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与“四书”
2016-01-11赵伯陶
赵伯陶
摘要:作为中国儒家的传统经典,“四书”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人生教科书,它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明清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写作,从命题到内容皆与“四书”须臾难离,其重要性超越“五经”,“四书文”的写作是科举中式与否的主要依据。蒲松龄奋战场屋大半世,于“四书”自然是如数家珍。其凝结大半生心血的《聊斋志异》写作受到“四书”的影响不言而喻,无论有意无意,从词语、句式乃至使事用典等,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种影响的深刻性与广泛性。这对于我们探讨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的写作技巧问题大有助益,对于小说文本的校勘辨析以及今人注释中的有关误读或错解也有一定的廓清作用。
关键词:聊斋志异;四书;注释;借鉴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腹笥深厚,写作小说使事用典信手拈来,如盐著水中浑然无迹。作者对于“四书”(其实主要是《论语》和《孟子》)语词的一般性借鉴、某些特殊句式的模拟乃至有关情境的化用,大多当属作者于“四书”潜移默化中的涉笔成趣,并非刻意而为。如卷一《耿十八》:“守固佳,嫁亦恒情。明言之,庸何伤?” [1] 278这几句话并不难懂,“庸何伤”的三字反诘语,与《论语·先进》“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两句当有关联 [2] 119。庸,副词,意谓“岂”,“难道”;伤,妨碍。诸如此类的语词借鉴,《聊斋志异》中在所多有,不胜枚举,不注明其出处,亦无关理解问题。但《聊斋志异》有一些借鉴“四书”的语词,不明其书证,今人解读或产生某种偏差,原文或有的调侃意味也丧失殆尽。如卷一《耳中人》:“一日,方趺坐,闻耳中小语如蝇,曰:‘可以见矣。开目即不复闻;合眸定息,又闻如故。谓是丹将成,窃喜。” [1] 7朱其铠主编《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以下简称“朱注本”)注云:“可以见(xiàn现)矣:可以现形了。见,通‘现。” [3] 5其实“可以见矣”四字语本《孟子·滕文公上》:“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 [4] 134大意是:墨家信徒夷之求见孟子,孟子称病未见;过了一段时间,夷之再次求见,孟子就说了以下一段话:“现在我可以相见了。但若不直言,道理难以显现;我姑且直言相告吧。”又《孟子·滕文公下》:“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纳,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 [4] 152大意是:公孙丑一次问孟子:“不主动拜见诸侯,有何道理?”孟子回答:“在古代,若非诸侯的臣属,就不主动求见。段干木为逃避魏文侯跳墙而去,泄柳也曾紧闭大门不见鲁穆公,这未免太过分了。如果被逼相见,也不妨可以一见。”蒲松龄小说中的主人公谭晋玄因练类似今天气功的“导引之术”而走火入魔,听耳中有人小声说“可以见矣”,就误认为自己“内丹”将成,于是择机再以“可以见矣”四字为答,不料耳中有小人跃出离身,因受邻人来访惊吓而难以原路返回,谭晋玄从此患“颠疾”,医药半年方痊愈。这个故事无非讲练功出偏事,系根据乡里传闻之事记述成篇,并非全凭虚构。小说中主人公幻听、幻视等状况皆已出现,属于典型的精神错乱。“可以见矣”两次出现,虽属日常习用语,却因携带有科举时代的读书人耳熟能详的《四书》信息而不无调侃意味。今人阅读也只有明其书证才能真正体味到作者的风趣叙事与狡黠的用笔追求。
