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团队“探航”精神 树立课改“先锋”旗帜

2015-07-28熊福建王金涛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核心成员教海教科研

熊福建+王金涛

云台之麓,黄海之滨。

江苏连云港师专一附小就活跃着这样一支敢于搏击风浪,乐于同舟共济“探航团队”,他们人人是教海的“水手”,个个在“探航”中寻梦。

“教海探航”作为江苏教育最高级别教学论文竞赛之一,素有“江苏教育奥斯卡”的美誉,已连续举办26届。2012—2014年,我校“探航团队”连续三年蝉联该项赛事“优秀团队奖”。仅2014年,就有28人获奖,其中特等奖1人,一、二等奖各4人,三等奖19人,1人获“年度新人奖”,获奖总数仅次于“东道主”,位居全省第二。2015年我校“探航团队”再获省级殊荣,被省教育工会授予“江苏省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近年来,我校“探航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在对“教海探航”的追寻中,逐渐将学习、实践、反思、写作化为专业成长的内在自觉,越来越多的老师,越来越浓厚的探航情结,越来越执着的探航精神,最终构成了学校的整体竞争力,煅铸了这样一支过硬的“探航团队”。目前该团队核心成员16人,由学校教科处牵头组织,影响并带动全校多个层次“教师成长共同体”的250多位教师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一、团队建设凝聚成长动力——为有源头活水来

每个人都是一颗闪耀光芒的星星,都有被关注、肯定、赞美的需要。从2006年,我校“教科研大篷车”开进“教海探航·广菱杯”征文颁奖暨名特优教师教学研讨活动现场——扬州市广陵育才小学,以后每年的“教海探航”颁奖活动现场都有了一附小“教科研大篷车”出动的身影,成为每年颁奖大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支勇于“探航”的团队就这样逐渐形成并壮大,很多成员也在这个团队中慢慢成长起来,张兴百、王美欢、顾士伟、陈晨……先后站在探航颁奖盛典的最高领奖台上。60后、70后、80后……语文、数学、体育、美术……该团队凝聚了学校各个年龄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师代表,致使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每一个学科的领军人物都被关注到了,凝聚了一股强大的教科研力量。

为保持这股强大力量的可持续发力,我校依托“教师培训发展学院”,编制与组建了60后班、70后班与80-90后班共三个班,每个班级还依据课程改革的整合需要以及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成立以“探航团队”核心成员及外聘学术导师等为核心的“教师发展共同体”若干个,初步形成“永葆与发挥60后余热,凝聚与提升70后力量,引领与培育80、90后发展”的良好局面,团队建设也因此有了科研的动力泉源、人才基地。

2011年,我校“探航团队”获奖代表应邀在第23届“舜湖杯·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中表演“非常辩论”。通过“非常辩论”的形式将“探航团队”扎根教育科研、服务教学改革的经验做法与科研激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传达给与会全省600多位“探航水手”, 充分彰显了我校教科研队伍建设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得到了省教育厅、报刊社领导及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连云港师专一附小也正是通过参加“教海探航”这样最高品质的赛事,最终锻打成就了一支强大的教科研团队,并不断地发展与壮大。近三年,我校“在海一方·教师成长共同体”探航团队核心成员曾应邀到安徽淮北大学、宜兴市实验小学、淮安实小、灌南县实验小学等地上课、做讲座60余场次;出版了“在海一方·教师成长丛书”——《教育的行走于沉思——连云港师专一附小优秀获奖论文集》《滑过指尖的自由音符——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师优秀随笔集》(南京大学出版社),让每一位探航成员都有了用武之地、栖息之所、成长之盼,学校发展因此注足了“源头活水”,对连云港的教育科研、教学工作也起到了很大的引领和助推作用。

二、团队发展促进专业成长——稻花香里说丰年

爱默生曾说:“一心向着自己梦想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历经探航路上风风雨雨的洗礼,如今的一附小“探航团队”壮大了,也发展了。该团队自2012年先后被评为“校年度特别优秀奖”“连云港市杰出领航奖”“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连续12次蝉联江苏省“师陶杯”优秀组织奖,等等。

