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2015-08-05方艳

艺术评鉴 2015年14期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演奏风格

方艳

摘要:钢琴有着“乐器之王”的美称,其发展可追溯至18世纪,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许多时期,有巴洛克、古典、浪漫、印象等。文章概述了钢琴的发展,略谈了中国钢琴作品的特征,并就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 演奏 风格

作为西洋乐器的典型代表,钢琴的发展与完善是在对西方乐曲的演奏中进行的。20世纪初钢琴艺术流入中国,开始在这片拥有博大传统文化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诸多优秀的中国钢琴演奏者当中,有许多在演奏中融入了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手法,从而同时兼具了西方与西方的演奏技巧,这样,就诞生了一批彰显中国特色,能够显示民族韵味和风格的钢琴作品,且中国钢琴作品的独特演奏风格也逐渐形成。这一独特演奏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几代中国钢琴演奏家、作曲家的积淀。钢琴艺术就如同一粒希望的种子,被播撒在中国的大地上,正是这几辈钢琴艺术家的探索、耕耘和创新,才使得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独树一帜,形成特有的风格。基于此,文章着眼于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从音色、音韵、留白、踏板四个方面来就其演奏风格进行分析研究就显得极具显示意义,对于中国钢琴作品演奏风格的进一步深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钢琴的发展概述

钢琴为什么会被称作“钢琴之王”,究其原因有四:第一,在众多独奏乐器当中,能够与整个交响乐团相抗衡的唯有钢琴;第二,交响乐团的全部音乐,包括最高音、最低音均包含在钢琴音域当中;第三,用于音乐会的演奏钢琴(九尺大三角钢琴)能够发出雄浑、嘹亮、光辉的印象,与交响乐度的合奏效果相类似;第四,在钢琴中,四声部以上复调和十余音和旋能够被同时演奏出来。正是上述特点的存在,决定了钢琴在乐器王国中的显赫地位。追溯钢琴发展的历史,大键琴(以拨弦发音)和小键琴(以撞弦发音)是钢琴的前身,这两种键盘乐器于16世纪末逐渐盛行,发展到18世纪末,由钢琴的崛起而开始退出主流乐器的行列。而钢琴凭着其显著的特点,发展至今依然经久不衰,立足于世界乐器之林。

二、中国钢琴作品的特征

(一)围绕民歌进行创作

民歌的创作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在随时随地的传唱中受到风俗、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主调钢琴曲的改编很多都是由民歌作为素材的,典型的有《采茶扑蝶》《卖杂货》《谷粒飞舞》《旱天雷》《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等。这些作品贴近人们的生活,生命力旺盛,是社会脚步的缩影,对人们的情感进行了展现。既然是以民歌为创作源泉的,当然少不了传统乐器的参与,而钢琴就可以进行很好的模仿。就拿古筝来讲,其清凉高远、坚实圆润,在进行模仿时,就可将在指尖作为发力点,主要通过指头内弹来实现,且动作要兼具弹性和灵巧,这种模拟出的音色就有着独特的美感。

(二)是西方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结合

在中国钢琴作品中,作曲家们在改编中借鉴西方作曲技法,进行了大量的运用,将其与中国传统音乐结合在一起,使创作出的作品具有丰富的“中国味”。如《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均是在原作基础上的改编。这些作品中,为对民族色彩进行表现,运用了传统乐曲中的装饰音、滑音等,在民族乐器的模仿与民族特色的追求上进行了大胆尝试,这些作品的诞生也象征着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当中。

(三)作品的改编很多来源于舞剧音乐

在中国钢琴作品中,有很多是由舞台音乐剧为依据来进行改编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红色娘子军》《红头绳》等。其中钢琴曲《红头绳》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歌剧《白毛女》,该剧中以“扎红头绳”为背景的一段唱腔在作曲江江静的改编中,成为了有着变奏曲特点的钢琴作品。这首作品既有对传统风格的继承,有融入了些许时代特征,十分特别,哪怕将其放置于众多优秀钢琴小曲当中也毫不逊色。钢琴作品《红色娘子军》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其同名舞剧,该作品既有对原有风格、旋律的保留,又与钢琴化的组织体相呼应,在经反复又该后,成为一首优秀的钢琴改编曲。