清代为《聊斋志异》作注者有吕湛恩与何垠两家,凡遇有关“四书”的语词或典故,多不出注,原因即在于当时能够阅读《聊斋志异》的读书人大都对“四书”烂熟于心,读到相关语词,自可会心,若出注,反成蛇足。然而今天的读者早已没有旧时读书人的文化背景,对于“四书”典若不出注,虽有可能并无理解上的障碍,却由于相关信息的缺失,难以体味小说用语措辞的妙处所在。《聊斋志异》中的有关篇目语词与“四书”密切关联,可分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对“四书”语词的一般性借鉴
卷一《婴宁》:“甫坐,即有人自窗外隐约相窥。媪唤:‘小荣!可速作黍。外有婢子噭声而应。” [1] 221 “作黍”即做黍米饭,系从《论语·微子》化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2] 196后世常以“作黍”为准备家常饭诚意待客之谦称。卷二《九山王》:“今遣儿女辈作黍,幸一垂顾。” [1] 352卷五《柳生》:“但勿问,宜速作黍。” [1] 1140卷七《云萝公主》:“或朋旧相诣,辄窃听之:论文则瀹茗作黍;若恣谐谑,则恶声逐客矣。” [1] 1858卷七《湘裙》:“湘裙欲出作黍,伯辞曰:‘弟事未办,我不遑暇。” [1] 1930 《聊斋》一共有五篇皆以“作黍”为备饭待客之语,这属于对“四书”语词的一般性借鉴。卷一《胡四姐》:“四姐怨生曰:‘君不长进,与骚狐相匹偶,不可复近!遂悻悻欲去。” [1] 294卷五《江城》:“翁姑沸噪,略不顾瞻;挞至数十,始悻悻以去。” [1] 1280所谓“悻悻”,即怨恨失意的样子,语本《孟子·公孙丑下》:“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 [4] 108此两例也属于对于“四书”语词的一般性借鉴。
诸如此类情况者,《聊斋志异》在所多有。如卷三《狐妾》:“内言曰:‘主人未尝预嘱,咄嗟何以办?既而曰:‘无已,其假之。” [1] 606所谓“无已”即“不得已”,语本《孟子·梁惠王下》:“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 [4] 49卷八《乐仲》:“辛哭告父,父不知何时已僵,衣冠俨然。” [1] 2228所谓“俨然”,即严肃庄重的样子,语本《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 [2] 210蒲松龄将“衣冠”与“俨然”两者连用,显然脱胎于《论语》。
以上所举诸例,读者于此类语词不明出典,并不妨碍对小说意韵的把握;然而《聊斋》有一些语词借鉴虽也属于一般性的,却以明其出处更能唤起读者阅读的趣味。如卷二《黄九郎》:“今某从下流而忘返,舍正路而不由。” [1] 466卷三《赌符》“及遭败后我方思,已作下流之物” [1] 622两例中“下流”二字,比喻众恶所归的地位,语本《论语·子张》:“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宋邢昺疏:“谓为恶行而处人下,若地形卑下,则众流所归,人之为恶处下,众恶所归。” [5] 2532其中第一例“舍正路”句,意谓男子同性相恋违背通常男女交合之道,语本《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4] 172遇到这一类语词借鉴,今天的注家若不注出《论语》《孟子》的书证,《聊斋》作者的有关价值取向与用词之巧就有被忽视的可能。又如卷二《小二》:“女怃然为间,豁然梦觉。” [1] 553卷六《嫦娥》:“嫦娥乃掐其耳,逾刻释手,颠当怃然为间,忽若梦醒。” [1] 1587两例中“怃然为间”云云,意谓茫然自失了一会儿,语本《孟子·滕文公上》:“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宋朱熹集注:“怃然,茫然自失之貌。为间者,有顷之间也。” [6] 77有注本注“怃然为间”,谓其语出《论语·微子》,不确。卷七《胭脂》:“少年俯其首,趋而去。” [1] 1986所谓“趋”属于古代的一种礼节,即以碎步疾行表示敬意。《论语·子罕》:“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2] 89蒲松龄用“趋而去”形容鄂生瞥见胭脂一刹那的情态,显然是着意借鉴《论语》语词刻画鄂生循规蹈矩、尊重妇女的儒生面貌,并非闲笔,明其书证十分必要。以笔者所见各种当今注本于“趋”皆未出注,确属缺憾。
