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元情绪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
2015-07-29余玲娟张晶晶
林 敏,余玲娟,张晶晶
大学生元情绪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
林敏1,余玲娟2,张晶晶3
(1.福州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州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福建 福州 350108;3.福建省福州港口管理局,福建 福州 350015)
摘要:关于情绪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积极或消极情绪和心理弹性的关系。此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情绪认知的具体机制即元情绪与心理弹性的关系。采用的方法是利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和特质性元情绪量表对350名大学生施测。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学校的大学生在心理弹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校、是否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元情绪上有显著差异;元情绪与心理弹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元情绪能力能正向预测心理弹性水平。因此得出结论:良好的元情绪能力有助于提升心理弹性水平。
关键词:元情绪;心理弹性;大学生
一、引言
大学,作为学生开始脱离父母独立生活的重要阶段,在个人心理健康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的生活环境里,大学生要面临学业、人际、择业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激烈的竞争带给他们巨大的压力。而具备良好的心理弹性水平,有助于大学生成功应对压力和逆境,并达到适应良好的发展状态。
心理弹性(resilience)是指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Kathleen,2004)[1]。心理弹性的积极作用体现在很多方面:帮助人们从预期的威胁中恢复(Waugh et al.,2008)[2],提高个体在逆境中积极适应的能力和促进个体发展 (Leipold&Greve, 2009)[3]。
元情绪(trait meta-mood)是指在情绪体验中,个体持续不断地对自身的情绪进行监控、评价和调节的反思过程[4]。作为一种情绪知觉、表达、调控的能力,元情绪对维护个体的身心平衡、促进个体的环境适应能力、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心理弹性与情绪的关系,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积极或消极情绪和心理弹性的关系。如Fredrickson的理论(2008)认为在积极情绪激发下,个体有较好的心理弹性,以积极的心态认识事件,更容易发现事件(甚至逆境事件)所蕴涵的积极意义,有更强的适应环境的动机和能力,这常常给个体带来积极结果[5]。Cohn等(2009)通过对大学生的大量研究调查发现,积极情绪对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都有正向预测作用[6]。Rodgers等(2015)对小学生的研究发现,高焦虑特质的小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适应性较差,包括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困难等[7]。
本研究的研究意义是,进一步探讨情绪认知的具体机制即元情绪对心理弹性的影响,对情绪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做一个补充。同时,为大学生如何增强环境适应力,正确处理压力,提升心理弹性水平提供了建议。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福州地区三所高校的350名大学生,高校分别为“211”高校F大学、重点建设高校N大学和普通高校J学院。其中,F大学发放问卷125份,N大学110份,J学院115份,收回问卷310份,有效问卷为273份(78%)。
(二)研究工具
1.成人心理弹性量表
成人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原量表由挪威学者Friborg等人2003年编订,包含33个条目,分成5个维度:涉及个人能力、个人生活结构、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社会支持五个维度。信效度经检验除了组织风格以外信度系数都为0.7左右[8]。
2.特质性元情绪量表
李川云等对Salovey在1995年编制的特质性元情绪量表(TMMS)进行修订,共有26个条目,由三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情绪注意、情绪辨别、情绪恢复。全量表α=0.75,情绪注意、情绪辨别、情绪恢复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68、0.71、0.71,具有良好的信度[9]。
(三)数据处理与统计
用SPSS11.5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
本部分内容呈现的是数据统计的结果与分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元情绪和心理弹性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大学生元情绪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元情绪与心理弹性的回归分析。
(一)元情绪和心理弹性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1.不同性别学生元情绪和心理弹性上的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女大学生仅仅在心理弹性上有显著的差异(p<0.05)。男女大学生在元情绪的各个维度上显著不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元情绪和心理弹性上的差异
2.“独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元情绪和心理弹性上的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情绪恢复上有显著差异,其中,“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情绪恢复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见表2)
表2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元情绪和心理弹性上的差异
3.不同家庭结构的大学生在元情绪和心理弹性上的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来自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的大学生在元情绪和心理弹性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了不同家庭结构的大学生在情绪能力和心理弹性水平上没有差别。(见表3)
表3 单亲、双亲大学生在元情绪和心理弹性上的差异
4.不同学校的大学生在元情绪和心理弹性上的差异
如表4所示,F大学、N大学和J学院的大学生在情绪注意、情绪恢复和心理弹性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利用事后检验进一步分析,在情绪注意和心理弹性方面,F大学和N大学学生得分显著小于J学院学生得分。在情绪恢复方面,仅F大学学生得分显著小于J学院学生得分。
表4 不同学校学生在元情绪和心理弹性上的差异
注:*.p<0.05,**.p<0.01,***.p<0.001
5.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元情绪和心理弹性上的差异
本次研究中,将生源地分为城市、农村和城镇三类。表5中的结果说明了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元情绪和心理弹性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即不同成长环境的大学生在元情绪和心理弹性上没有存在区别。(见表5)
表5 不同家庭所在地学生在元情绪和心理弹性上的差异
(二)大学生元情绪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元情绪的三个维度情绪注意、情绪辨别和情绪恢复均与心理弹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且情绪恢复和心理弹性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见表6)
