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约和美,风雨阳光五十载

2015-07-28高秋香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京剧艺术学校

高秋香

这是50年前最初的开始。1965年,一粒种子栽下。镇江城东,红星大队的一间大队用房里,一个单班复式教学的小学耕读班成立了。

50年来,教址三迁,从一间教室变成四间教室,终至东晋古城遗址“晋陵城”侧新建校园;50年来,从一位民办教师呕心沥血,到公办教师增派,如今教职工队伍近百;50年来,从耕读班成长为红星小学,至润州实验小学,终成今日之京口区实验小学。

这是50年后又一个新的开始。历史汇成年轮,年轮凝聚精神。融入血脉的“和美”校训已然清晰,召唤梦想的和美人生再次起步。

行于和而达于美

20世纪60年代,耕读班时期,解决农村初等教育盲区是中国乡村首要的文化任务。曾经的民办教师走进唯一的教室,面对的是从田边地头走来的社员,施教的是有大有小的学生,他必须做到复式教学井然有序,和而不同。

20世纪80年代初,红星小学时期,镇江城东,曾经的农村,建起大片城市居民小区。老师们面对的是城里的孩子、农村的娃同在一所学校求知进学,他们必须做到尊重差异,齐学并进,和而不同。

20世纪80年代中,润州实小时期,教育体制改革正当其时。时任校领导们面对的是民办、公办教师齐聚,老学校理念犹存,新师范教风初起,他们必须做到兼收并蓄,优教乐群,和而不同。

于是,虽然并未正式提起,因为不同而求和,却又因和存不同,和的精神、和的理念,做和和美美一家人,成为所有实小人一种朴实的工作愿望、生活愿景,在一年年时间流逝,在一代代教师接力中,生根、萌芽、生长、壮大。于是,践行于和,终达于美。在历史的轨迹中,和与美慢慢浮现。

今日的京口实小,和于校,美在白墙黛瓦、红窗绿廊。

20世纪60年代,学校迁址新建,80年代,校舍改建,至2012年,学校校安工程全面竣工。这已不是一所普通的小学校园,而是融入各类文化因子,蕴含丰厚教育意义的一道风景。

走进校园,白墙黛瓦、红窗绿廊,环境优美,“一廊、二馆,三场”,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通往教学区的主走廊是“一廊”,是学生们展示才艺的天堂。学生参加名段表演获奖剧照、丰富多彩的书画、剪纸、小制作……一幅幅作品闪耀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一幅幅图片勾起了学生记忆深处洋溢的快乐体验!东楼梯读书墙,中楼梯习惯墙,西楼梯科技墙,清新淡雅的手绘画和句句警示自勉的名言名句,时时净化着学生的心灵。

京剧馆和艺体馆是“二馆”。“唱演品做校园展技,生旦净丑人才辈出”,京剧馆内古色古香,小型舞台设计别致,现代化电子触摸屏可以了解京剧相关知识。这里可以容纳百号人,是学校开展京剧特色活动、展示学生才艺的重要场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洒满学生们与教练辛勤的汗水的艺术体操馆,面积达五百平方米,是一个可以承办省比赛的标准场馆。在这里,学生们以坚强的意志在艺术体操的路上一路拼搏,一路前行。

文化广场、运动广场和休闲广场是“三场”。文化广场中,一面大鼓有“和美”校训,四面小鼓是“求真、向善、修能、尽美”和美娃娃形象。运动广场上,标着数字的砖块下面珍藏着历届毕业学生的留言。休闲广场内,三棵杨树象征友谊、文明的传递,代表进取、乐观、合作的精神。在这里,或对话、辩论、演讲、联欢;或安置棋社,布置书画,摆放琴凳,栽花养鱼。

今日的京口实小,和于人,美在凝心聚力、强师铸魂。

在学校,能影响发展的灵魂就是学校的每一位教师。海纳百川是教师队伍发展轨迹,兼容并蓄是学校管理日常主张。这是历史的必然,亦是理念的彰显。

“兼容并蓄”因为“和而不同”。“卷入式管理”,让不同的教师共同参与到管理中来,发挥所长,为达成共同的价值目标努力,正所谓倾听不同以求大同。“分层发展”打造教师成长模式;“网上读书PK”“读书沙龙会”滋养教师灵魂精神,青蓝工程、希望工程、名师工程指引教师发展方向,“6+1”培养推动教师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走十进百”开放式教师培训,名校参观留下一个个学习反思的身影;专家讲学,零距离的名师接触一次次开阔了教师们的视野。

