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二人转的音乐特点分析

2015-07-13刘佳音

北方音乐 2015年14期
关键词:二人转音乐特点

【摘要】东北的二人转可谓是雅俗共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为人类的曲艺宝库创造出了一个优秀的种类,尤其是其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兼容并蓄的音乐特点,泼辣逗哏的乡土味道,诙谐幽默的叙事效果成为了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本文综合性分析了二人转在音乐表现上的成就,同时也对其堪忧的前景提出了警示,可谓用心良苦意义深远。

【关键词】二人转;音乐特点;兼容并蓄;泼辣逗哏;诙谐幽默

已有三百余年发展历史的我国东北二人转,以其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兼容并蓄的音乐特点,泼辣逗哏的乡土味道,诙谐幽默的艺术魅力、说唱一体的演唱形式,贴近于北方民众的审美情趣,深为北方人所喜爱。尤其可圈可点的是其源于东北民歌的演唱风格和野性豪放的优美旋律极具艺术感染力,能够迅疾之间就带给听众以强烈的情感共鸣,迸发出想要随着唱上一嗓子、扭上一扭其特有的“秧歌步”的感觉。事实上,东北二人转在北方民众间,也真的几乎人人都能唱上几口、扭上一扭。东北二人转的旋律在保持其固有的音乐特质的基础上,逐渐地结合进了莲花落子的艺术特性,更使其形成了“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 的艺术特点,形成了“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独特音乐体系。接地气的东北二人转在东北人的特殊喜爱下在东北大地广泛地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成为了舞台表演和大众娱乐的热门形式。

东北二人转的音乐特点及其发展走向在我国音乐界已经引发了广泛的探讨,也积累了相应的研究成果,本文秉承我国音乐界的专家学者对东北二人转音乐特点的研究成果,结合个人的研究分析,试就以下三个方面做以分析。

一、兼容并蓄的发展方式,使得东北二人转获得了广阔的艺术发展空间

对于东北二人转的起源真可谓是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起源于东北的大秧歌;有的认为是起源于河北的莲花落;有的认为是起源于满族的“跳大神”,而且其中更有极其富有创意的神源之说。综合以上的多种观点,无论是持有哪一种学说,应该说都是具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对于研究东北二人转这门艺术来讲,还是应当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来加以分析,这才是更加科学和更加严谨更为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

东北二人转无疑缘起于东北大地,东北这个满族人的龙兴之地,形成了满族文化的雄厚根基。随着东北地域定居子民成分拥有了越来越多外域人的“加盟”,在闯关东这样的民族大迁徙的影响下,形成了满汉民族在东北大地进一步交融、满汉文明相互交织、地域文化相互融汇的变化,东北二人转的发展涌入了越来越多的新鲜元素,到了“满洲国的康德年间”,其固有的艺术风格也就基本形成了。所以说东北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不是一种保守性的地方性艺术,而是在兼容并蓄一些民族音乐艺术杨峰中逐渐发展定型起来的,在它自身的包容中所吸纳的成分包括了汉族民歌、秧歌、萨满文明、莲花落子等不同艺术形式的影子,东北二人转是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滋润下得以健康成长并广泛传播起来的。

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由于东北二人转在其音乐内涵中能够吸纳和兼容“他为己用”的元素,所以使之表现出其明显的“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 的艺术特点,形成了“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独特音乐体系。

二、曲调独特丰富的表现手法,使得东北二人转获得了浓郁昌盛的生命活力

东北二人转的曲调独特而丰富,泼辣逗哏的乡土味道,思来想去的乐感意境,低徊高亢的节律变化,野性豪放的抒情风格、诙谐幽默的叙事效果,形成了宝贵的东北二人转曲调丰富的旋律与其特点鲜明、富有浓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音乐体系。细数东北二人转音乐构成的基本体系可分为:十大主调、十大辅调、专调、小曲小调、杂曲杂调和什不闲莲花落等。

东北二人转的十大主调也就是其表演中惯常使用的唱腔曲牌,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武咳咳、文咳咳、抱板、三节板、红柳子、五字锦”等。比如《胡胡腔》由于曲牌高亢奔放,从而一般用在二人转的开头腔,起到了一下子就被观众的注意力牢牢抓住的实际效能,《胡胡腔》在结构上分为上、下两个乐句,而且在每个乐句中都带一个悠长的甩腔。上乐句往往以散板开唱,之后用刁板进入正常节奏,尾音落在“商”音上,下乐句落在“宫”音上。《胡胡腔》的音调是以大波浪式的旋律线条体现出格调分明的特点,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东北大秧歌独有的大浪、大夸、大俏、大扭的泼辣逗哏的艺术表现风格。再比如,红柳子作为拉场戏和单出头的撑台面性曲调,是戏剧性和说唱性并存的曲调,具有朴素的旋律,舒缓而平稳节奏,常常用于表达深沉、庄重的气氛和情绪。像《王魁卖妻》、《红月娥做梦》就是对红柳子曲调的艺术诠释。