表6 元情绪和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
(三)元情绪与心理弹性的回归分析
以心理弹性为因变量,情绪注意、情绪辨别和情绪恢复为预测变量,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7。其中,情绪注意、情绪辨别和情绪恢复都作为显著变量进入回归模型,联合预测心理弹性29%的变异。就个别变量的解释量来看,以“情绪恢复”层面的预测力最佳。
表7 心理弹性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以心理弹性为因变量,以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性别、学校以及元情绪的三个维度(情绪注意、情绪辨别和情绪恢复)为预测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在把人口学统计变量中的学校和性别变量转化为虚拟变量后,将性别和学校作为第一层;将情绪注意、情绪辨别和情绪恢复作为第二层进行回归分析,分别考察人口学统计变量和加入元情绪变量后,对心理弹性的预测作用。通过表8可知,增加了“元情绪”变量后,方程的解释量增加了27.4%,说明元情绪对于心理弹性有预测作用;性别、N大学vs J学院、F大学vs J学院、情绪注意、情绪分辨和情绪恢复都作为显著变量进入回归模型,且这6个变量可以联合预测心理弹性36.6%的变异。其中,“F大学vs J学院”的预测能力最高,“情绪注意”的预测能力最低。
表8 元情绪与心理弹性的层次回归分析
四、讨论
(一)元情绪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状况讨论
1.元情绪在不同性别、家庭结构、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的讨论
研究表明,元情绪的各个维度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之前的许多研究结果相同。如付大坤(2010)的研究也表明了情绪注意、情绪恢复和情绪辨别在男女性别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10]。同时元情绪三个维度在不同家庭结构、生源地上也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的解释是元情绪作为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它的培养与情绪知识以及技能获得的关系密切。而不同大学生在教育和学习上的背景相似,因此通过受教育和学习获得的情绪知识和技能差别不大,也造成了大学生在情绪注意、情绪恢复和情绪辨别的能力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元情绪在不同学校间存在显著差异的讨论
在“211”高校F大学、重点建设高校N大学和普通高校J学院之间,研究发现在情绪注意方面,F大学和N大学的得分显著低于J学院的学生得分。而在情绪恢复方面,F大学的得分显著低于J学院内的学生得分,这一结果与传统观念不符。一般认为,重点高校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好,素质更高,所以在元情绪能力上应该高于普通高校。然而本研究结果的可能解释是,作为重点高校的学生,被社会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因此F大学和N大学的学生比J学院的学生有着更大的生活和学业压力,反而在情绪注意和恢复能力上低于压力较小的J学院的学生。
3.元情绪在大学生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的讨论
由表2可知,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情绪恢复能力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可能的解释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更多关注,偏固执,自以为是,独立性不强;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幼懂得如何与同辈相处,心理调适能力较好,因此独生子女大学生遇到困境时的情绪恢复能力弱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这与马云鹏(2011)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1]。
(二)心理弹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讨论
1.心理弹性在不同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的讨论
在本研究中,男女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存在显著差异,且女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得分。对于这样的结果,可能的解释是男女性的心理状态调整能力上的不同。在生活和学习中,女性遇到消极情境时,更容易向外界表露自己难受的心情来寻求帮助,因此能及时调整心理状态;而男性在遇到消极情境时,则倾向于自己解决,不太愿意向他人诉说自己的困境,因此不能及时调整心理状态。综上,女大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积极资源支持自己,更快地从消极情境中走出,从而也就有了更高的心理弹性,这与已有研究相一致[12]。
2.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在不同家庭结构、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上无显著差异的讨论
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在不同家庭结构、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上无显著差异,这与前人的一些研究结果略有不同,如高登峰(2008)的研究表明心理弹性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13],本研究结果可能的解释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因为是否单亲、是否独生、来自不同生源地,而导致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变少。虽然来自单亲、农村的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学生在社会资源、家庭资源方面与其他个体存在差异。但是,这些大学生可能因为身处相对弱势的环境使得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积极寻求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能够合理调整消极状态,具备良好的心理弹性水平。
3.心理弹性在不同学校间存在显著差异的讨论
表4的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在不同学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J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分数显著高于F大学和N大学的学生得分。刘虹的研究也表明心理弹性在学校类别上存在显著差异[14],不同学校类别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弹性水平,这与前人的研究一致。结果可能的解释是J学院的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较小,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跟家人、朋友联系,参与社会实践,因而能获得更多的社会和家庭资源来应对困境,所以J学院的学生在心理弹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F大学和N大学。
(三)心理弹性和元情绪的关系讨论
本次的研究结果表明元情绪的三个因子,即情绪注意、情绪辨别和情绪恢复与心理弹性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元情绪的水平越高,心理弹性的水平也就越高。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情绪注意、情绪辨别和情绪恢复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正向预测心理弹性的水平,这与史光远(2013)、谢阳熙(2014)和唐海波(2014)的研究结果相类似[15-17]。三者之中,情绪恢复的预测能力最高,而情绪注意的预测力最低。这一结果说明,个体的情绪恢复能力越好,对环境的动态调控和适应力也就越强,心理弹性水平也就越高。因此大学生有必要提高对自己情绪认知、调控的能力,进而有助于提升心理弹性水平,增强抗压力。同时,家庭、学校、社会也要更加重视大学生情绪认知、调控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的心理弹性水平得到增强,这些都能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压力、挑战情境带来的消极效应,从而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结论
