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读杜威,学校与儿童之哲思

2015-07-28计亚萍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杜威生长儿童

计亚萍

【阅读的简要过程与本书的核心思想】

杜威,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一位教育家,一位撼动教育、给教育带来一场深刻革命的教育家。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名篇》,是为了引领更多的人重读杜威。我赶上了趟儿,翻开《杜威教育名篇》,重读杜威,与书中经典理论一次次地碰撞共鸣,内心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冲击。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谈论,没有生涩的理论,只有用朴素的文字向教育者道出一句句至理真言,传出一份份至诚至真的善意。透过杜威教育名篇,我触摸到了杜威教育理论的生命活力,感慨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从儿童的心灵中走来,捍卫儿童教育,创造儿童美好的明日学校。

【心得】

一、教师与儿童:“让我们和儿童生活在一起”

杜威在《学校与社会》的章节中写道:“让我们和儿童生活在一起”,当然首先是意味着我们的儿童一定要生活着——并不是他们被迫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生活而受到压制和阻碍,最少考虑的条件是跟儿童的目前生活的联系。关于这一点,我感触特别深。

从教二十多年来,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一个儿童,希望老师怎么教?儿童最需要什么?这正应了杜威提出的“让我们和儿童生活在一起”的理念,他告诉我们:教学不能离开儿童的生活,要相信儿童的生活。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始终站在儿童的视角审视教学,丰富儿童的生活,从而促进儿童学习经历的丰富 ,慢慢地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主张——让儿童生命在表达中成长。

无论什么时候与儿童聊学习中最怕的是什么,儿童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我:最怕写作文,也就是表达。我思考:要给儿童创造写作文的生活。于是,我给自己立下规定:布置写话或写作文,不做事不写文。于是,我分年段给儿童创造了不同的生活。低年级,让儿童为爸爸洗脚,为奶奶捶背,给妈妈一个拥抱,帮妈妈洗碗等,如:晚饭后为爸爸洗脚,爸爸很享受,感觉老师布置的作业很有意义。孩子得到爸爸的表扬后乐在其中,感恩之心孕育其中,儿童很轻松地动笔写下洗脚过程和真切感受。这样与儿童生活相联系的作业,我一直坚持着,到了中高年级,春秋两季带着儿童走进柳莲院,寻找春、秋的信息,观察蚂蚁搬面包屑的情景,参观阿炳故居、顾毓琇故居等,品尝王兴记、熙盛源小笼包,参观惠山泥人,前往新加坡、日本游学等,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心感受,写出了一篇篇动人心弦的好作文,先后在《全国优秀作文》《起步作文》《江南晚报》等报刊上发表。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忙着整理自己的优秀作文,请父母打字、作序,自己审稿、美工、起名,爷爷校对。新学期伊始,一本本装帧漂亮的作品集诞生了,有《含羞草》《朝露新叶》《履程》《星星草》等,这里面写的都是他们的生活,是真实的、鲜活的、生动的……

二、儿童与课程:“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

杜威在《儿童与课程》的章节中指出:儿童与课程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和差别,第一,儿童的狭小的然而是关于个人的世界和非个人的与空间和时间无限扩大的世界相反;第二,儿童生活的统一性和全神贯注的专一性与课程的种种专门话和分门别类相反;第三,逻辑分类和排列的抽象原理与儿童生活的实际和情绪的结合相反。这引起我对周五的主动发展日课程设置的思考。

虽然我们设置课程与美国不一样,国家课程的设置由国家教委制定,但地方课程设置权在学校手里,如何开设科学的、适合儿童的校本课程,是每一所学校都会遇到的问题。校本课程设置的前期工作,在关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同时,是否从儿童狭小的世界出发,关注过儿童的需要,是否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征集过儿童的需求?

在这方面连元街小学做得不错,在儿童与课程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体验”,他们立足儿童立场,集儿童、自然、社会于一体,把课程融入儿童的生命,创新建设儿童体验课程文化。学校从硬件设施、师资配备、课时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做到了有体系、有制度,扎实开展,立体推进,并且努力地创设课程文化,让儿童在多元系统中学会做事,学会生活,更学会做人;开设了“连连木工坊”“元元厨艺馆”“好习惯小超市”“开心农场”“竢实茶艺馆”等儿童体验课程,核心是解放儿童,让儿童与课程相连,回归儿童的世界,热爱生活,全面呵护儿童的生命成长。

但是,当前校本课程的设置存在着弊端:一是与儿童爱好的东西缺乏有机联系,是一种单纯形式的和符号的教材;二是动机的缺乏,没有需要,没有需求;三是以逻辑的形式呈现最科学的教材,但呈现在儿童面前,失去了原有的优点。因此,校本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应整合儿童的经验、需求和情感体验,这样的课程才会引发儿童无限的想象,才能实现儿童与课程的完美结合。

三、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长”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教育即生长”,他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常态的儿童和成人都在不断生长。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从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营造成一种境界,使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要尊重儿童,不要侵犯儿童的独立空间。关于儿童的训练,要注意三点:保存儿童的天性,除了儿童的天性以外,别的都要通过锻炼搞掉;保存儿童的天性,但是阻止他扰乱、干蠢事和胡闹;保存儿童的天性,并且正是按照它所指的方向,用知识把儿童天性武装起来。读了这一章节,我深深地认识到“教育即生长”的含义。

我教过一个男生,他特别憨厚,语言天赋特别好,一口纯正、娴熟的英语让外国人都为之赞叹。这源于这孩子七岁时,他母亲发现孩子的语音条件特别好,就把他送到英国。在英国待了四个月之后,他的英语口语水平大增。回到国内,这孩子就在我班里学习,我发现他与众不同,文质彬彬,平时还特别喜欢看书。我特别保护他看书的习惯,就引导他看名著,几年下来,他从中文看到英语译本,为他的成长奠定了基础。有一次,无锡市英语大赛,他一开口,外国评委频频点头。2012年,这孩子升入大桥初中,2014年又前往美国读书。这个孩子的成功源于教育,在教育中生长。我想:受教育者具备天赋能力,而教师去研究儿童并发现这些天赋能力,再促使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这就是“教育即生长”。

掩卷而思,杜威的教育理论充满智慧,今日读来甚受启发,这是灵魂与大师思想的交融,是实践与智慧的碰撞:教师与儿童的“让我们和儿童生活在一起”,儿童与课程的“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民主主义与教育的 “教育即生长”等理论,引发了我对素质教育的再思考。《杜威教育名篇》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地表述着对儿童的热爱,对教育的忠诚与执着。这本书充满了教育的精神,充满了教育的哲思,充满了教育的真谛,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的精髓所在:教育是保护儿童,教育要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

猜你喜欢

杜威生长儿童
碗莲生长记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生长
《生长在春天》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杜威归来
知情人话杜威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