧,回也不改其乐”⑥。此三贤高扬道德伦理的价值评价贬抑世俗外在荣华富贵的物质评价,此“大勇”⑦来自于弘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对主体内在德性的肯定和高扬及价值评价标准被孟子继承。至子思,“以德抗位”的精神被引入政治领域。郭店楚简里有一篇文章为《鲁穆公问子思》,记载了鲁穆公向子思询问忠臣,子思回答“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这一回答惹怒了穆公,而成孙弋理解子思的良苦用心,说子思“为义而远爵禄”。孟子承接子思,也把以德抗位的精神引入政治领域。

由此可知“以德抗位”的精神在孟子之前的先儒那里已有发展,孟子把这一精神充实为具有丰富内涵的思想体系。接下来我们将从以德抗位的信心来源、目标所指来解析。

1 “以德抗位”的信心来源

1.1 主体道德的完满性与人格的独立自觉

孟子肯定人性本善,因为仁义礼智四德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良心善性是上天赋予人的“良贵”,是人得之于天的“天爵”,具有先验性,是圣凡所同有,所以从人先天的道德完满性上无所谓圣凡,之所以有圣凡的区别是因为“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这便肯定了作为人的每一个体的道德的完满性。

如果个体不对其先天具有的善性加以伐害,而是涵养扩充其善端,那么由人之道德的完满性便达到“大丈夫”境界,这一境界是对个体人格力量的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⑧富贵、贫贱、威武都属外在的存在境遇,而大丈夫的特点在于完全不为这些外在的力量左右。对外部境遇和社会力量的抗御与“独行其道”相结合,无疑使“大丈夫”获得了独立人格的意义。孟子对主体道德完满性和人格独立性的肯定给他提供了莫大的信心,给予其气壮山河的豪迈:“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⑨

1.2 对人民的爱与责任

儒家经世致用心系天下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在孟子这里表现地尤为明显。孟子由对人民的爱与责任而赋予了他巨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他的政治理想是实现王道,孟子明确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与周初民本思想萌芽的动机不同,周初统治者是把重视人民作为巩固统治的手段,在孟子这里,人民才是目的,政治是手段。推行王道的方式是推行仁政,仁政的推行有赖于君王的德行,使其仁心之扩充并外化为仁政。为此他在君王面前极力推销仁政,提点君王的仁心,针砭君王的过失。

孟子毫不留情地指出君主的不称职,让君主尴尬无比,甚至惹怒君主:“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⑩

孟子在位高权重者面前的从容淡定和不卑不亢的心态是源于对天道性命的使命感、对天下苍生的责任感。

1.3 对君臣之道的捍卫

于孟子,保民而王、实行仁政、尊贤使能等是一个合格的君王应该和必须做到的,如果致使民不聊生那他就不算是一个合格的君王,便失去了作为天子的合法性根基,沦为残贼一夫,那么天下便可伐而诛之;为臣,孟子也做了比较全面和详细的规定,如“陈善闭邪”、“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等。可以看出孟子对臣道的规定是有着明显的目标倾向,这也是孟子对君臣之道阐发的另一个贡献:君臣之间的互动遵循“义”的原则。“以德抗位”的思想可以说是对为了“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保证“君臣有义”常行于世而给予臣对君形成羁绊的权利。

2 “以德抗位”的目标所指

孟子“以德抗位”的对象首先是位高权重的君王,并在实践中把范围扩大到达官贵人,总之是德不配位的人。

2.1 格君心之非

2.2 由政治领域扩充到其他

3 孟子“以德抗位”思想在当代的价值

孟子充满了批判精神和批判的勇气,把以德抗位的精神具体化为“大丈夫”的人格特征,“居天下之广居(仁),立天下之正位(礼),行天下之大道(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面对各种情况用一种素位而行的从容的态度应对之,做到居仁由义,富贵、贫贱、威武都无法动摇其本心,更不可能动摇做人的尊严和信念。大丈夫人格思想是孟子对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独创性贡献。在当今时代,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当今社会享乐主义盛行,人们普遍在追名逐利的滚滚洪流中丧失自我,被物化,沦为名利的工具,有些人痛苦地意识到了这种畸形处境带来的身心的痛苦但不知如何走出困境,有些人在追逐中丧失自我,人格异化而不知所终。如何引导人们自觉地用高尚精神追求来统摄和超越物质欲望,业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使命。从这一角度说,继承和弘扬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思想,对于我们抵御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的侵蚀,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完善国民的道德人格,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 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八佾》,岳麓书社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② 朱熹:《四书集注·论语·述而》,岳麓书社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③ 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子罕》,岳麓书社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页。

④ 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岳麓书社出版社,2004年版,272页。

⑤ 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子罕》,岳麓书社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⑥ 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雍也》,岳麓书社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⑧ 朱熹:《四书集注·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岳麓书社出版社,2004年版,第296页。

⑨ 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岳麓书社出版社,2004年版,第280页。

⑩ 朱熹:《四书集注·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岳麓书社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页。

[1] [宋]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 荆门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3] 梁宗华.从孟子看思孟学派的“以德抗位”精神[J].东岳论丛,2009,(12):121-124.

[4] 杨国荣.儒家政治哲学的多重面向——以孟子为中心的思考[J],浙江学刊,2002,(5):31-37.

B222.5

A

1672-5832(2015)12-0201-02

猜你喜欢

大丈夫四书君王
当代人如何读“四书”
《四书辑释》在朝鲜王朝的传播与影响*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大丈夫
手抓饭,真的大丈夫?
姜太公钓鱼
陈澔对《礼记》的诠释特色
烽火戏诸侯
《聊斋志异》与“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