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教后记
2015-07-28吴爱玲
吴爱玲
起 因
《轴对称图形》是高年级的知识,三年级学生能否顺利学习这一内容?教学的效果又会如何?在不同的年龄段教学这一内容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又有何区别?这些问题激发了我对这一内容的探索。
钻 研 教 材
由于是高年级下放的知识,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时,一定要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设计时,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力图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等方式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对折以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制作轴对称图形,让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与神奇,感受现实生活、自然世界中丰富的对称现象。教学设计时,我希望通过一些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欣赏”的轨迹去发现、探索,经历这一学习过程。
试 教
教学设计完成以后,我借三年级的一个班进行了一次试教,结果出乎我的意料。
【片段一】导入环节,我设计的是课件出示天安门、奖杯、飞机模型这三个图形,然后让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并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汇报。学生有的说它们都是一些模型;有的说它们都很好看……浪费了不少时间,而学生发现的都是些和对称无关的特征,对对称这一特征感知不深刻,极大地影响了后续的教学。
【片段二】新授环节中,由于导入环节中对对称特征感知不深入,学生启而不发,很多环节我只好包办代替了,引导学生把这些图形对折、观察,并介绍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让学生多说一说特征以强化对新知的认识。课后,一位听课老师问我:“这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在哪里呢?”刚刚还庆幸自己完成了教学任务,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呀,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我的这节课上没有落实。
【片段三】练习中,让学生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判断一组图案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并给一定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汇报时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或是说不出理由。我着急了,连忙说:“你们把这些图形在心里对折,看两边是不是能完全重合呀!”终于,有几位学生举手了,说出了题目的答案。我舒了一口气,赶忙进入下一环节。可是由于前面知识掌握不扎实,后续练习达成度均不高。
第二次施教
在和听课老师共同商讨之后,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改。由于试教的失败,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重新研究教材和学生学情。
【改进一】导入环节,结合学生在活动课上制作风筝的经验,多媒体出示一个对称的和一个不对称的风筝,让学生预测一下,这两个风筝哪一个可以飞得又高又稳。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我又追问了一句:“为什么另一个风筝飞不高呢?”一学生说:“因为它不对称呀!”通过比较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了对称这一现象。其实,学生对对称图形有丰富的感性经验,但是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没有高年级那样的敏锐,不能从数学的角度去概括图形的特征。从三年级学生生活中的感性经验引入教学,降低了学生思维的难度。
【改进二】新授环节时,出示天安门、奖杯和飞机的平面图形,首先让学生猜测:“把这些平面图形对折,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先猜再动手操作验证,并在小组内交流。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和老师的点拨,揭示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接着,让学生打开刚才对折后的图形观察有什么新的发现,并介绍对称轴的概念。这样改进,教师教得轻松,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在活动中猜想、验证、发现,自主认识特征,这一改进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
【改进三】巩固练习的改进主要是体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发展,体现练习的层次和多样。主要有这几个环节:①根据图形判断是否为轴对称图形。(一题通过对折判断,另一题提高要求,观察判断。)②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的办法动手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③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思考原图形。④欣赏剪纸、风筝、脸谱等生活中的对称图案,感受对称美。针对一些判断图案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允许学生借助小棒放在图形的对折处,观察两边是否能完全重合,降低部分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果。
反 思
听课老师对于第二次施教给予了肯定。课后,我回想前后两次教学,感触颇多。
【反思一】要认真研究学生。
平时,我们高喊“备学生”“要抓住学生的知识起点”,但事实上我们经常按自己的思维主观臆断学生的想法和知识起点,不管变换多少形式,问题的症结依然存在,学生的现实学情仍会出乎教师的预想。教师只有深入钻研学生的学情,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才能找到教学的“最近发展区”,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成长体系,这一点在概念课的教学中尤为重要。
【反思二】抓住课堂的教学本质来开展教学。
很多教师包括我在内往往被表面的、形式上的东西所迷惑,倾注了大量精力,而对于这样的设计对学生学习的效果作用有多大这样的本质问题却思之甚少。我想,教师心中时时要有目标意识,并把这一意识贯彻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实现课堂的高效。我想,教师要抓住教学的根本,不管新课改的浪潮如何一浪盖过一浪,只有我们实实在在地沉得下心,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领悟,才能有所启发、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