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服务基层志愿者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2015-07-29邹莹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邹莹

高校大学生服务基层志愿者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邹莹

(武夷学院 团委,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摘要: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从1993年底开始实施,在支教扶贫、西部计划、社区服务、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公益等领域都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服务工作。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较为广泛,但较少针对大学应届毕业学生参与项目与职业发展、自我成长等方面的研究。高校大学生服务基层志愿者项目要想能持续发展必须对大学生参与的动机,以及项目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服务基层;参与动机;可持续建议

为了促进西部地区、农村基层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中央和国务院适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包括“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欠发达地区计划”、“村官计划”等,鼓励高校大学生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去经受磨练,健康成长,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这对于促进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对于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人才,对于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参与服务基层志愿者项目的动机

(一)改善社会的理想主义动机

人们之所以从事志愿者工作,不外乎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善事或是受教育影响,并会因为怀有改善社会的欲望,对个人的要求都以行善开始,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往往对于社会比其它群体更有责任感,更能响应领导者的伦理观。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志愿者服务活动投入与否,除本身从小养成的价值观外,也受外在大环境的影响。志愿者动机并不是唯一或者单一的,是由多个动机构成并且相互作用的结果。[1]大学生在选择从事参加志愿者行为时,除本身生活所需必须稳固之外,行有余力才能依其自愿与选择帮助其他人,而大学生的志愿者行为所施予的对象通常为和其成长环境或专业不甚相关的个体或组织,这也充分的体现出志愿者项目的理想主义特色。

(二)获得更好职业发展的现实主义动机

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参与志愿者项目的大学生动机主要是想获得一点工作经验以利就业、想要认识更多人以改善生活方式或是为将来公务员工作作早作准备等因素投入志愿者服务活动。[2]近几年来,国家每年都有鼓励和引导高校大学生去基层就业的政策出台,这些政策对毕业生的待遇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规定,这些措施很好地推动了毕业生去基层就业。从2003年开始,团中央推出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拔出部分毕业生去西部工作;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文件《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中央八部委出台了“三支一扶”文件,这些都是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的纲领性文件,从生活补贴、个人档案、办理落户手续以及服务期满后的考研、考公务员、择业等方面的优惠措施进行了规定。一方面由于就业困难,一方面由于这些良好的政策,这直接导致了高校大学生到基层志愿服务的人数越来越多。

二、高校大学生服务基层项目对志愿者的影响

(一)个人与人际关系方面

参加过志愿者项目,大部分学生在沟通技巧、待人处世、领导技巧及处世态度均有所成长,学生通过志愿者项目,更能贴近社会、体验生命、增进人际关系。在有关报告中,有68.6%的志愿者认为这一段经验使他们更了解自己是谁,将来怎么走,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精神成长、助人精神、职业技能、领导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文化尊重,并增进学生与同事、师长的关系,使其有更亲密的情谊。

(二)在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方面

学生们认为志愿者项目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动机,对于教材有更清楚的理解,也提高了对于社会中复杂问题的认识,通过运用在大学学习到的理论,在辅导学生的同时,使得自己能够拥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问题意识的转变方面

通过进入较为落后地区服务,使学生提高发现社会问题的能力,也对于新的思想有更多的开放,并借由志愿者服务期的反思阶段,使学生提升对于问题的批判思考能力。研究中有1/3的学生表示志愿者的服务期使他们对社会有了新的看法,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社会公正的重要性及改变公共政策的需要。志愿者的经验让学生更能展现公民意识中的价值观与知识,并对于社会问题的投入程度、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都有所影响。有关研究发现,比较曾参与志愿者项目与未参与志愿者项目的大学生,结果显示参与志愿者项目之后,参与志愿者的大学生在未来公民参与行动、个人对社会的价值感、人际与问题解决能力及领导能力上都有明显增进。

三、高校大学生服务基层志愿者项目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共针对某学校102位参与高校大学生服务基层志愿者项目的学生发放了102份问卷,剔除漏答过多或乱答的2份无效问卷,共回收100份有效问卷,现分析如下:

(一)高校大学生服务基层志愿者项目的现状

1.参与的男女生、范围分配比例情况

某校志愿者项目男女生比例显示,如图1。图中反映出来的数据,从性别的比例上看男女比例处于男生占46%,女生占54%的相对均衡状态。

图1 某校志愿者项目男女生比例示意图

2.志愿者工作内容

100位参与志愿者项目服务的学生中,有50人(50%)曾在当地学校担任辅导员或教师,45人(45%)曾在当地政府工作,5人(5%)未曾提供服务,由此可知,超半数的学生曾提供过直接的服务。经访谈,志愿者的工作以文书处理与后勤维护较多、活动协助与助人服务较多。

3.志愿者工作时间

在服务时间方面,每周10小时以下的有60人(60%),10小时-20小时有39人 (49%),20小时以上有1人(1%)。

4.自我认定方面

认为志愿者服务“服务他人,帮助社会”的有83人,认为是“公民责任”有5人,“追求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有5人,“寻求认可与报偿”“课程、学分要求”2人,选择“其他”5人。

