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育英学校音乐活动研究
2015-07-13郭丽娜
郭丽娜
【摘要】教会学校音乐教学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融入并成为北京近代新音乐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作为教会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先进的西方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逐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的教学模式,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对当今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依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推动作用,值得我们重新审视。育英学校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引进西方科学,开展现代教育最早的教会学校之一。
【关键词】育英学校;音乐活动;教育;歌咏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开始进入北京传教,并相继建立起一批西式教会学校,由美国公理会创办的育英学校,是近代北京历史上较早成立的教会学校,也在北京地区享有盛誉,远近闻名。育英学校解放前建立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聘请了一大批水平较高的教师,采用国外的办学方法,使育英学校名噪一时。当时能进入育英学校学习的学生多是功课及家庭条件较好的,权贵之家的子女也多在此就读。
一、育英学校的创始背景及发展情况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教会在中国的一些地区,陆续开设了一批学校,开始推行西学。建在北京东城区灯市口的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于1864年开设了育英学校(男)和贝满学校(女),以及培元小学和博氏幼稚园。创办初期,贝满学校称为“女蒙馆”,育英学校称为“男蒙馆”,由基督教公理会出资并管辖。贝满女中曾坐落于现在灯市口大街55号的北京25中院内,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冰心曾在这里度过了5年的青春时光。贝满女中是一所新型的学校,教学内容与过去读四书五经的中国传统教育,迥然不同,完全是从欧美的学校里借鉴过来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常识、语文、英语以及体育等等。1900年,灯市口基督教公理会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毁,之后在1902年由郭纪云等人重建学校。郭引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取其中“育英”两字,随将“男蒙馆”改名为“育英学校”,仍只收小学及中学男生。
育英学校早期的教学人员主要是美国传教士,学校功课除读写外,又加上教授福音、唱歌、地理和算术等门,所使用的教材是由美国运入。学校最初的地址,是中国旧式的广宽的一块地方,是贝满太太用上海商人给她的一笔钱买来的。清末民初,规模渐备,梅韪良等人悉心规划,力图发展,添盖楼房二座,并把灯市口大街临街的福音堂改为礼堂,将几家圣经书店迁移,改为教室。1918年夏,李如松继任育英学校校长,邵作德任副校长。此时育英学校的中学生人数已达400余人,董事部认为有升格之必要,于是决议筹办四年制中学。1923年冬,购置紧邻曾氏房舍百余间,稍作修理,得教室十间,宿舍四十余间。1924年春,公理会将与本校第二院毗邻之空地一段,拨归本校使用,第一院与第二院,连为一体。1926年由公理会拨给西式洋楼一座,教室比较宽裕。1927年学校在北平市教育局立案,中学部定名为“京师私立育英中学校”,1928年12月,改名为“北平特别市私立育英中学”,1929年7月又改名为“北平私立育英中学”。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育英学校被当时日伪政府勒令改名为“第八中学”。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10月10日,应学校全体人员一致要求恢复“育英”校名。1933年,冯玉祥先生为学校题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寇深事急,山河裂破,育英同学,救亡情迫,举办年刊,如终军策”。1935年,胡适先生任董事并为学校图书馆题匾。1952年,由党和政府接管,转为公办。
二、民国时期育英学校音乐活动
1929年至解放前夕是育英学校发展的鼎盛时期,1929年育英学校由学生会编辑出版了育英学校历史上第一册《育英年鉴》。育英学校最早的校歌也从年鉴中得来,为英文简谱,以“致知力行”为歌名,两段歌词为:⑴天下英才团聚来,教育至纯该,博文约理学有序,校风搏久垓。⑵人类价值再衡量,原则新且刚,具足人生作主旨,固本即贞强。副歌:读书以致知,致知以力行,学问无止境,行去也努力,育英师生团结,合一知行,光大前程。1929年,育英学校聘请了李抱忱先生任音乐教师,这位后来的著名音乐家当时还是燕京大学音乐系的学生,他的到来把育英学校的音乐教育推向了顶峰。
歌咏队在李抱忱先生的带领下,1931年,育英学校和当时的贝满女中成立了贝满育英联合歌咏队。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歌咏队公演筹集到290元捐款,全部捐给抗日一线的19路军。同一年,李抱忱先生来校任音乐教师,为育英学校选谱制词,做新校歌。音乐主任李抱忱先生把中国进步的音民族音乐和著名的西方音乐介绍到学生中来,从而使学校的音乐教育走上先进、健康的发展道路。
1934年4月1日至4月19日,歌咏队在导师李抱忱先生的带领下,以宣传抗日为初衷,组成津、沪、杭、宁、济、京六城市演出队,进行巡回演出。本年自3月27日至6月5日育英学校歌咏队共演出29场,在北平演8场,在京沪两地各表演了7场,在杭3场,在津济两地各2场。其中有的是公开售票,有的是义务表演;其形式有开音乐会、广播、拍电影或灌唱片。这次南下,是中国合唱团的首次巡回演出,扩大了歌咏队的影响。歌咏队还聘请当时北京音乐界的名流和大专院校的音乐团体助演。其中,歌咏队就曾经和京剧艺术家程砚秋同台演出,两校合唱团到了建国后还曾经举行过数次高水平的演出。而且,从这个合唱团里,走出了众多著名的音乐专业人才,有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于润洋,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佩莹等等。
1935年3月28日与30日,在公理会大礼堂举行了贝满育英两校联合歌咏团第四届公演会,两校共计一百五十人。除去两校合唱一首名曲外,由校外特别约请了几项极有价值又极能叫座的项目,如音乐教员十二人合唱、燕大弦乐队、电话南分局国乐团等。今年5月12日,北平大中学联合歌咏队在故宫太和殿前,举行了一个惊天动地,在我国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露天音乐会。听众约三千余人,打破了开平市音乐会听众人数的新纪录。
育英学校是中国近代史上引进西方科学,开展现代教育最早的学校之一,在育英学校的外选修科中,早就有了建筑、美术、书法、戏剧、音乐、体育、新闻、实践等科目。育英学校这种早期的西方式学校,所传播的一定是与其教育内容和形式一致的人文精神。纵观育英校史,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科学、进步的人文精神,在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中到处洋溢,特别是在育英学校的艺术教育中,深深渗透着那种对自由、民主的憧憬和团结、顽强的精神召唤。
参考文献
[1]刘志毅著.育英史鉴[M]育英学校年刊,2004.
[2]孟维平.北京近代新音乐发展史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姚思源.北京志·音乐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