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北梆子于黑龙江的发展综述
2015-07-13周津羽
【摘要】河北梆子是梆子声腔中的重要支脉。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秦腔曾都成之为河北梆子。清康熙年间,梆子腔就在北京流传。在北京梆子戏舞台上形成了“山陕派”和“直隶派”两种不同的风格的梆子戏。山陕派因受到京剧剧种的影响,其发展没有直隶派长远。兴起的直隶派迅速的占领了京、津及河北农村的舞台,并发展到东北三省及山东等地。
【关键词】河北梆子;流传;东北
乾坤年间,魏长盛作为秦腔的艺人入京,轰动了北京城,其扩大了梆子腔在北京的影响。咸丰以后,山西商人的势力不断壮大,其很多山陕梆子演员入京演出。山陕梆子在北京、天津附近的各县的流传过程中,受到了京津语言和京剧等剧中的影响,逐渐在唱腔特点和表演风格上有了变化,同时也移植了京剧等剧种的一些剧目。梆子科班在河北不断涌现,科班的出现代表着河北梆子的逐步形成。与此同时在北京也开设梆子班社。在北京梆子戏舞台上形成了“山陕派”和“直隶派”两种不同的风格的梆子戏。山陕派虽然受到北京语音和京剧剧种的影响,逐渐脱离山陕棒子母体,但其表演上发扬了山陕梆子重做工的悠长,善于高难度的动作和特技塑造形象。直隶派又擅于大段唱腔刻画人物形象。清末年间,北京时局变化无常,山西商人的势力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入京的的山西梆子演员逐渐减少,直隶派就成为了京、津梆子舞台上的主要力量。直隶派兴起后迅速的占领了京、津及河北农村的舞台,并发展到东北三省及山东等地。
一、河北梆子流入黑龙江
最早进入黑龙江地区的河北梆子,其准确时间记载在《宁安县志》。其书中写道:1861年(咸丰十一年)山东登州人孙晴,许愿重修渤海南大庙,历7年始成。届时(1868年)请河北梆子戏班唱3日对台戏。另据宁安县老人讲,戏班是由河北来的流民组成的。他们原是河北梆子艺人,迫于生计而流入黑龙江地区。
河北的流民多因自然灾害而谋生于黑龙江。道光、咸丰、同治、光绪这几朝,河北地区连年受灾,灾民们成群结队,可以推测的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艺人们不会不在流民当中或本身就作为难民进入黑龙江。当时宁古塔的河北梆子演出的任及组成档子班演出的河北梆子艺人们,就足以证明这一方面了。因此在石佛寺那样颇为隆重的典礼上专由河北梆子来演出,以示庆贺,便不足为怪了。许多到宁古塔、卜奎(今齐齐哈尔)、东兴镇(今佳木斯)等经商的山西籍商贾喜欢聆乡音,喜爱看家乡戏,因此一些山陕艺人经常被邀演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中东铁路的全面通车,哈尔滨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得发展,闯关东来哈谋生的人越来越多。很多梆子戏班途径哈尔滨,到俄国远东地区演出。河北梆子艺人灵芝草(崔德荣,又名崔灵芝)领衔,搭班赴海参崴、双城子(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演出。接着,李德龙、韩连奎等经哈尔滨,到珠河、宁安、东宁、三岔口、绥芬河、密山等地演出,使这一带的河北梆子演出日益兴旺。
二、河北梆子戏在黑龙江演出场所
水镜台戏楼:位于五常县拉林镇十字街路北。清咸丰六年(1856)建成,砖瓦建造,坐南朝北,正对面为关帝庙正殿。每逢庙会戏楼演出戏曲节目,伴奏声势浩大。1885年(光绪十一年),拉林商会建造的水镜台戏楼重新题词竖匾之际,戏班曾演出河北梆子剧《杀子报》《铡美案》《桑园会》《武家坡》《捉放曹》《辕门斩子》等。戏楼在1971年拆毁。
庆安茶园:位于宁安县兴隆街北端路西,俗称北园子。老戏园。1874年(同治十三年),是由当地秀才胡文亮修建的。茶园为木结构。内场三面楼座,可容观众千余人。堂内凸出式舞台。戏台设上下场门方便进入后台。舞台面积大约四十余平方米。胡文亮当时组建了一支河北梆子戏班,茶园主要以演出河北梆子为主。初期不收门票,只收茶资。园班一体经营。1916年9月毁于火灾。