《聊斋》借鉴“四书”语词,若系词组,今天的注家注明其书证,对于读者理解小说遣词造句之趣尤有助益。如卷五《江城》:“有夫妻而不能欢,有姑嫜而不能事,是诚何心!” [1] 1286所谓“是诚何心”,意谓这个连我自己也不懂是什么心理。四字语本《孟子·梁惠王上》:“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4] 15卷五《二商》:“一日,泣为母请粟,商妻欲勿与,二商念其孝,按月廪给之。” [1] 1346所谓“为母请粟”,意谓请求给与其母粮食,并不难理解,然而若明其书证,则其间所富含情韵义呼之欲出。四字语本《论语·雍也》:“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2] 55孔子的学生公西子华出使齐国,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冉有再三替子华的母亲请求增加小米的馈赠。最后冉有一下给与其母小米八十石,孔子不以为然,认为子华家并不贫穷,“君子周急不继富”,意即君子只做雪里送炭的事情,不去锦上添花。有此书证,小说中“按月廪给之”一语就有了“周急”的深层涵义,二商对其兄大商一家的骨肉深情也就和盘托出了。这篇小说篇末“异史氏曰”有云:“闻大商一介不轻取予,亦狷洁自好者也。”其中“一介”,谓微小的事物,《孟子·万章上》:“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汉赵岐注:“一介草不以与人,亦不以取于人也。” [5] 2738蒲松龄之所以在篇末突然以“狷洁自好”评价大商,原因即在于《孟子》在《万章上》中另有对于舜妥善处理与其弟象关系的记述,连类而及,蒲松龄也不得不再作周章,为商姓兄弟原本心无芥蒂的基础补上一笔。明此书证,不但可见作者对于二商兄弟关系书写刻画的分寸把握,而且更可知《聊斋》创作借鉴“四书”相关文字的曲折过程。《二商》的写作素材或取自莒州传闻,康熙年间,莒州一带天灾、地震频仍,饥荒不断,以之为背景描写家庭伦理关系的变迁,未必纯属虚构。作者“异史氏曰”又云:“二商以贫始,以素封终。为人何所长?但不甚遵阃教耳。” [1] 1346将兄弟失和的原因完全归罪于妯娌间的矛盾,这或许与蒲松龄的早年家庭经历有关。蒲松龄有《述刘氏行实》一文,是为纪念其亡妻刘氏而撰写,文中谈及妻子“不及诸宛若慧黠”,而妯娌间“呶呶者竞长舌无已时” [7] 1308,这终于导致兄弟分家。其间无奈与悲凉之感,情见乎辞。正是有感于自家兄弟早年不和的难言之隐,致令作者对于大商“狷洁自好”的性格加以肯定,对于二商“不甚遵阃教”的行为由衷钦佩,从而创作有关兄弟题材的小说时,就饱含悲天悯人之情,刻画情景逼真,富于劝人为善的感染力。
卷六《夏雪》借气候反常一事,通过人际称谓的变迁,暴露当时社会世风日下的现实。篇末“异史氏曰”有云:“初由于小人之谄,而因得贵倨者之悦,居之不疑,而纷纷者遂遍天下矣。” [1] 1564所谓“居之不疑”,即自以为是而不加疑惑,语本《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宋邢昺疏:“‘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者,此言佞人色则假取仁者之色,而行则违之,安居其伪而不自疑也。” [5] 2504显然,对于“居之不疑”四字,注家若不引《论语》为书证,小说言辞间强烈的讽刺意味就会大为削弱。
卷三《青梅》是旧时文人在极度自恋中描述“天生佳丽,固将以报名贤”的白日梦幻想,但其间又辅以正直士人的道德自律:“卿爱我,谓我贤也。昏夜之行,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1] 660 “自好者”二句,意谓贤良士人绝不会发生男女苟且之事,语本《孟子·万章上》:“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宋朱熹集注:“自好,自爱其身之人也。” [6] 140这一对话属于直接抄录《孟子》中成句,除表明小说男主人公为儒家坚定信徒的身份外,也言简意赅地传达出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今天的注家自当注引书证。