个性成长源于“和而不同”。教师的课堂实践有和美课堂校本化模式建构研讨论坛,自己有思辨,专家有引导。教师的课前备课,是教研组级“资源化+个性化”模式,共创、共研、共进,却形成个性化教案、个性化教学。于是,平凡的每一节课都如鲜花般烂漫,各不相同,自成风景。

如今,以“爱心、阳光、书香、智慧”为主要特征的和美教师团队已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学校师德师风测评满意率95%,受到校、区、市以上表彰的优秀教师占90%。教师每学年度精读16本书,教师论文发表获奖层次、篇数连连攀升;教师立项课题和研究专题占100%;本科学历提升至75%;市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提升至33%。

今日的京口实小,和于本,美在快乐成长、育才培英。

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存在的根本,而学校的本就在于一批批学生来这里学习成长。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学生也都需要同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教育之本。

于是,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构建八大类课程体系,重视学生差异,尊重个性选择,却又以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与创造,各层次的学生潜力才能得以发展,素养得以提高,实践锻炼的意识与机会得以保证为核心,因材施教,整合协同,方能和谐发展,成人之美。

于是,德育五大领域专题,引导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生成;京剧资源融入学科,促进学生学科知识拓展;校本特色必修课程,丰盈学生人生色彩;“社团超市”选修课程,给予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个性化的发展以及自主式体验”;阳光体育活动课程,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眼界;“京剧、艺术体操、机器人”三大传统特色精品课程,更让学生们在各类竞赛活动中频频蟾宫折桂,成为区域内耀眼的“小明星”。

于是,学校有了和娃、美娃教育形象大使和“和美娃娃岗位认领”等系列活动,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有了每位学生的《京剧娃素质教育储蓄卡》,取代了历来的学期学习成绩单,让他们张扬个性,百花齐放;更有了“雏鹰管委会”这一自主教育的创新平台,学生们人人有岗位、人人有责任、人人有话说、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获,人人有希望,讲合作,争创新,成为和谐发展的新一代。

行于美而至于和

虽有历史的必然,却是在懵懂中践行,却因一时的际遇,探索时逐渐清晰。50年间,始终追寻“和谐而大美”的教育理想,憧憬自身和谐、人际和睦的教育境界,探索在人性本质的教育征途,努力将目光从僵硬的绩效和分数转移至精神层面的发展、人格素养的提升。50年间,京口实小办学的“和美”理念,由懵懂而清晰,“和美人生” 的起步由模糊而坚实。而这个际遇,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萌芽,传统艺术美头角崭露。

20世纪90年代初,特长教育大行其道。与众多学校纷纷开设兴趣班一样,京口实小选择了传统艺术,翻开了京剧进校园的第一页。一时间,人们提起京口实小,便想起一群群咿咿呀呀、穿戏服、唱京剧的学生。几年后,京剧打响了特色项目,好戏连台,新人辈出。学生们在国家级、省级大赛中频频蟾宫折桂。国家领导、中央媒体、全国同行,均给予赞赏与肯定。逐渐的,京剧的腔儿、京剧的韵儿、京剧的味儿,连同京剧所代表的传统艺术的美,就这么深深渗入京口实小人的骨髓,一点一滴地印刻在师生的心中。京口实小“少儿京剧”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项目,也奠定了日后学校文化形成的厚实基础——与美同行。

突破,艺术之美渐成学校特色。

美不只是表演,艺术更富有最深刻的内涵。

将京剧美再升华。新世纪初,站在文化建设和课程开发的高度,京口实小重新审视京剧艺术特色,本着活动性、科学性、整合性、普及性四个原则启动这一校本资源,申报并完成了题为《京剧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国家级课题研究项目,实现了京剧艺术教学的全校普及。而整合京剧教育的内涵和要素,学校更进一步提炼并总结出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将一个兴趣班、特长班的引导,演绎成为有目标、有体系、有规划的校本教育。