真可观戏楼:位于阿勒楚咯城(今阿城县城)广济门外,关帝庙路南。1902年兴建,为单幢歇山式砖木结构。嵴高檐翘,华拱高昂,雕梁绘彩,立柱红漆非常的醒目。戏楼主要以祭祀活动、戏曲演出活动为主。每年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庙会,邀梆子、京剧戏班演出三天。1947年,因长期失修,破损严重,戏楼被拆除。
德凤舞台: 位于富锦县城内中市场。1913年财主马竹卿投资兴建的,砖木结构。舞台一楼为池座,二楼为包厢,可容观众六百余人。舞台面积五十多平方米。园主邀艺人办起不到四十人的戏班,演出河北梆子、京剧。1919年因捐税繁重,政界敲诈,军警横行,入不敷出,被迫关闭。不久,毁于火灾。
兴宁大舞台:位于宁安县兴隆街北。1917年商人胡文亮在庆安茶园废墟复建。县劝学所、教育馆从各家商号集资,购置“官箱”,供流动戏班租用。可容纳观众六百多人,祖常明经常组班来演出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1924年毁于火灾,之后又修复,由木结构改为砖石结构,铁皮盖。1937年,伪街公所出面,改建内部,把伸出伸出式舞台改为镜框式舞台。多次修葺后更名为“宁安剧场”。1968年因破损严重,拆除。
三、河北梆子在东北衰微及其原因
河北梆子在东北地区的舞台上的衰微的原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尽管复杂,我认为造成梆子衰落的社会坏境和梆子本身在艺术上存在的缺点这两个重合在一起互为表里的双重因素,却使很明显的。
河北梆子所谓的衰落是进入20年代的时候所呈现的衰象,在京剧和河北梆子“两下祸”的演出中,由轴戏为帽戏、由主导地位而居从属地位这样的位置调换而说的。这也表示进入20年代黑龙江地区观众的最终选择是京剧。黑龙江地区观众的来源主要是闯关东的硬汉子,可是河北梆子是倚重女性艺员参加的,许多剧目,倾向于表现儿女情长、家长里短、男欢女爱、离别愁绪一类的柔美的戏。通常这些都不是观众喜欢看的,不符合此时观众的审美心理。这个时期的社会状态处于疾风和怒涛时期的年轻人,其心理节奏、共有的社会心态,这种社会心态要求的是粗豪、奔放、激烈为内容的风格表现,而这一时期的梆子却恰恰相反。
四、结语
黑龙江地区之有戏曲艺术的发生,因其不是黑龙江地区原有艺术的基础酝酿而形成的,而是境外传入的,所以梆子的传入也曾经历了等待时期。1861年清政府封禁政策的废驰,这是戏曲艺术进入黑龙江的关键条件。止于1911年,戏曲艺术在黑龙江地区已经开始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这50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中间以1896年为界限。前一时期的戏曲,主要承接了清代年间早期传入的山陕梆子,虽然黑龙江只给河北梆子提供观演的场所和繁荣基地。戏曲作家也不曾在黑龙江产生一个,影响也不大,范围也不是很广。但是正是新的基地,丰富了中国近代戏曲史,也为中国近代戏曲史增添了崭新的一章。
参考文献
[1]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2]吴新苗.戏曲文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3]颜工珂[M].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
[4]董德华[M].学苑出版社,2013.
[5]郑传寅[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周津羽,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3级研究生,音乐与舞蹈学方向音乐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