三、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一)独特的音色

在音乐中音色是能够直接触动感官、吸引听众的重要途径。音色的存在是音乐神韵的凸显,动听优美的乐曲是对作品细腻情感的有效表现。不论理论或时间,中方或西方,都应给与音色极高的重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在追求音色上有其多样性和个性化,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也使得先辈们创造了风格多样、形式各异的乐器,从而也形成了多种音色,它们能够对人们的情感进行充分的表达。钢琴属于舶来品,其在中国的发展基础是与中国人审美的相匹配,与中国人的音乐习惯相适应,因此,对传统乐器音色的模仿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决定了在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中,演奏者需要通过运用特定音型,掌握适当的音量与触键力度,使发出的声音与中国传统音色尽可能的接近,而这对于钢琴演奏者的技巧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对气韵的把握

气韵指的是音乐作品所带来的一种整体风貌和精神风采,音符组合下所蕴涵的韵味使得音乐具备了感染人的力量。韵是一首音乐的核心,也是音乐演奏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在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中,应对气韵进行很好地把握,注意意趣与声音的配合。具体而言,即在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时,应注重整体性的把握,做好整体上的和谐,将气的贯通与流转融入到整个演奏当中。可以说,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基础是对于作品气韵和意境的贯通。基于此,来进行起伏旋律的设计,来使音乐流畅自然、行云流水,既有着优美的线条,有极具韵味。

(三)留白运用讲求艺术性

在中国传统艺术当中,在运用留白时是十分有讲究的,就拿水墨画来讲,简单几笔就能够描绘出一幅有着深刻意蕴的图画。留白的存在给了受众更多的想想,使得每个人都能够用自己的经历和解读来进行填充。可以说,中国艺术的完成是创作者与欣赏者共同参与的结果。而对于中国钢琴作品来讲,亦是如此,合理运用空白,赋予音乐以一种含蓄的美,将自由丰富的创作空间留给演奏者,将广阔的想象空间留给听众,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拿钢琴作品《夕阳箫鼓》来看,伴随着乐曲情感的变化,演奏者完全能够依照自己的解读来进行一定程度的发挥,来提升乐曲演奏的张力,赋予作品本身一种灵动美。可以说,合理运用留白使得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更具深意,引人思考。

(四)合理运用踏板

在中国传统音乐当中,对于韵味的表现十分注重,因是运动的、变化的,且有着许多虚音的衍生,从而使得总管传统音乐具备了无限的魅力与韵味。但钢琴的发音主要凭借槌击,在发出一个音后便不能改变,而踏板就成弥补这一不足的重要方式,其通过对原来音色的改变,来使声音获得延长的听觉效果。如在进行钢琴作品《筝箫吟》的演奏时,演奏者手上动作灵活细腻,再配以连音踏板与弱音踏板,就产生一种虚无的感觉,在听众的感官下就形成了一种悠远飘渺的美。然后半醉着音流的逐渐加强,慢慢将左脚弱音踏板松开,这是,通过对延音踏板的抖动来达到演奏的高潮。之后,渐渐走远的音流,加之连音踏板与弱音踏板的配合,表现出了一种深远、幽静的美感。

四、结语

中国钢琴作品时运用西方乐器来对中国音乐进行表现,是对中国民族历史积淀下的音乐心理和审美情感的反映,在其现实演奏当中,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蕴的融入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够使钢琴在中国获得真正的发展。在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中,注意对音色、气韵、留白、踏板等因素把握和运用,从而使其演奏风格具有“中国味”,亦只有这样,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钢琴作品才会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吕庆权.浅谈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J].北方音乐,2014,(06).

[2]夏一瑾.浅谈钢琴作品演奏风格的时代变迁[J].北方音乐,2014,(11).

[3]于青.中国钢琴作品《浏阳河》的演奏与教学[J].中国音乐,2010,(02).

[4]张霞.如何把握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J].大众文艺,2011,(15).

[5]石安宏.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研究[J].青春岁月,2013,(16).

[6]黄晓晴.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中民族风格的把握[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08).

猜你喜欢

中国钢琴作品演奏风格
浅论中国钢琴作品演奏的音乐意象
高校钢琴课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会用心演奏
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音乐元素和戏曲音乐元素解析
浅谈中国钢琴作品中踏瓣的运用
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略谈钢琴演奏艺术
浅析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
中胡演奏中音色的把握
浅谈云冈石窟造像的中国民族化发展
画廊室内设计全息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