5.参与收获

学生的参与收获中,以“扩展人生经验”为最多,有95人(95%)勾选,其次分别为“肯定自我价值”4人(4%),结交志同道合朋友1人(1%)。

(二)高校大学生服务基层志愿者项目存在的问题

1.当地政府对志愿者项目的支持程度不够

2011年,由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等8部门联合召开的2011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提出我国将在未来5年内再选派10万名大学生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服务的“三支一扶”工作,每年选拔2万名。这些举措都在很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大学生服务基层志愿者人数的增加。但是很多大学生服务基层志愿者都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农村基层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与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收入水平及生活环境差别较大,已有的工作设备不能满足大学生在知识、能力上的需求,不能给大学生提供用武之地,吸引高效毕业生的条件有限。[2]从分配下来后,县主管部门根本没有过问过他们的工作情况和生活上的问题,甚至很多的区、县主管部门根本就不知道“西部计划志愿者”是怎么回事,更有甚者根本没有听说过“大学生支援西部计划志愿者”。包括单位上的主管领导也根本不重视,只有单位里同个办公室的领导才知道他们的工作状况,大学生服务基层志愿的时间是短暂的,原本就工作清闲的单位,没有具体工作给志愿者,很多志愿者的工作就是打杂加上他们服务1-2年就走,很多单位不愿意花心思对他们进行培养,对他们客气有余、信任不足。这无疑大大打击了志愿者献身基层的服务热情,增长着空虚、无聊的消极、抱怨情绪。

2.志愿者在当地的生活水平未能有效得到保障

虽然国家对于大学生服务基层多了很多优惠政策,如基本生活费、交通补贴、保险等,但这远远还是不够,除去吃饭和加上工作中的电话费,基本所剩无几。身份的特殊性,导致了他们不平等的待遇。被单位上的人呼来唤去,扫地倒茶是常事。每周加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有的志愿者时常被领导叫去帮助食堂洗碗,很多会议根本就不让参加。并且,他们没有福利保障,生病了也没有医疗保险卡,工资(生活补贴680/月直到2011年8月才增加到760/月,连贫困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都达不到)本来就低,根本就生不起病。并且因为很多志愿者是非农业户口,所以不能参加新农合医疗保险。

3.志愿者完成服务期后的扶助政策未有效落实

作为负责招募工作的高校团委,只是大力度地对招募工作进行宣传、组织,对于志愿者到岗后的工作安排,生活关怀相对较少,就出现了“轰轰烈烈地被招募,冷冷清清地被放逐”,结束后,各自散去,没有被组织关注这样的情况。

大学生服务基层者离岗后的后续安排工作,很多未就业的“大学生服务基层志愿者”,有的流浪社会,有的失业呆在家中,几年的服务期满回家一无所有,2年的志愿服务没能寄一分钱给家里的父母,听着父母的唠叨,日子难受。“大学生服务基层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需要生存,还要孝敬年老的父母,为国家奉献了几年的青春,到服务期满后生活得不到保障。这样让“大学生服务基层志愿者”人员在社会上得到别人的非议,也让他们有了很大的挫败感。

四、高校大学生服务基层志愿者可持续建议

(一)创新工作机制,丰富服务基层工作的内涵

目前,服务岗位多集中在各级政府部门、团县委、事业单位,以及专项计划的服务岗位,而在企业内的服务岗位少之又少。但在志愿者期满进入就业市场的流向来看,志愿者进入企业工作的又占据很大的份额。因此,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和志愿者求职的方向将岗位和志愿者的专业以及就业相结合。[3]服务过程中,应把大学生参加基层志愿服务与他们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设计相结合,对他们今后就业也是宝贵的经验,与他们的成长发展与就业挂钩。这样就能有效解决高校大学生服务基层志愿者离岗后的去向安排问题,志愿者的去向安排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问题最集中的环节,要加强对服务基层志愿者思想的引导,让他们更多地重视服务基层锻炼的过程,总结经验,收获经验。

(二)加强志愿者招募的宣传

高校团委作为高校大学生服务基层志愿者的招募部门,应提高志愿者招募,组织过程的重视程度。通过宣传、座谈会等多渠道让大学生了解服务基层的重要意义;通过精心组织、策划、面试挑选优秀的大学生参加服务基层志愿活动。同时,加强对志愿者的岗前培训工作,岗前培训对志愿者更好地适应当地工作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应在实践中探索多样的形式,用足够的时间促使志愿者对当地的情况尽快地熟悉和了解,以缩短他们的适应期。

(三)完善服务基层志愿者的后续联系工作

作为负责招募、组织的相关单位,部门对于下派的志愿者要做好相应的后续联系工作。对志愿者可以进行定期调查,不定期走访的方式,多了解他们在服务过程中的作为、感受,一方面能鼓励志愿者,特别是当他们受到挫折的时候,被人问寒问暖,会更有奋进精神,一句寒暖的问候,一个青睐的眼神,都会是一辈子不忘的情感;另一方面也利于掌握全局情况,更能促进服务基层志愿者工作的改善更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吕盼.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问题与对策[D].湘潭:湘潭大学,2014:4.

[2]王晓琳.高校毕业生服务农村基层的政策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1:24.

[3]孙雅艳.“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65.

(责任编辑:华伟平)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5)010-0077-04

收稿日期:2014-11-27

作者简介:邹莹(1986-),女,汉族,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行政管理。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roject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orking in Grass-Root Posts as Volunteers

ZOU Ying

(The Youth League of 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Abstract:The action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orking in grass-root posts as volunteers started in 1993.It is sizable and effective including rural support,western plan,community service,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ocial welfare.Problems have been coming out under the changes of situation,for most of the researches on volunteers service are on a wide year-range from youngsters to retired senior people, and on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but targeting at undergraduate students’project and career development,or self-growth are much less. The paper believes that researches on motivations of those undergraduates who take part in this project,and integrated influence to their developments are essential for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ome suggestions are also provided in the end.

Key words:undergraduates,working in grass-root posts,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uggestions for sustainability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
微信视域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构建研究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做法探析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和措施研究
试论影响高校大学生信仰多元化现象的原因
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调查研究
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思考
山西民办高校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成因研究
浅析高校大学生思想咨询模式的构建
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特点研究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