综上所述,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不同性别、不同学校的大学生在心理弹性上有显著差异;第二,不同学校、是否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元情绪上有显著差异;第三,元情绪与心理弹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第四,元情绪能力能正向预测心理弹性水平。
参考文献:
[1]KathleenT,JanyceD.Resilence: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construct[J].Holistic Nursing Practice,2004,18(1):3-8.
[2]Waugh C E,Fredrickson B L,Taylor S F.Adapting to life’s slings and arrows: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esilience when recovering from an anticipated threat[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8(4):1031-1046.
[3]Leipold B,Greve W.Resilience:A conceptual bridge between coping and development[J].European Psychologist, 2009(1):40-50.
[4]李锐.情绪智力与元情绪:概念及关系辨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2):120-124.
[5]Fredrickson B L,Cohn M A,Coffey K A,et al.Open hearts build lives:positive emotions,induced through 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build consequential personal resourc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8,95(5): 1045-1062.
[6]Cohn M A,Fredrickson B L,Brown S L,et al.Happiness unpacked:Positive emotions increase life satisfaction by building resilience[J].Emotion,2009,9(3):361-368.
[7]AlishR,DunsmuirS.A controlled evaluationofthe ‘FRIENDS for Life’emotional resiliency programme on overall anxiety levels,anxiety subtype levels and school adjustment[J].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2015,20(1): 13-19.
[8]梁宝勇,程诚.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4):269-277.
[9]李川云,严进,殷学平,等.特质性元情绪量表(TMMS)在军校大学生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3): 202-203.
[10]付大坤.大学生成人依恋、元情绪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0:19-20.
[11]马云鹏.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压力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35-36
[12]陈姝羽.大学生学业压力、心理弹性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18-19.
[13]高登峰.大学生学习压力、心理弹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32-33.
[14]刘虹.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其就业心理的关系研究 [D].苏州:苏州大学,2010:54-55.
[15]史光远,崔丽霞,雷雳,等.大学生的压力、情绪与心理弹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9):703-708.
[16]谢阳熙,范小庆.大学生的压力知觉、情绪智力、心理弹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 (5):697-699.
[17]唐海波,周敏.大学生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与心理弹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3):441-443.
(责任编辑:陈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5)010-0047-05
收稿日期:2015-6-16
基金项目:福州市科技计划基金项目(2014-S-124);福州市科技计划基金项目(2013-S-127-2);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012C031)。
作者简介:林敏(1978-),女,汉族,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儿童发展障碍、认知心理学。
Research on Resilience,the Trait Meta-mood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Relationship
LIN Min1,YU Lingjuan2,ZHANG Jingjing3
(1.Department of Applied Psychology,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Fuzhou University, Fuzhou,Fujian 350108;2.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Fuzhou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08;3.Fuzhou Port Authority,Fuzhou,Fujian 350015)
Abstract: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emotion and resilience,the present study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ve or negative emotion and resilience.This study will be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further explore the specific mechanisms of emotion recogn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it meta-mood and resilience.This paper used the Adult Resilience Scale and TMMS(The Trait Meta-mood Scale)to survey 350 university students.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gender and different schools in resilience;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whether or not only child and different schools in trait meta-mood;The trait metamood is in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resilience;The ability of trait meta-mood can positively predict resilience level.The conclusion is that improving capability of trait meta-mood helps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resilience.
Key words:trait meta-mood;resilience;college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