团队发展了,成员的专业研究能力同时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近三年来,该团队教师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和“师陶杯”大赛中,获得特等奖2人,一等奖19人,二等奖45人,三等奖84人;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教育研究课题省级8项,市级71项……这些数据,不仅使得师专一附小在连云港市形成了“教科研高地”现象,同时,也有力地印证了“探航团队”的建设与发展对教师快速地专业成长的作用诠释:催生了一大批名特优教师的快速成长与发展,其中核心成员陈红被评为江苏省首届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王金涛被评为江苏省第13批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章建华等多位老师成为“连云港市333工程”各层次培养对象……截止目前,我校有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1人,特级教师3人,“市333工程”名教师12人,学科带头人10人,各类骨干教师36人……

如此优秀的教科研群体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我校的管理者不仅为这群探航水手们“让路”,还主动为他们“铺路”。多年来,我校历任校长始终以开展教科研为抓手,以“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第一要务;陈红、汪燕、郭有吉、王金涛等教科室主任也都在不同的时期,传承、创新、建设与带动着这支团队的向前发展,不断壮大这支团队的力量,让这支“探航团队”核心成员的作用辐射到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成为“领头羊”“带头人”……还建立了名师工作室、课程基地、“教师成长共同体”、“七彩寻梦·青年教师团队”、“教科研联盟”和“教师发展培训学院”等。为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我校还在全市率先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导师团”,并聘请了李震、张廷亮、冯伯虎、李明高、王传斌等多位港城知名专家、教授为该导师团导师,引领并扶持一批批具有教科研创新能力的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如今,“探航团队”有了专家的引领、学术的支持,发展的空间更大了,未来要走的路也更远了,同样肩负的责任也更重了。

三、团队精神推动课程改革——谁持彩练当空舞

不为彼岸只为海。我校“探航团队”在传承的“探航精神”的同时,也在寻觅着属于自己的“那片海”——“教科研重行动,教科研的源头在课堂。”“教科研只有反哺教学,才具有旺盛生命力。”近年来,一附小集团校长熊福建、副校长江姝等学校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引领与带动“探航团队”成员深入课程改革第一线,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来检验和加深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行思合一”的教育科研与课程改革氛围。

2014年9月,由熊福建等五位“探航团队”核心成员共同申报的教学成果《“自主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获连云港市2014年度教学成果奖。体现这一成果的还有《“选课走班”课程范式的探索与实践》入编《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科研2014》,《“散步哲学”视阈下的“选课走班”实践探索》获得2014年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特等奖……期间,我校还成功举办了“连云港市小学教学工作现场推进会”“青蓝课程”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我校名特优教师的示范、引领与辐射效应,彰显了“探航团队”的课改风采。

2014年6月,“探航团队”核心成员、省“教海探航”一等奖多次获得者王美欢老师代表学校参加由省教育报刊社2014年“杏坛杯”课堂教学大赛获一等奖,其个人教学成长事迹及我校课程改革、教学实践课例等在《江苏教育》2014年7-8合期刊发,将该校“探航团队”践行课程改革的做法与经验推介并辐射到了全省。

“积极打造以学科为特色、以名师为核心的校级学科团队,通过团队建设来放大优质资源的辐射面、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实现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与学校品牌精塑。我校在充分发挥“建构式生态课堂”领航学校、“五大课程基地”(语文、英语、数学、体育、信息技术)的影射作用,期间,“探航团队”这支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更是发挥巨大的引领推动作用,它让每一位教师都确实感受到了自己在成长、在发展——名特优教师“领航课”、青年教师“探航课”、教坛新秀“展示课”、骨干教师“研讨课”、教备组“交流课”等活动已完全融为一体,团队教研呈现“新常态”。对此,《江苏教育报》《连云港日报》等媒体相继以《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给课改一个有效的行走方式——选课走班》等为主题聚焦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特色文化及团队建设。课程改革收获的已不仅仅是师生的成长与发展,更是一种永恒的“探航”精神。这精神是对理想教育的信仰,也是学校文化力量的追寻,同时也是对这支“探航团队”成长、成绩的成功确认。

因为“探航”的精神,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探航团队”怀着共同的理想,朝着共同的方向,同舟共济、劈波斩浪,吹响了课程改革的“先锋号”,树起了连云港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面鲜艳的旗帜!?

猜你喜欢

核心成员教海教科研
“教海探航”,一道美丽的教育风景线
——第34 届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颁奖大会侧记
油菜脯氨酸代谢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核心成员鉴定
社区学习共同体核心成员的能力建设研究
略论基础教育期刊编辑与中小学校教科研共同体的互动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高校体育社团立德树人功能的发挥
2017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信息表
教海掬英
教海掬英
关于国际项目管理基本问题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