东北二人转的十大辅调包括:“秧歌柳子、大救驾、打枣、三节板(三节腔)、羊调、西口韵、慢西城、小悲调、英雄悲、锯缸调”等。比如,由于秧歌柳子具有高亢、奔放的表现特点,所以通常被用在欢乐或赞颂的场面,像《拜庙》“一进那个庙(啊)门(那),观清楚(哇),观只见十八(的)罗汉坐满屋(哇),保佑我们唱春歌的一顺百顺(哇)……。”,就是借助秧歌柳子的欢快活泼的特点,来表达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特质性曲调。

东北二人转的专调有《寒江》专调、《二大妈探病》专调、《丁郎寻父》专调、《小天台》专调、《刘金定探病》专调、《蓝桥》专调、《西厢观画》专调等。像《寒江》专调中的音乐以民歌小调为主,其曲调又被称为“得儿嗨调”或“唐王领兵调”,曲调舒展流畅极其富有跳跃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较强的观赏感应力。

东北二人转的小曲小调以欢快明亮为主基调,给人以耳目一新心情舒畅的感觉,比如《二十四节气歌》不仅唱出了二人转的特点,而且还传播了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像这样的小曲小调有的甚至成为了东北当地的流行歌曲,成为了捞北行茶余饭后都想哼哼几句的曲调。

东北二人转的杂曲杂调中包含叫卖腔、祭祀音调、仿借曲调等。这些曲调是在坚持二人转本土本色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和借鉴其他戏曲的曲牌和民间音乐中的优秀元素,使得这种民间音乐艺术得以长足发展。

东北二人转的什不闲莲花落的曲牌包括:“什不闲、莲花落、打什不闲、老小口落子、大口落子、老四合调、十转莲花落、小五联、十字令”等,是结合河北莲花落子而来所形成的抢眼性艺术表演风格。

虽然在学术上有了以上的大致分类,但是东北二人转并不是一门死板的艺术,并不是在一个曲目中限于坚持使用一种曲调的表演风格的艺术,而是根据剧情的不同、情境的不同,在一个曲目当中可能使用多个曲调,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千变万化,这样的不拘一格,才使得二人转让人们百看不厌,获得了浓郁昌盛的生命活力。

三、当今东北二人转音乐特点的发展变化

当今的东北二人转在我国的艺术影响力可谓之是空前的。在我国助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环境下,在我国经济实力迅速攀升带动国人文化娱乐需求空前高涨的条件下,特别在东北二人转艺人的辛勤努力下,东北二人转从来没有像今天般的活跃于国家的艺术殿堂和乡土民间,其艺术表现形式也更多样化起来,段子演唱、小品表演、影视作品、广场嗨歌等样式都有了东北二人转的参与和表现。东北二人转的艺人们在继承二人转传统艺术的同时,又以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进行了大胆探索,尤其是把流行歌曲的艺术风格引入到二人转的表演之中,确实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且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是流线型的,都会充满区则和坎坷,东北二人转音乐特点的呈现也是这样,通过观察我们会感觉到现今的一些东北二人转的音乐有生硬、断层的问题存在,甚至有的艺人在表演东北二人转的过程中,为了取悦观众、追求票房,不再追求怎样表演好其特有的音律,以流行歌曲的表演来充斥更多的表演时间,或过多地强调和利用其“说口”,讲黄段子,这种逐本求末的做法,使的东北二人转艺术有走样、变味之感,这是应当引起音乐艺术界高度注意和及时加以引导的问题。在推动东北二人转艺术不断发展的目标下,我们需要合理的音乐元素参与进来,需要拓展其发展空间和更加旺盛其艺术生命力,但是我们不需要破坏式的“嫁接”,这样的做法不仅对东北人转的发展不利,甚至会使国人所钟爱的这门艺术失去特质性的生命力,最后导致其枯萎、消亡的结局,希望我们的担忧不会成为现实。

作者简介:刘佳音(1979-),女,吉林市人,北华大学师范分院讲师,吉林艺术学院东北民间艺术研究中心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

猜你喜欢

二人转音乐特点
中国流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二人转旦角表演艺术之我见
移动支付大战:从“二人转”到“三国杀”
中美日动画电影音乐之比较
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论土家族打溜子曲牌的分类及其音乐特点
新金球奖欲打破梅西C罗“二人转”
作品赏析——芭蕾舞剧《天鹅湖组曲》
烽火中的二人转
简析民族器乐的历史进程及音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