音乐课“唱一唱”,感受京剧的京腔京调;体育课“动一动”,体会京剧的一招一式;语文、品德与社会课“品一品”,体会京剧的文化与教育底蕴;美术课“做一做”,“玩创”中领略京剧的视觉之美;品德与社会课“研一研”,探究中感悟京剧的内涵价值……渐渐地课堂灵动了,学科联动了,学生活跃了,师生亲近了……“唱、演、品、做、研”,京剧课程催生出京口实小素质教育之花。

美不只是一类,艺术更应是全方位的辐射。

从京剧美走出来。还是新世纪初,融音乐、舞蹈、体育为一体的艺术体操走进校园,为学校的艺术之美再添色彩。先是体操队的风采,一批一批的学生在激昂的旋律中舞动着童年的梦想,多次在国家、省、市比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在愈来愈广泛的艺术熏陶下,学校的舞蹈、声乐教学蒸蒸日上,多个学生节目获得省市大奖。终于,全校学生有了一门新的课程——培育优雅气质、形美神足的形体课。

纯粹的艺术之美,在渐成学校特色同时,亦有了更多和的内涵。

融合,美的教育助力教育之美。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包容力、衍生力和创造力。在艺术之美的教学和体验中,京口实小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到这一点,更逐步从实践美的教育衍生至打造教育之美。

2006年,通过对校园全方位工作的宏观审视和微观梳理,学校正式着手打造融“管理文化、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一体的学校文化,第一次将“艺术”提升到新的理解、新的高度,实现由“艺术教育”向“教育艺术”重要转型。

管理文化,体现人性、尊重、分享、平等原则,达到“无为而治、教育无痕”; 环境文化,提升“景物”品位,形美意深,精致实用,蕴藏文化意蕴和教育内涵;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尊重个性,倡导人人精彩,重视“人的塑造”;课堂文化,强调以“艺术”的视角设计、以“艺术”的方式呈现;以“艺术”的眼光评价;以“艺术”的言语沟通。

而这样的教育之美更催生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和。这“和”是浓浓的艺术氛围中,科技之花亦绽放。省市各级科技竞赛喜报频传,机器人亦跻身学校精品特色课程;这“和”是师道尊严下,雏鹰试翼,展翅飞翔。学生群体自主管理,校园成长快乐和谐。

凝炼,和美校训水到渠成。

50年的历史积淀,一次次朦胧实践,一回回锐意突破,一个理念逐渐明朗,破茧而出。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繁杂,个人的独立,我们向往和,实践和;一曲曲吟唱,一笔笔勾画,一次次起舞,我们走近美,体验美。艺术美中孕和,生命因和而美。

于是,一切就这么清晰了。循着“和美人生从这里起步”这一坚实的教育理念和“和美”校训,以“和而不同,大美无言”的校风,精心且默默地打造一所家长满意、学生向往的高品位学校;以“兼收并蓄,优教乐群”的教风,打造敬业乐群的和美教师团队;以“广学博览,融会贯通”的学风,培养“自主管理,快乐体验”的和美学生。

于是,成绩就这么取得了。今日的京口实小先后获得全国十大优秀校园网站、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法制先进学校、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苏省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十二五”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先进学校、江苏省小学英语教材实验基地、镇江市模范学校、镇江市安全文明校园、镇江市德育先进学校……

结语

或因“行于和而达于美”,却又“行于美而至于和”,50年的历程,50年的不懈奋斗,“和”与“美”就这么一丝丝浸溢在校园,浸溢于师生。和之魂,在探索中慢慢清晰,在美的体验里又一次次凝聚;美之用,在效果里渐渐彰显,在行的实践中一次次升华。

这是京口实小50年的探索,亦是这所小学50年的历程。他们如此走来,还将如此坚持,继续走下去。

曾经,和美人生在这里起步;而今,和美人生再一次远航。?

猜你喜欢

京剧艺术学校
京剧表演开始了
纸的艺术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学校推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