《聊斋志异》对“四书”语词的借鉴,有时并非完全照搬,而是适当加以化用。卷六《吕无病》描写自居妾位的吕无病对骄悍正室王天官女的小心侍奉的情态:“无病鞠躬屏气,承望颜色,而妇终不快。” [1] 1636所谓“鞠躬屏气”,即恭顺谨慎,因畏惧而几乎抑止呼吸,四字化用脱胎于《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2] 98卷七《珊瑚》中以虐待儿媳闻名的沈氏自辩之语有云:“呜乎冤哉!谓我木石鹿豕耶!具有口鼻,岂有触香臭而不知者?” [1] 2047所谓“木石鹿豕”,即木头、石块,鹿与猪,形容山野无知觉、无感情之物,四字化用脱胎于《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 [4] 307以上两例皆巧用“四书”成句并加以变化,其取意与“四书”的联系,不能忽视;注家凡遇此情况,自不可掉以轻心。
二、对“四书”语词的调侃性借鉴
《聊斋志异》有时借用“四书”中语,故意带有一定的调侃意味,读者如若不明书证,蒲松龄小说文笔的诙谐风格就难以会心。语词的调侃性借鉴较比一般性借鉴更为灵活生动。
卷一《贾儿》:“楚某翁,贾于外。妇独居,梦与人交,醒而扪之,小丈夫也。察其情,与人异,知为狐。” [1] 185所谓“小丈夫”,本来喻指庸俗而见识短浅的人,语本《孟子·公孙丑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4] 108小说中则转义形容雄狐的身材与性器皆较小,若明其书证自可令读者莞尔解颐。卷二《莲香》:“彼连宵为我作巫医,请勿为怼,情好在我。” [1] 326这是桑生对鬼女李氏评说狐女莲香真心救助自己的一番肺腑之言。所谓“巫医”,本指巫师和医师,语本《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宋邢昺疏:“巫主接神除邪,医主疗病。” [5] 2508莲香的“巫医”身份属于一身而二任,若不明其书证,则蒲松龄有意藏前“人而无恒”之“恒心”,就难以显现,调侃语气中自有形容桑生由衷感谢莲香数夜通宵为自己不懈努力祛除阴毒的用心。
在小说人物对话中巧妙运用“四书”中语并略加改动,也是蒲松龄对“四书”语词调侃性借鉴的一种展示。卷二《白于玉》:“白曰:‘胡久不娶?笑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白亦笑曰:‘王请无好小色。” [1] 497这是志在功名的吴筠与仙家白于玉的一番趣味横生的对话。“寡人有疾”二句,系借用《孟子》中齐宣王与孟子之有关对话,吴筠自我调侃地婉转道出自己怀恋葛太史女的隐衷。《孟子·梁惠王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4] 37其大意是:齐宣王认为自己有喜爱女人的毛病,不利于实行王政。孟子就加以解劝说:“从前周文王的祖父太王古公亶父也喜爱女人,与其妻太姜相爱。《诗经·大雅·绵》中就有对太王与太姜驱马巡视漆水、岐山,以寻求宅地建房的吟诵。那个时代朝野没有老处女,也没有老鳏夫。大王喜爱女人,若与百姓同,实行王政就无困难。”小说中白于玉又以“王请无好小色”为答,则系改动《孟子》中齐宣王与孟子的另一段对话,幽默地劝讽吴筠不要迷恋一般意义上的女色。《孟子·梁惠王下》:“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4] 31其大意是:齐宣王认为自己喜好勇力,难以与邻国相处。孟子解劝说:“手按刀剑欲与他人斗狠,只是小勇,能敌一人而已;希望您能够扩大勇力的效用。”蒲松龄将“王请无好小勇”六字置换为“王请无好小色”,以稍稍改动圣贤经典语将仙、凡两道人生价值取向的不同隐约道出,调侃中不乏风趣幽默感。
《聊斋》运用“四书”语置于小说人物对话中,调侃而外又如颊上三毫,可收生动传神之效。卷三《刘海石》:“海石曰:‘汝造孽既多,拔一毛犹不肯耶?” [1] 591这是已成仙人的刘海石对幻化为豕的狸妖倪氏女所说的一番话。“拔一毛犹不肯”,语本《孟子·尽心上》:“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4] 313后世常以杨朱的“一毛不拔”比喻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吝啬者。蒲松龄将之用于对浑身长毛的狸妖的斥责,一语双关,有强烈的调侃戏谑意味。
