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应答中生物术语错别字(词)出现的原因分析
2015-07-16张会敏河北省安平中学
张会敏河北省安平中学
高考应答中生物术语错别字(词)出现的原因分析
张会敏
河北省安平中学
高考生物应答中一些生物术语在书写时出现错别字,是不得分的。且连续带高三的这几年也发现,学生因此丢的分呈上升趋势。如何让学生防患于未然,面对分数时少几分后悔,下面就浅谈一下。
“错”与“别”在概念上就不一样,平时我们称之为错别字是对它们的统称。“别”字是偷梁换柱、张冠李戴,“错”字无中生有,对高中生来说,写“别”字概率远高于“错”字。
一、“别”字常见类型
1.音近致误。
多数学校多数教师上课不用普通话,即便用普通话也夹杂着乡音不甚标准,再加上学生懒或未及时回归课本查阅教材,久而久之这种错便留在了记忆深处。
如农杆菌转“化”法写成农杆菌转换法,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写成叶绿体的“内”囊体膜,突“触”小泡写成突“出”小泡,叶“绿”体写成叶“粒”体,磷脂双分子层写成磷“质”(或酯)双分子层,苯丙酮尿“症”写成苯丙酮尿“征”,21三体综合“征”写成21三体综合“症”等等
2.形似致误。
中国汉字太丰富,换个部首就摇身变成一个新字。文字功底弱的学生在考试答题时因为脑海中只有一个框架,无具体的构造。所以容易受其它字形干扰,不小心就成了别字。如将拟核的“拟”写成“似”,扦插的“扦”写成“纤”,胞嘧啶的“胞”写成“咆”等等。
3.音形两近。
这种错最高级,音一致且形神似,是前二者的复合体。对于平时疏于书写的学生而言,它会让你错的毫无察觉。
如将肽键的“肽”写成“钛”或将肽键的键写成“健”(或腱),将反馈的“馈”写成“溃”,将核苷酸的“苷”写成“甘”,将骨骼肌的“骼”写成“胳”,将纺锤丝的“锤”写成“垂”,吡罗红的“罗”写成“啰”,极体的“极”写成“级”,初级精母细胞的“级”写成“极”,农杆菌转化法的“杆”写成“秆”,赤霉素的“霉”写成“酶”,线粒体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的“嵴”写成“脊”,蔗糖的“蔗”写成“庶”
4.音同致误。
这种错是因为学生只会读,而没有熟记字形。比如学生容易把液泡的“液”写树叶的“叶”,侧叫的“测”写成侧面的“侧”,神经系统的“经”写成精神的“精”,
双缩脲试剂的“脲”写成尿液的“尿”,自养型的“养”写成氧气的“氧”,需氧型的“氧”写成“养”,必需氨基酸的“需”写成“须”,终止子的“终”写成中间的“中”,启动子的“启”写成起床的“起”等等
5.惯性致误。
这类情况出现要么是书写太随意、要么是书写太快且未经大脑,结果往往是某字写重或字顺序调换。
如将“蛋白质”写成“蛋白蛋”,“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写成“溴麝草香酚蓝水溶液”,“溶菌酶”写成“溶酶体”,“肽键”写成“肽链”,“DNA双链复制”写成“双键复制”
对于这种问题可以让学生边默读边书写,错误率可降低。但理综考试学生留给生物的时间本就短,即便采取上述措施可能也会防不胜防,所以还是要靠自己认真。
二、别词
将“生长激素”写成“生长素”,将“植物组织培养”写成“植物细胞培养”,将“动物细胞培养”写成“动物组织培养”,将“启动子”写成“起始密码”,将“双缩脲试剂”写成“双缩脲”,将“自由组合结合定律”写成“自由结合定律”,将“能量利用率”写成“能量传递效率”,将“基因工程工具”写成“工具酶”等等。
三、错字
此类错误一般是增、减笔画,这与语文功底有一定关系。比如:溴麝香草酚蓝中的“麝”,斐林试剂中的“斐”,羟基中的“羟”,睾丸中的“睾”,橘黄色中的“橘”,雌性的“雌”等等。
对以上出现的种种情况我们如果只是一味抱怨,不会有丝毫改观。别说学生如此我们现在偶尔不也提笔忘字吗?原因之一是一直还在更新的各种输入法让我们享受到了便捷,但同时写字的机会少了。所以,还是要想对策,要行动起来。对于音近致误的,我们要在讲读生物术语时,尽量注意咬字发音的准确性,别给学生一个错误的讯号。对于形似的,我们要多板书,司空见惯的东西,出错自然会少些。对于“音同致误”的及“别词”我们要适时的当当语文老师,帮学生从概念上先理解了,再去记忆会大大降低出错概率。如“自养型”,我们可以这样给学生说:“自”是指自己,“养”是养活,合起来就是自己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己养活自己。对比着,可以让学生自己解释何为“异养型”。对于“测交”,我们可以解释成测试未知个体基因型的一种交配方法。液泡的“液”指细胞液,液泡是一种充满细胞液的泡状细胞器。对于较复杂的错字,可以将其拆开,如“睾丸”的“睾”,可以拆成上“血”+下“幸”,每每涉及就如是说,并在黑板上大大写出。
对于此类问题,老师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严格规范读写,另外最好集思广益,整理出一篇能传承下去的字帖,以便未雨绸缪,让学生及时自我提醒,将错别字、词消灭在萌芽状态,夺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