卷三《棋鬼》讲述了一位将围棋雅事变为赌博的书生故事,他因痴迷围棋而倾家荡产,身化饿鬼尚不悬崖勒马,终于被罚下地狱“永无生期”。篇末“异史氏曰”有云:“见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见弈又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 [1] 798其中“所欲有甚于生”,意谓沉迷于某种癖好,可以超过对生命的渴望,语本《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4] 265孟子原意为阐述舍生取义的道理,蒲松龄因“弈”与“义”同音,就巧用自己非常熟悉的《孟子》语句调侃了棋鬼已经变态的癖好,显示出蒲松龄行文之狡黠与幽默感。
在小说的一般性叙述中,夹用“四书”语词,也可收非同寻常的幽默效果。如卷六《爱奴》:“又视腰间,裹黄金数铤,卷怀之。” [1] 1752所谓“卷怀”,这里就是收藏起来的意思,语本《论语·卫灵公》:“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2] 163孔子之语属于以物为喻,是藏身隐退、收心息虑的意思。蒲松龄不使用“取之”二字,而特用“卷怀之”三字,化《论语》具有比喻意味的行动为小说中的实有举措,亦得耐人寻味之妙趣。
三、对“四书”有关文字取境性的借鉴
《聊斋志异》借用“四书”中的有关情境或意境融入于小说文本,可称“取境性的借鉴”,运用得当也妙趣无垠。
卷一《劳山道士》:“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诸门人环听奔走。一客曰:‘良宵胜乐,不可不同。” [1] 56所谓“不可不同”,意即应当共同欢乐今宵,语本《孟子·梁惠王下》:“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4] 26-27劳山道士之客所言“不可不同”正是基于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思想,蒲松龄的描写属于“取境性的借鉴”。今天的注家逢此若不出注,作者有意会通儒、道的思想就难以显现了。
卷二《连城》中连城与乔生的生死之恋是建筑于“但得真知我,不谐何害”的基础之上的,爱的精神性因素超越于寻常的男欢女爱,执著之中明显带有作者自身的情感体验,否则就写不出如此真切感人的文字。这对恋人在阴间相遇,乔生对连城说:“卿死,仆何敢生!” [1] 530意谓你死了,我怎能还活在世上。这是借境并反用《论语·先进》中的一段文字:“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2] 117注家不注,乔生这段话的儒者韵味就丧失殆尽了。
卷六《吕无病》虽非《聊斋志异》中的名篇,读来却情义缠绵,催人泪下,特别是吕无病奔波京师向孙生报告其子阿坚遭难的描写,失声而言,话仅半句即倒地消逝:“久之久之,方失声而言曰:‘妾历千辛万苦,与儿逃于杨……句未终,纵声大哭,倒地而灭。”清但明伦有评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缠绵悱恻,绝妙文心,从左氏得来。读至此,为之泣数行下。” [1] 1637所谓“逃于杨”仅半句话,却有意暗用“四书”典,语本《孟子·尽心下》:“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 [4] 335蒲松龄七律《嘲雪灰禅师破戒》其三:“纵使离经非叛道,喜看逃墨渐归杨。” [8] 674小说以“逃于杨”暗示其子阿坚落脚处,制造悬念而外,也为下文“或言五十里外有杨谷,遣骑诣讯,果得之”伏线 [1] 1638;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三字出自有一定文化素养并“愿为康成文婢”的吕无病之口,照应了篇首孙生测试吕无病并获肯定的描写,极端危难之中的话语仍洋溢浓厚的书卷气,正是作者塑造吕无病形象的不可或缺之笔。这种顺手牵羊般对于“四书”取境性的借鉴,极易为注家与读者所忽略,从而湮没了作者精心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片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